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存废之争中的民意不能轻忽


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并指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11月13日晚,教育部正式给出回应: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教育部的回应,的确给社会上有关给废除“211工程”“985工程”一说给辟了谣。不过,人们对废除“211工程”“985工程”这一说法的争议,其中所蕴含的一些合理的声音,则值得相关部门认真听取。
综合各方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经费有一半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目前,985工程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政府及学校主管部门共建资金、学校自筹等。专项资金支出包括人员经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修费、项目管理费等。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则采用国家、部门、地方、高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每所学校每年资金力度不一样,大概在千万元级别左右。
国家对985和211高校不但在政策、经费上有很多倾斜,毕业生找工作也更容易。近几年,这些不公平持续发酵,造成普通高校和学生的诸多不满。985和211高校已经成为扣在毕业生身上的一种区分等级的不合理标签。社会也形成一种认识误区:你是211、985院校,你就是好学校,你就是好学生。
这种判断标准,限制了社会人才的成长。这是一个鼓励各方面人才各尽其才,各尽其用的时代。简单化地以学校身份区别人才,削弱了社会人才的公平竞争环境,不利于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尽管人才认识误区和选人用人错误导向并不全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结果,但这种官方的做法和区分,无疑助长了这种错误。
因此,尽管短时间废除“211工程”“985工程”仍不现实,但想方设法扭转这种错误倾向,尽力营造各方面人才成长的环境,发出让各方面人才都能为社会发展贡献才智的价值导向,是有关部门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