中国古代与境外的文化交流(初稿之五)
5.文化交流的意义
亲爱的读者,你们好! 这一节我们聊一聊文化交流对各个文明的影响。这里我们说的文化是广义的那种文化,包括了物产、技术、观念等方方面面。中国和境外的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过,它贯彻了整个中华文明史的始终。持续了几千年,从未中断过。把不同地区的文明想象成封闭的试管,各自发生着化学反应。
但为什么古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对文化传播的记录不那么敏感?正是中国人的认识观念的影响。首先,在很多人看来,技术的较早产生,孤立产生与民族荣誉相联系。中国地理上的封闭,文化心理上的夜郎自大,正史对政治以外事物的漠视,以及1949年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对民族荣誉的错误观点,对任何这方面研究的仇视,对“文化纯洁”的渴望等等,导致了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重视历史事件,却忽略了文化交流这最重要的事情。
(1)你对文明的理解全是错误的。
今天,绝大多数人依然认为,文明就是一个地区的人们自己“琢磨”出来的。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个民族的智力决定其文明水平”。所以,哪个民族更聪明,这个民族就能更早发现自然的秘密,并加以利用,从而更早地创造出文明来。那些智力水平低的民族,他们的文明发展水平就要落后,就要被其他民族征服。
这种观念还认为,每个文明的“聪明人”都能独立地发明青铜冶炼技术、都独立地驯化了马,都独立地发明了车轮。因此,中国的牛是我们祖先用中国野牛驯化出来的;中国的羊是中国野羊驯化的;中国的马是中国野马驯化的‘中国的驴是驯化出来的!中国的小麦,是用中国的野生麦子驯化出来的!......
他们认为,最初所有文明都是彼此隔绝的。因此每一种文明都有其自己的特色。而且每一种文明在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都会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其实他们是受马列主义影响,把“现代化”理解成“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文明的不断成长,各个文明空间的不断扩张,不同文明之间就有了互相互相接触的机会,于是文明的交流就逐渐增多。文明越发展,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机会就逐渐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文明的对外影响不断加强!全球的文化交流能力就越强!所以,文化交流是随着文明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强的!从最初的几乎没有文化交流,到今天的高水平的文化交流!
上面那些观点完全不对。把文明想象成孤立产生,把文明的发展想象成可以自由攀登的阶梯,都是错误的。
我们在第四章中已经对这种错误的观念进行了否定。绝大多数文明都要从其他文明那里学到绝大多数构成文明的要素。没有那个民族能够独立地发明全部的文明要素。中国根本就没有野生小麦。经过DNA检验,而中国现存的野马、野牛和野羊也和家养的马、牛、羊没有关系。中国农村的野驴其实是非洲野驴的后代,与中国野驴的血缘关系较远。
实际上,这些把文明想象成一群人的聪敏才智的创造,是高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一厢情愿地把某一民族想象成能够独立创造出包括驯养牛羊、发现并冶炼青铜、制作马车等所有文明行为的高富帅。认为只要一个民族足够聪明,就能解决创造文明所需要的所有要素。其实,全世界的所有文明都不是其主体民族自己独立创造的。每一个文明都是很多很多个民族的共同智慧的结晶。没有一个民族能够自己把所有的文明要素全部独立地创造出来,而是都要从其他文明那里去吸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纯洁观”是最荒唐可笑的观点。文化交流的发生,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而文化交流的意义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没有哪个文明是所谓的纯粹的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在任何一个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要自始至终地受到境外的影响。越深入研究就越会发现,文化交流不仅客观地存在,而且对一个文明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比起“文化纯洁说”,还有另外一种“文化西来说”。这些人大概有一点点的考古学和基因学的知识,。知道在新疆出土的那些足以颠覆历史观的惊人发现。于是他们发挥想象力,认为中国人是西方人的后代!这些人以苏三女士为代表,出版了很多胡说八道的读物。胡说什么中国人是埃及人或者古代巴比伦人的后代,或者是犹太人的后裔,等等。甚至胡说什么汉语是孤立语,而苏美尔语是孤立的语言,所以胡说什么汉语和苏美尔语原本是同一种语言。(苏美尔是一种和其他语言都不接近的语言,所以叫做“孤立的语言”,但苏美尔语本身是黏着语,而非孤立语。汉语才是孤立语。“孤立语”和“孤立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为什么会有苏三等人和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出现呢?因为很多人在潜意识里都是种族主义者。认为文明仍然是聪明的民族才能创造的。而且越聪明,文明起源越早,就越是“高富帅”。所以拼命地和西亚那些文明起源很早的民族认亲戚,攀大腿,到了极其荒唐的地步。
(2)文化交流的原理
包括中国在内所有的古典文明都是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也不会有中国文明。一个地区的文明出现的是早是晚,直接取决于这个地区的文化交流水平。而不是取决于该民族是否聪明。文化交流水平能够直接决定这个文明的发展水平。是文明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苏美尔文明最早出现,并不是因为苏美尔比其他民族更聪明。而是因为苏美尔地处史前各大文化板块之间互相进行文化交流的要道上。各种技术都先后传入苏美尔地区。这些新技术、新观念、新物产的碰撞,才使人类的第一个文明在苏美尔产生。
区域性的文化交流创造了古典文明, 而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创造了现代文明。文化交流是古代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本书中最重要的观点。然而却是古代中国人最不关心的事情,也是现代学者们往往忽视的问题。很多人甚至在观念中完全没有“文化交流”这种概念,认为世界各地的古典文明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导致了很多的错误看法。
文化交流绝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而且是能够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必需品。文化交流绝不是历史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不仅是一般的必需品,而且是非常严肃、至关重要的,能决定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必需品。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实现文化的多元化,才能让社会文化不缺营养、健康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那些与世隔绝的文化,最后都被历史的洪流无情淘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与境外交流的民族,才能不断进步。
对于单项的文化要素来说,文化交流五大定律:
1.越是早期,物产、技术和观念的传播速度就越慢,时间越晚,物产技术观念的传播速度就越快;
2.越是重要的文化要素,其传播力就越大。比如玉米的传播速度远快于番茄。
3.越是前期的文化交流,对社会的影响越大。越是后期的文化交流对社会的影响逐渐变小。但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交流对今天的人们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文化交流的路线从陆地逐渐转移到海上。
5.一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交流的水平。文化交流水平越高,其文明程度越高。
文明的进步依靠的一个是内部的积累,一个是外部的刺激。实际上,由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外部刺激比内部积累更重要。人类在史前时期之所以进步缓慢,就是因为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比较微弱,无法形成化学效应。一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交流的水平。文化交流水平越高,其文明程度越高。(包括国境内部的交流)。所有文明都是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任何一个文明都是其内部与外部不断互动而产生的。
(3)技术传播是存在的、可能的
人类虽然比不上鸟那,一个月就能从西伯利亚飞到热带,但人类的迁徙能力非常强。在史前,人类还不是定居的动物,还不会种地,也没有培育庄稼,也不会建房子,居无定所迁徙更加活跃。假设人一天能走30公里,那么绕着地球走一圈也许只需要两年时间。他们而如果考虑到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过着这种迁徙生活。那么,学者们发现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印第安人就从美洲最北端的阿拉斯加迁徙到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也就可以理解了。
文化的传播有两种方式,很多人往往误解为文化传播的信使式的传播。认为青铜冶炼、马车、小麦等传入中国,应当是有人万里迢迢从西亚进入中国,把这些物产和技术带进了中国。其实,信使式的传播极其罕见。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常见的是“接力式传播”。也就是文化从一个民族传播到另一个民族那里,然后第二个民族又会教会第三个民族,从而香火不断,像一个不断被接力的火炬,使某种文化不断被传到远方。比如,青铜器传入中国就是这样。青铜冶炼技术从西亚传入中国,应该经过了西亚、中亚、中国几十个民族之间的接力式的传播,才顺利传入中国。而不是由某一个西亚民族来到东亚,带入中国的。
从技术史上看,一种技术在西亚地区被发明以后,1000内传入中国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而没有传入中国反而显得反常。因为新技术总是能够改善生活,而这是每个民族都十分看重的。能明显改善生活的新技术在不同民族之间总是传播得特别快。比如,欧洲从美洲获得了玉米以后,在大约50以后,竟然从东南海岸、从茶马古道、从丝绸之路三个方向传入中国。大约1550年前后,玉米就已经从新疆传入中国了。可见新物产输入速度之快,远超我们的想象。
(4)文化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缩短。
文化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缩短。在史前,一种文明要素的传播可能要消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比如,驴子在至少5000年前就已经在埃及被驯化,但是传入中国是在汉朝。而且是从匈奴那里间接得到了。驴子从非洲传入中国花了3000年的时间。
技术或者观念,在西亚和中国之间传播所用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在史前,随着人群的开发式扩张,一种技术或物产在东西亚之间的传播往往要经过几代人,几百年的时间。比如,谷子在中国被培育以后,这种作物传入欧洲至少用了1000年时间才传入欧洲。而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也要经历至少1000年时间。高粱从非洲传入印度,又从茶马古道传入中国,所需的时间不会比这还短。
然而来到汉朝的时候,张骞出使西域,大约用了10的时间。由于汉帝国把疆域深深地推进到中亚地区,也由于波斯人把整个西亚和中亚地区都统一了起来,让商业通道逐渐打开,而不像以前那样,要经过几十个民族的关卡。商队只需要经过几个政权的控制区域,就能完成商业。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亚地区取得了主导性的优势。由于佛教徒有向僧侣施舍,并对过往客人宽容的习俗。所以,当时从中国到中亚甚至西亚的通道十分畅通。到了唐朝,阿拉伯人的力量进入中亚地区。穆斯林逐渐成为西亚、中亚的主要力量。由于穆斯林有到麦加朝觐的义务,所以形成了从长安到麦加的道路。
大航海以后,从海路前往欧洲的航线也已经畅通。那时从中国到欧洲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而到了1910年,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开通,从太平洋到大西洋需要7天7夜的时间。到了现代,乘坐航班只需要几个小时。你可以在欧洲工作,然后在香港喂鸽子。而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只需要几秒钟。
(5)文化交流对于中国意义很大
总体来看,几千年以后,中国人与境外的文化交流的频率和水平一直都是不断加强的,那么为什么在中国文明初始阶段,境外的要素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当中国产生文明以后,文化交流明明已经加强了,影响却似乎不像4000年前那么显著了呢?
史前的文化传播虽然很微弱,但是对于一穷二白的东亚来说极其重要。史前时期的文化传播对东亚来说的影响更大。那时的东亚就像是一张空白的画布,任何一种新技术、新观念传入以后,都会对东亚地区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
当夜里万籁俱寂的时候,一丝轻微的动静都显得特别清楚。而在嘈杂的环境中,更大的声音却往往听不见。而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几个小字,都会显得特别显眼。而在一张写满了字的纸上,写出更大的字,却也不会引人注意。文化交流也是这样。当东亚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新技术、新观念传入以后,会引起巨大的轰动。而当东亚已经建立文明的时候,新的物产和技术却似乎不再刺激到东亚。还有,能够明显改善生活的文化要素,总是传播得更快。比如,马比驴更先传入中国。因为在战争中,马比驴要实用的多。后来传入的技术、物产或者观念,往往不如先期传入的那么实用。
李白、李贺、白居易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听说过“苏美尔”或者“巴比伦”,但是他们的生活中确确实实出现了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的事物,当他们在长安的酒肆中听一位歌女弹奏琵琶或者箜篌的时候。这些乐器像一根看不见的纽带,穿越时间和空间,把苏美尔和大唐连接在一起。同样,达芬奇肯定认为自己的一生与中国没有什么交集。但是,达芬奇留下的那些手稿,所用的纸,正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文明成果。他达芬奇一生都在利用中国人发明的工具。
因此,一些看不见的纽带,把不同地区紧紧连接在一起。全世界所有的古典文明,就是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这些看不见的纽带,实际上揭示了文明的秘密。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要收益于千山万水之外的远古的陌生人。每一个文明的文明要素,都有大量的成分是从境外输入的。在古代,远方的物产和观念,也在不停地塑造者先人们的生活。
(6)孤立的地区无法产生文明
如果按照“文化纯洁观”的那群人的设想,假如让中国完全与世界隔绝,成为一个完全封闭的文化“培养皿”,完全依靠中国人的智慧,会不会建立一个纯洁的文明?
回答是,后果非常严重。中华文明几乎不会存在。最好的对照例子就是美洲的玛雅和印加文明,这两个文化由于远离旧大陆,无法发生文化交流,以至于欧洲人来到美洲的时候,面对的是一群使用新石器的人群。很快就把他们征服。印第安人没有发展起与欧亚大陆相媲美的文明,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其实,印第安人和中国人一样,也是黄种人。同一人种的智商怎么可能有差别?
中国人之所以在东亚最早建立文明,就是因为中国的黄河流域正好处于与西亚进行文化交流的“通风口”附近。所以,我们的文明起源早于周围国家,汉族文明早于其他文明。再举一个例子。藏族同胞和汉族有完全一致的起源,都是5000年前青海、甘肃一带的古羌人的后代。但为什么在青藏高原上没有形成像中原那样先进的文明呢?显然不是人种方面的问题。西藏环境恶劣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青藏高原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十分不便。你可能不知道,佛教传入西藏的时间,要远远晚于传入中原。
所以,很多人可能会幻想,让中国完全摈除外来的影响,产生一个原汁原味的,绝对纯洁的中国文化。其实可以告诉大家。如果中国像美洲那样与世隔绝,与其他文明完全断绝任何联系,非常有可能今天仍然处于史前那种状态。我并没有扩张,玛雅和印加就是例子。
在欧洲人登陆以前,美洲的印第安人没有金属工具,没有车子,也没有可以骑乘并提供畜力的马、牛和羊。那里农业实行的是史前的刀耕火种,不用耕犁。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绝大多数人只是生活在饿死边缘。而且玛雅和阿兹泰克流行以活人献祭,每年都要在祭台上杀死上万的活人来献给神,表现出惊人的愚昧和残忍。社会发展极其落后。为什么美洲没有产生与欧亚大陆相媲美的文明?因为美洲特别地与世隔绝,不能和旧大陆的其他文明发生文化交流,所以,不能从人类文明宝库中分享物产和知识。而美洲自身的积累,显然不足以应付复杂、难以解释的世界。
而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欧洲却诞生了现代文明。帆船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人类终于发现了大自然最深处中蕴藏的秘密。利用伯努利原理,用风帆为人类造福。大帆船能够在顺风、逆风、侧风中航向。可以轻易地到达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想去的任何角落。以极小的成本,获得的收益却不可估量。这比依靠马的肌肉所获得的交通能力要大得多。正是大帆船把整个星球连接在一起。而欧洲是所有航路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成了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大航海以后,全世界的所有文化都在欧洲汇聚。海量的文化交流对全球最敏感的区域给予强烈的刺激,(那里本是欧亚大陆上古典文明最脆弱的区域),这必然要造就新的事物,这就是现代文明。
本贴于 2014-02-16 13:45:02 被【冰原极光 】修改;潘世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