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与境外的文化交流(初稿之二)


 

中国古代与境外的文化交流(初稿之二)

2.技术与观念

    除了外来的物产,外来的技术和观念也全面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第九章中详细叙述了梵语等外来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汉语中类似无限、永恒、轮回、刹那等词语,都与印度有关。这算是我们在精神层面受境外影响的一个缩影吧。今天我们熟悉的好多古代的事物,也是从境外引入的。有一些技术和观念,甚至对中国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以说,没有这些境外的因素,我们中国文明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这些来自境外的技术和观念,不停地塑造着先人们的生活形态。在这里,我们仅仅举出十几种,给大家听听。

    第一种,我们说一说武侠小说中频频出现的剑。剑是一种美观但并不实用的武器。戈、刀和斧子才是真正实用的武器。中国和欧洲的剑,都是雅利安人迁徙过程中,传播出来的。剑是一种源自西域的武器。中国最早的青铜短剑在中国的长城沿线出土,后来逐渐传入内地。正如丝绸和瓷器是典型的中华文物一样,剑是典型的印欧民族的文化文物。世界上所有的剑文化都起源于印欧民族。欧洲的第一把青铜剑就是被印欧人带入的。埃及的第一把剑也是从印欧民族那里间接传入的。一般认为,剑和另外一种叫做“空管钺”的武器一起被传入中国。

    第二种我们说一说石磨。第四章中我们说过,中国没有野生小麦,DNA检测也证明证明中国的小麦是4500年前是从西亚传入的。但中国人一直不喜欢吃麦子,因为中国人最初把麦子像米饭一样煮着吃。那样吃很不可口。石磨在汉朝的时候传入中国,改变了这种情况。汉代出现了与西亚几乎一模一样的石磨。到了汉代,中国人开始把麦子磨成粉,制成面粉来吃。从此,中国人开始和西亚人一样,把小麦磨成面粉来食用,这才有了中国后世出饺子、面条、馒头等千奇百怪的面食。

    饼也从西亚传入中国。而饼这个词语就是外来词,原本写作“毕罗”。汉代把所有的面食统称为“胡饼”,也就是说面条和馒头都叫饼。到了后来,饼才只称呼圆形薄片的面饼。饼这个词是一个来自西域的外来词。此外,还从西域传入了油炸这种烹饪方式。顺便介绍一个和吃有关的知识。印度的熬糖法在唐朝的时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人开始吃甜食。正是熬糖法的传入,让中国从宋朝开始,路边开始有了卖糖葫芦的小贩。

    第三种,我们说一说古代的很多乐器。中国古代的很多乐器,如琵琶,喇叭,唢呐,二胡(胡琴),箜篌,甚至笛子等都是外来的。中国古代当然有笛子,但是那时的笛子都是竖着吹的竖笛,就是今天的箫,当时称箫为“笛”。现在的横笛是南北朝时期从印度传入的,并且反客为主,把中国古笛变成箫。琵琶是从西域传入的。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喇叭,唢呐来自阿拉伯地区,大约元朝时传入。二胡被称为中国的小提琴,也叫胡琴,最初被称为“奚琴”,其原型由西亚地区辗转传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宋时传入中国。 二胡和小提琴都起源于西亚地区。两者可能同源。

    古代的箜篌其实就是是欧洲的重要乐器竖琴,它起源于古代巴比伦。最早在公元前1200年,竖琴在西亚已基本定型,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汉朝以后,竖箜篌慢慢传入中原。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 Harp,近代中国人为西洋箜篌为“竖琴”罢了。《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第四种,说一说中国功夫。很多外国人提到中国最先想到就是中国工夫,而提到中国工夫就不可能绕过少林寺,中国古代有“天下武学出少林”的说法。少林寺是来中国游方的印度高僧跋佗于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19年)建立的。少林寺是由印度人建立的。30年以后,又一位印度高僧也就是达摩祖师来到少林,面壁9年创立了少林武学。传说达摩祖师在渡长江时只是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然后站在芦苇上过江。少林寺目前留下了708套工夫,主要用于强身健体和自卫。尽管与武侠小说出入较大,《易筋经》与《达摩十八手》都确有其物。既然“天下武学出少林”,中国武术和气功与印度瑜伽等修炼方式的关系就永难说清。中国武侠文化实际上也有境外的因素。

    第五种,说一说中国人门口的石狮子。中国人有在大门口雕刻两头镇宅石狮的习惯,这一习俗很明显与佛教有关。中国人有舞狮的习惯,而且舞狮是全球华人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这对于不产狮子的中国来说确实很奇怪。中国从来没有过狮子,因为狮子只产于热带草原。汉朝时东罗马的使臣来到长安,才向中国皇帝献上一头狮子,从那以后中国人才真正见过狮子。那头“中华第一狮”应该产自埃及。那时人们把狮子写作“师子”。“狮子”这个词很明显来自于波斯语的“sheer”。因为佛教的关系,后来的中国狮子文化受到印度影响。石狮子刚刚在中国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那时的石狮雕刻带有非常明显的拜占庭风格,这种风格可能是东罗马商人带来的。后来中国的狮子雕像渐渐本土化,变得古朴,厚重,失去了拜占庭狮子的轻快线条,与真正的狮子也不再相像,面貌倒有点像中国人的脸。 

    第六,说一说象棋和马球。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毫无疑问有共同的起源。目前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两者实际上都起源于古代印度一种公元1~2世纪已经存在的叫做“恰图兰卡”的游戏。这种游戏的原始形态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就出现了。随后传遍了整个亚洲和欧洲。大约在公元6世纪前后,波斯象棋传入中国。中国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象棋的确切无疑的记录出现在晚唐丞相牛僧孺的《玄怪录》中。在一个故事里出现了“宝应象棋”。宝应象棋有王、军师、马、象、车、兵六种棋子。而且棋子都是立体模型。到了宋朝,随着火器的发展,在棋子中又加入了一个炮。 象棋(六博)在中国最初指的是一种赌博游戏。“恰图兰卡”经波斯传入中国以后,古人借用“象棋”这个古老的称呼来称呼这种外来游戏。一些人认为中国象棋起源于东周和两汉时期的“六博”,然后在公元2世纪发展为“塞戏”,又在公元6世纪发展为“北周象戏”。其实,经过还原的“六博”、“塞戏”和“北周象戏”都和唐宋以来的象棋是截然不同的游戏。绝不会是中国象棋的雏形。

    此外,在中国古代十分流行的马球,发源于古代伊朗。最初叫做波罗球,盛行于唐代宫廷。“波罗”在古波斯语中意为棍棒。波罗球是一种以棍击球的体育游戏,后来渐渐被称为“马球”。在西安附近的唐墓里,还发现有描绘波罗球游戏的壁画和各种打波罗球姿态的男女骑俑。在西安还发现了在宫廷里修建波罗球场的奠基石铭。

    第七,说一说中国人的椅子。中国人今天的起居与日本人、韩国人不同。而汉朝的时候,中国人的坐姿与日韩是一样的。通过与境外的文化交流,中国人改变了几千年来的起居习惯。由盘腿坐变为垂足坐,开始坐椅子。这让今天韩国人和日本人还保留着盘腿坐或跪坐的习惯,坐具为低平的地炕或榻榻米。中国古人也曾盘腿坐在席子上。妇好墓中出土的小玉人就以跪坐的姿态坐着,可见商代即如此。在整个汉代中国人全是跪坐或者盘腿坐的。可是现在中国人已经坐在椅子上了。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国。名为“床”,实际上就是椅子,是坐具,不是今天作为卧具的床。这种胡床由少数民族带入,是从西亚传过来的。胡床在当时是有钱人家才有的等级较高的家具。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南朝梁庾肩吾《咏胡床诗》:“传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临堂对远客,命旅誓出征。何如淄馆下,淹流奉盛明。”之后,中国人一直垂足坐和盘腿坐并用。

    到了宋朝,中国人才彻底地改变过去盘腿坐的习惯,垂足坐在交椅上。高型坐具在宋朝得到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高型家具的使用在民间形成时尚。如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市肆小店,无不陈放各式高型家具。宋代《会昌九老图》中描绘的圈椅也是前代没有品种。椅子从传入中国到成为主要坐具,大约经历了800年时间。

    坐具的研究也是一门学问。人类的坐姿主要分为盘腿坐(包括跪坐)和垂足坐两种。盘腿坐容易压迫血管,造成腿部麻木。胡夫法老的象牙雕像现存于开罗博物馆,就是胡夫王坐在椅子上的形象。可见4600年前埃及已有椅子了。在著名的图坦哈蒙墓中,发掘出了图坦哈蒙法老金光闪闪的包金宝座,非常漂亮。距今大约33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椅子之一。在两河流域,著名的汉穆拉比石碑的浮雕有月神南纳坐在椅子上的情景。在一块苏尔徽板上,画着苏美尔人坐在椅子上的形象。可见在4000年前,巴比伦也有了椅子。

    第八,说一说折扇。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折扇的传入。折扇起源于公元9世纪的日本,而非中国本土的产物。是日本为数不多的对外输出的文化之一。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是中国关于折扇的最古老记录,明确记述了中国和朝鲜的折扇都起源于日本。高丽也是折扇输入中国的一条途径。宋代的大量资料都表明折扇最初并非中国的土产,而是从日本和高丽输入的。

   折扇也称倭扇。日本在中国晚唐的时候,便有了折扇。第一把折扇是用桧树薄片缝制而成,所以称为桧扇。而最初的纸扇面仅有4个扇骨。公元9世纪,折扇已是夏季皇宫里文人雅士的必备物品。《宋史》记载,988年,日本僧侣嘉因向宋太宗献上22把日本桧扇。宋人称日本折扇“巧夺天工”。折扇非常受士大夫阶层的欢迎,像今天的手机一样,几乎人手一把。很快就让中国本土的团扇退出流行。手持折扇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古人生活高雅的象征。

    第九,说一说刨子。宋朝的另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就是木工工具刨子从西亚经海路传入中国。中国古代家具制造业始终不发达。唐朝以前的木制家具多为漆器。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些有很厚油漆的箱子。即使是气象宏伟的盛唐,家具也非常朴素,简单,只考虑实用,不考虑美观。主要原因是一种很重要的木工工具——用于平整木材表面的刨子在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甚至用于解木的细锯都没用。只用粗锯和斧没有刨子就不能使木材表面光滑平整,所以元朝以前的家具表面只好用很厚的油漆来找平。宋元时期,西亚的水手为修理船只把刨子带入中国。有了刨子,中国的家具制作艺术一日千里。在明朝末年形成了中国家具业的高峰。

    第十,说一说中国人在服装方面受境外的影响。翻领胡服在唐朝的时候从西域传入中国,这种翻领样式与今天的西服一模一样,都起源于西亚某地。此外,圆领袍业成为唐代的男子常服。它一般为上下通裁的右衽袍衫,原本为胡服,后汉化纳入汉服体系。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圆领式样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在戏剧中常见的幞头,也就是乌纱帽,从唐朝一直流行到明朝。它的出现与北朝的一种包头的软巾有关。

    棉花原产非洲,经印度传入中国。唐宋时期,海南岛成为西亚航海者经常停靠的地方。鉴真和尚于公元749年来到三亚时,见到居住在海南岛上波斯人的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大约在宋朝前后,印度的棉纺织技术传播到了海南岛的黎族同胞那里。元代,黄道婆在年轻时为躲避夫家迫害逃往海南岛,在哪里学会了黎族的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黄道婆大约1295年重返江南,把海南岛的棉纺织技术迅速传播开。棉布的质量比丝绸和麻布都好,而且成本很低。于是在元朝,棉布取代了丝绸和麻布,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这是古代的一件大事。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第十一,说一说青花瓷。中国的青花瓷文化,其实就是受西亚的影响产生的。唐朝人能够烧制三彩的瓷器,并对外销售。而当时的西亚地区的穆斯林特别喜欢单纯的蓝色。因为蓝色在伊斯兰教中象征着纯洁。很多清真寺的圆顶都是蓝色的。由于西亚人对蓝色的喜好,中国人就烧制出了以单一的蓝色为花纹的瓷器销往西亚。在印尼海域发现的唐代沉船“黑石号”上,就发现了三个唐代的青花瓷盘。到了元代,来自伊朗的穆斯林又把一种叫做苏麻离青的染料带入中国,最终使元青花在中国大为流行。到了明朝,青花瓷已经成为中国瓷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类别。

    第十二,说一说宗教方面。在明朝以前,欧亚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曾经传入过中国。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我们有目共睹,这里不多做介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这里也不多做介绍;犹太教也被犹太人引入中国。(关于犹太人在古代中国的活动,具体情况请见第十章)。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基督教和我们并不熟悉的拜火教和摩尼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这三种宗教曾经被并称为“三夷教”。

    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在唐朝时的称为景教。公元635年,基督教传教士阿罗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李世民命房玄龄等人在长安西郊迎接。阿罗本进城后入住宫中,向李世民解释教义并呈上《圣经》,房玄龄与魏徵还帮助他“宣译奏言”。638年秋,唐太宗下诏准许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还在长安建造了一座教堂。阿罗本后来被封为“镇国大法王”。教会在长安、洛阳、沙州、周至、成都等地都修建了“十字寺”。基督教(景教)在中国取得了很大发展,史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全国信徒多达20余万人。

    唐玄宗李隆基曾经邀约罗含和普罗等17名教士于兴庆宫讲道。还命五个弟弟到景教教堂礼拜。安史之乱中,唐肃宗任命基督教教士伊斯为大将郭子仪服务。“为公爪牙,作军耳目”,让郭子仪也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伊斯因为军功卓著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度副使,试殿中监,赐紫袈裟”。景教还在唐朝为我们留下了一件稀世国宝,就是刻于781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由汉字和叙利亚文构成。记录了基督教在中国的流行和《圣经》的汉译情况。碑文用儒家典故来讲解基督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

    公元845年,唐武宗发起灭佛浪潮,当时有4600间佛寺被毁,史称会昌法难。除了佛教,唐武宗还禁止包括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等一切外来宗教,“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并令还俗,不杂中华之风”。虽然会昌法难主要针对的是佛教,但同时波及其他夷教。当时基督教、拜火教和摩尼教的教士、僧侣总数约3000人,都被强迫还俗。基督教在会昌一役后趋于式微。到了元朝,基督教在中国又一次兴盛起来。著名诗人马祖常就是一位基督徒。罗马教廷数次派出传教使团进入蒙古和中国,在东方传播天主教。

    拜火教也祆教,是波斯帝国的国教,大约在四世纪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其主神被中国人称为“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火祆”。北魏在鸿胪寺中设置了火祆教的祀官。各地也出现了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庙。北魏的灵太后率几百人奉祀“火天神”。北齐后主“躬自鼓儛,以事胡天”。北周的皇帝也曾亲自“拜胡天”。直到唐朝,在长安和洛阳还有6座拜火教的神庙(祆祠)。公元845年的会昌法难,唐武宗对拜火教也进行了清除。但拜火教在两宋犹有残存,民间仍有奉祀火神的习俗,在汴梁和镇江等地还有祆祠。南宋以后拜火教才基本绝迹。

    摩尼教又称明教。该宗教试图融合基督教、拜火教和佛教的教义于一炉。创教者摩尼声称自己是佛祖、琐罗亚斯德和耶稣的继承者。摩尼教曾经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古罗马的基督教圣人奥古斯丁就曾经信奉摩尼教9年之久。摩尼教694年正式传入中国。“波斯国人拂多诞,持二宗经伪教入朝”。摩尼教在长安建立寺庙,朝廷赐额“大云光明寺”。南方的荆州、扬州、越州等地也建立了摩尼教光明寺。今天福建泉州仍有小型的摩尼寺。考古学家还在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出土了大批摩尼教文书。

    民间的摩尼教也称明教,主神称为明父、大明尊。教徒多白衣素食,讲究团结互助。崇拜日月。其他宗教对明教十分憎恨,因“摩”“魔”谐音,称其“魔教”。摩尼教徒供奉的“佛”的画象都是西亚或中亚人种,因而被看做魔王。摩尼教教名在民间也有了多种别称。

    会昌法难之后摩尼教并没有绝迹,而是转入民间。宋元时期成为下层人民对抗朝廷的思想武器。陆游在《渭南文集》中记载“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1119年,方腊利用摩尼教举行起义。1130年钟相起义也利用摩尼教。在元末起义的韩山童、刘福通都号称“明王出世”。明朝皇帝朱元璋也曾是明教中人。而明朝这个朝代的名称就与明教有关。

本贴于 2014-02-16 13:45:02 被【冰原极光 】修改;潘世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