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时代的陶文与商代甲骨文的关系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殊不知,史前陶文比甲骨文还要早。关于陶文和甲骨文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毕竟大多数陶文只是单一的刻划符号,还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亦不符合“六书”规则。但还是有少数陶文已初步显现出了文字的性质,上文中所提到的“龙虬庄陶文”和“陶寺陶文”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2003 年,新华网转载了一篇题为《江苏考古最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 年》的文章,文中提到:“目前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这一块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32]高邮龙虬庄陶文由此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南京博物院副所长庄天明表示,目前该院珍藏的这一块龙虬庄陶文,其文字还不是很成熟,应该比甲骨文早很多年,并且该陶文和甲骨文均以直线条为主,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33]。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研究员介绍说,我国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比龙虬庄陶文还古老的陶文,但比甲骨文早且又与其相似的就只有龙虬庄陶文了。他认为与龙虬庄陶文同时期的丁公陶文一般以曲线为主,其笔法和甲骨文截然不同;而龙虬庄陶文则和甲骨文一样,基本都是采用直线条,这说明龙虬庄陶文和甲骨文是有渊源关系的[34]。西北大学古文字学家周晓陆先生也说:“若从体系上看,‘仰韶时代’包括大汶口文化陶文还看不出与汉字的承继关系;从单字看,以大汶口文字为典型,确有些关系。‘龙山时代’则比较复杂,前已提及丁公陶文似不属汉字系统;而龙虬庄陶文‘可能为甲骨文的来源’,句后如加‘之一’,大约更准确一些。”[35]他还进一步肯定龙虬庄陶文“与后来的殷商甲骨文属一个系统”,“可能为甲骨文的来源之一”[36]。至于陶寺遗址所出朱书扁壶上的文字和甲骨文是否存在关系,不少学者也做了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努研究员认为,陶寺遗址出土的这件扁壶上的朱书“文”字与殷墟甲骨文中“文”字基本相同。殷墟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已非文字产生的初始阶段。陶寺遗址出土扁壶上的文字,有关专家一致确认为“文”字无疑,由此进一步证明甲骨文早在商代以前就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史了。对陶寺遗址出土的这件扁壶正面的“文”字,因其与甲骨文中“文”字的形体、结构十分相似,进行过研究的多位古文字学家均无提出异议。1985 年冬,著名考古学家张政烺先生见到扁壶的照片、墨线图和摹本后,指出:“这个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的汉字属同一个系统。”[37]他用这样极其简练的一句话就概括了5000 年来的一部中国文字发展史,以及陶寺朱书文字在大汶口陶文和殷墟甲骨文之间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尧舜禹时代的陶文中有不少已具备了原始文字的基本特征,它们与商代甲骨文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很可能就是商代甲骨文的源头之一。
五、尧舜禹时代陶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尧舜禹时代各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这些丰富的陶文资料,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早期文字的产生和中国远古历史的发展等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些陶文的发现,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大为提前,表明早在尧舜禹时代甚至更早,中国就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发展阶段。同时,尧舜禹时代陶文的发现与研究,也改变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史,使汉字的源头追溯到了四千多年前。如上文所述,经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尧舜禹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城市、文字、阶级分化等文明的标志。正是这些文明要素的出现才得以使夏代以前的历史变得越来越清晰。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相信文献中有关尧舜禹的记载将不再只是传说,尧舜禹时代及其以前的历史也将会成为信史。
注释:
[1][2][3][4][5][6][7][8]张学海:《龙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6年。
[9]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
[10][11][12][13][14][15]李学勤、张学海等:《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第4期。
[16]冯时:《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考古》1994年第1期。
[17][18][19]张愈:《高邮龙虬庄陶文的历史价值和释义》,《今日高邮》2007年5月18日。
[20][21]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年第1期。
[22]罗琨:《陶寺陶文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年第2期。
[23][24]何努:《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28日。
[25]葛英会:《破译帝尧名号,推进文明探源》,《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32期。
[26]李瑞:《陶寺遗址出土4000年前扁壶朱书文字被破译》,《北京晚报》2007年6月22日。
[27]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28][29][30]笑竹:《良渚陶符反复出现,古良渚人就已经会刻字记事》,《杭州日报》2010年8月20日。
[31][32]王宇信、王震中:《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3][34][35]胡玉梅:《江苏考古最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扬子晚报》2003年10月24日。
[36]周晓陆:《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
[37]高炜:《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2年第3期。
(潘世东转载于谢玉堂:《甲骨文的由来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