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何难以挑战亚洲中国新秩序?


印度为何难以挑战亚洲中国新秩序?

谁将是亚洲未来的盟主?中国、日本还是印度?

现在看来,中国在这种三国争雄中的一马当先已越发地明朗起来。

澳大利亚二十国集团和北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结束后,形势越来越清楚地表明,由中国主导的包含经济架构在内的亚洲新秩序已经开始形成。

从中国对外开放的一路一带战略,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建设基金的筹建,习近平正在以中国的巨手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新亚洲经贸分工协作体系。这是一种全球视野下的以中国经贸为中心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重新架构、重新整合。这种新的体系、新的秩序,不管称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还是疆域更阔大的泛欧亚体系,其实指的都是一回事,即亚洲的一个经济相互依存的网络,其核心是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沿岸地区,连接了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和东南亚。

借助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和新丝绸之路,北京正在把这个经济共同繁荣网络不断向西推进到欧亚大陆的其余地区。从这个意义上看,若把这种新的亚洲经济秩序描述为条条大路通中国的“中国秩序”大概是比较准确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构成了驱动和连接亚洲其他地区经贸互联互通体系中心枢纽。通过这个枢纽,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成为这个泛欧亚体系共同繁荣的动力源、新引擎。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有底气地欢迎这个体系的成员国顺风搭上中国经济增长的便车。

但也应当看到,随着中国投入巨资打造穿越中亚和俄罗斯进入欧洲的公路以及从东南亚通向中东和非洲的航路,亚洲有一个关键地区可能会错过加入这个新的亚洲经济和基础设施网络的机会那就是南亚

目前,这个地区内外的经济融合度很低。尽管中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现状仍是如此。中国并未在这两个国家展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南亚与亚洲经济秩序的融合将对该地区的所有国家有利,尤其对尼泊尔和阿富汗等最贫穷的国家有所帮助。

正因为如此,南亚国家应该非常认真地看待与亚洲其他国家实现经济融合的问题,否则就落后得太远了。它们应该更加重视与东亚经济的连通和贸易,以免中国的新丝绸之路绕开南亚地区。当亚太和中亚地区实现经贸融合时,南亚如果落在后面,后果将不堪设想。

作为大国,印度在理论上希望与中国竞争亚洲的盟主,甚至打造自己的经贸秩序,但与此同时,又因为缺乏对外投资的实力和远见而受到阻碍。围绕印度应该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体系并成为一个盟主式的伟大强国,还是成为中国支配的亚洲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这是印度领导人当下最难抉择的一个焦点问题

从诸多方面看,印度已经没有资本和实力挑战中国主导出来的新亚洲经济体系了中国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对外开放的宏大战略和基本架构,还有国内大量的过剩产能,可用于对外投资,战略布局,或基建丝路,互联互通或海外并购、跨国经营,或圈占地盘、主导自贸,或输出产业资本、重塑生产体系。借助这个亚洲经济新体系,中国的过剩产能、过剩资本因为有的投资市场而被有效释放出来,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搭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这必然会进一步强化中国在亚洲经济新秩序中的领袖地位。而这些优势,都是印度所没有的。也许印度早期领导人在做着一个由印度和中国共同打造并领导新亚洲的梦想。然而,自邓小平决策并指导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之后,迟迟不进行变革图强的印度实际上就已错过了龙象争雄亚洲的机会,新的亚洲经济和政治架构主要是中国和美国共同打造的。无论越南和日本等国家多么卖力地游说印度在军事和经济上制衡中国,都无法改变一个基本事实:亚洲新秩序已经确立。印度别无选择,只能成为该秩序的一部分,或者继续置身局外,继续落后。

为印度国运计,别无选择地融入到中国主导出来的亚洲经济新秩序之中,以共同繁荣,造福人民,才是上上之策。

2014年11月23日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