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品定价历史上最大规模改革即将尘埃落定,2700余种国家定价药品有望实现市场化定价。(27日《第一财经日报》)
药价乱、贵,向为舆论场焦点问题。这说明,国家指导下的药品定价,其实失却了监管惠民的意义。药价市场化,谁买单谁决定药价,符合逻辑。人们关心的依然是,药品市场化,药价会否高企到飞起来?
回答这个问题,须知一个事实,即目前没有向市场开放---政府“管着”的药品其实只有23%,而放开市场的也就是指的这部分。当然,一些管制药物,如精神和麻醉药品,当然不会信马由缰流向市场。
在77%药品市场化的现实下,公众对药价的感受若何,自然会预测到全部药价市场化的走势。市场化是大势,公众已经习惯市场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药品全部市场化听起来像噱头,但投入现实生活的洪流中,可能激荡不起太多的涟漪。中国药价太贵,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人情化和功利化的机制性瑕疵。
药品从生产到销售,中间有许多环节。从医药公司到各类药品掮客再到医院加价,每个环节都要“抽头”揩油,到终端消费者那里,自然药价翻番。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药品销售模式,顶着市场化由头,却不讲市场透明化、公开化的原则,反而附加了太多利益交换的商业贿赂要素。英国葛兰索史克在中国的东窗事发,是典型中的典型。外资药厂如此,国内药企在药品市场的表现可想而知了。
所谓药品市场化,如果没有机制层面的正本清源,什么样的市场化也破解不了中国药品的困境和药价乱局。药品市场的水很深,而且浑水摸鱼的利益因子太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块大骨头,国家动员下的多部门合作,改革步履可谓相当之艰难。国家医疗保险可以实现初步的全覆盖,但医药改革明显滞后了。特别是本来属于公益事业的医院,在多年的市场化迷途中,功利欲望已经渗透进医护人员的心海脑髓中。要想让医院回归公益本身,单一个医药分离改革就难以推进。医药体制改革之难,使得药价在庸俗的市场化中变成了药商、中间商、医院和医护人员集体分肥的凭借。
市场化与非市场化,改革的利剑容易斩断灰色地带和特殊利益群体的功利纽带。可是,机制性流弊滋生的市场化晦暗空间,却需要先从机制去弊开始。不然,市场化的晦暗空间里,总有药价虚长的幽灵在游荡。近年来,发改委30次发文遏制虚高药价,也难见其效。显然,用行政命令去机制性痼疾催生的、顶着市场化之名的药价虚高,可谓猛拳砸在棉花上,发力很猛,但无效果。
药价市场化不会让药价飞起来,反而是撬动药价虚高的支点。不过,这里的“市场化”不是的市场庸俗化,而是公开透明和减少药品市场中间环节的真正市场化。
药品的真正市场化还要靠深化改革来实现。最起码,要消弭医院市场化的流弊,让医护人员从市场化的功利任性中回归公益化中道。这就面临着公益化后,医院和医护人员本身的利益平衡,即让医护人员杜绝药贩子和掮客的诱惑。医药分离改革,其实还在路上。
药价市场化牵动的改革是复杂的一揽子,除了医院层面,还受“三保不合一”的掣肘。尽管国务院要求2013年6月30日前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三保合一”,但现在到了2014年年底,“三保合一”还处于胶着状态,没有实质性推进。“三保不合一”,人社部和卫计委各管自己的药价通道,所谓药价市场化,也就存在着中央部委层面的管理不统一,部门利益存在博弈。
更大的问题在于,现在发改委主动发力,实施《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决定来年1月1日起施行。发改委单边发力,落实效果还有待观察。毕竟,药价市场化,管理层面牵涉到的可是发改委、人社部和卫计委的“三国演义”。且行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