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因主办方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角色的演变,以及其与一些国家的微妙关系,备受瞩目。
峰会前夕,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乌克兰政治危机中立场尖锐对立,且都无意让步,由此导致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一场对抗。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经济总量早就超过了日本,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今年超过美国。
中国在美俄间作何选择,将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美国要寻求在一些议题上得到中国合作,就必须在战略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俄罗斯亦然。因此,中国在地缘博弈中成为美俄竞相争取的对象之一。
此次峰会的第二个大背景是,中国在东亚区域与多国存在严重的领土主权争端和冲突,香港、台湾问题都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增加了本年度APEC峰会的复杂性。
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和地缘格局下,中国接办了APEC年会。唱好这台“戏”,推销其外交和政策理念,尤其是亚太自贸区、“一带一路”等计划,扩大其影响,尽力将其融入会议成果中,并借机缓和、改善或加强和与会国家的双边关系,营造总体有利的国际和地缘环境,实现新领导层念念在心的国家利益特别是政治安全,强化和提升新领导层特别是最高领导人的形象和权威,是中国主办APEC年会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雁栖湖上的烟花呈放,欢迎晚宴的皇家风范,庆祝演出的盛大、铺陈和华丽,尽扫中共八项规定施行后一切从简的惴惴不安气息。但真正能引起各国政府和舆论兴趣的,并非这些表面文章,而是会议的成果和中国的外交表现。
会议一如预期,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最高领导人近两年来所积极提倡的亚太自贸区,纳入了会议文件。
建立亚太自贸区是亚太经合组织成立时的初衷,也是亚太经济融合和发展的必然逻辑。但习近平强调尽快实现亚太自贸区计划,就像奥巴马政府力推TPP一样,都别有深意。舆论早就指出,中美对彼此意图都抱有极大的警惕,认为对方都是为了在亚太构建自己所主导的多边国际平台,突出自己的地缘影响力,乃至发挥领导作用。
中国新领导层显然已悄悄放弃邓小平所主张的“韬光养晦”战略,在区域主权和领土争端,以及地缘竞争中,更积极、主动乃至攻击性。
然而,中国的雄心并不仅限于此。中国强调新兴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打造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强化上海合作组织、亚信峰会等地缘竞争工具,提出中国的新亚洲观,内核就是在国际体系中“去美国化”,进而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作为中国领导亚洲的途径,中国政府紧锣密鼓地推进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迅速启动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资金投入,将其推上正常运转的轨道;推动亚洲自贸区计划,则是实现中国的亚洲世纪的宏伟蓝图的必经步骤。
奥巴马政府的领导力虽然有所欠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一刻也没忘记自己对世界所担负的责任。对于中国所期待的、在亚洲秩序中与美国平起平坐,扮演领导角色的图谋,美国采取了顺势疏导并有所牵制的对策。其中,将中国作为重要的对话对象,发动全部的外交机器与中国打交道,在实现中国思路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主动权、主导权,是一项重要的策略。
中国积极推动的亚太自贸区计划如愿写入会议文件,但美国联手有关各方,反对中国将2025年作为建立自贸区的明确期限。在对中国提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两大重要的多边经济工具冷眼旁观,并要求盟国不跟随的同时,奥巴马在北京的美国大使馆召集了亚太多国,召开将中国排除在外的闭门会议,商谈加快速度推进TPP计划的措施。
绝然迥异的三种“面孔”
中国有自己的外交政策议程和外交优先次序,因此,将对俄外交摆到首要位置;然而中美都无法彻底舍弃对方。从全球视野来说,美国需要中国作为俄罗斯的平衡力量;中国如欲实现其国家繁荣和地缘战略目标,美国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
在经历外交挫折后,中国更加意识到,美国是国际关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战略存在,也意识到一味地在国际关系中蛮干,对于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目标行不通。在这一情势下,中国在保持强硬的同时,也在进行外交转圜、妥协。后者集中表现在中国于APEC峰会期间所实施的“脸色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