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赞宿迁:第一江山春好处


  乾隆赞宿迁:第一江山春好处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湖泊镶嵌南北,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为何五次驻跸宿迁?先简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概况: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也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享年89岁。

  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之间。人口不断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业与棉织业都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

  弘历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个人也成为这一切的总代表。同时,乾隆还是个大诗人,弘历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是世界上创诗最多的人。

  乾隆帝鸿讲学术,然而他的开博学鸿词科不过粉饰太平,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此时期有许多书籍出版,例如《续三通》、《皇朝三通》与《大清会典》等史书;著名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1773年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这些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弘历八十大寿时,徽班进京,国粹京剧开始形成。

  乾隆皇帝是一代明君,平定三藩,减免税负,奠定立国基础,行养制度,执法机严、整顿吏治,新修水利,鼓励耕作、招揽人才,编撰四库全书,重视满汉文化、允许满汉通婚,优待明降大将,礼葬明思宗,开科取士,废除明末苛捐杂税,对边疆的开拓,扩大了中国的版图,分化各教派和民族,册封达赖、班禅喇嘛、又派驻藏大臣管制,废除世袭土司、土地回归于民,实施怀柔和高压并用政策.....和祖父康熙、父亲雍正、一起开创了清朝最辉煌的康、雍、乾的盛世。

  乾隆六下江南分别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目的何在?

  乾隆六下江南,固然有游山玩水的情趣,但主要的目的还是视察江南的水患,  建治水相关的行宫。龙王庙与虹饮山房都是乾隆皇帝入住次数比较多的江南行宫。龙王庙为康熙所建,乾隆驻跸五次。宿迁龙王庙坐落于宿迁西北二十公里处的古镇皂河,紧邻大运河,这里自古就是黄河和运河泛滥的灾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视察,御船泊在此处时,正巧是这位高僧一百四十一岁生日。康熙皇帝为他亲笔题写了一副寿联:“甲子重逢三七岁月,古稀双度一载春秋。”以此褒奖他历年来的义举。同时,康熙皇帝为了祈祷人民免遭洪水的侵袭,决定在此地建造一座“安澜龙王庙”,供奉大禹王、东海龙王与五湖四海神的塑像。

  乾隆六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古代信息不发达,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间走走。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朝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江南是明王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王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惨烈的屠杀。而江南经济发达,帝国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为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以巩固统治。乾隆下江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安邦治国发现人才、培植士类、笼络人心。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史学家概括六下江南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六巡期间,乾隆对黄河、淮河的河工及浙江、江苏的海塘,下达了数以百计的上谕,指示治理,动用了几千万两帑银,完成了多项工程,对减少洪灾、保护百姓田园庐舍和生命安全,六次南巡,对于清政府安定江浙、聚集财力、吸纳人才、治理水患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乾隆皇帝也从大运河顺水而下抵达宿迁龙王庙,六次南巡中,他有五次都在这座龙王庙里祭祀、下榻,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龙王庙的禅门上方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敕建安澜龙王庙”镏金御匾和一方“乾隆御笔”印。乾隆皇帝每次都留下御笔诗文,前后历时四十八年才完成此碑。诗文中表达了乾隆皇帝对于当时国家大事的种种忧虑:西北边境叛乱侵扰、江南水患不断、黎民百姓流离失所……似乎这位一生自命不凡的大清皇帝在这个运河旁的寺庙中把一切烦恼都倾诉于此。宿迁龙王庙以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古代建筑技巧,受到海内外瞩目,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其中中运河宿迁段的龙王庙行宫成为运河遗产名录遗产点之一。

  骆马湖畔,微风清拂、晴空万里、碧水蓝天、游乐天堂。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所到之处生活、办公设施一应俱全,宿迁乾隆行宫便是如此。宿迁“敕建安澜龙王庙”是全国众多乾隆行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唯一保持较为完好、且最具价值的清代北方宫廷式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三院九进,气势非凡,整体呈长方形,轴线分明,左右对称,极尽奢华。龙王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结构严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气韵无穷。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龙王庙,均在这里朝政议事,敬神祭祖,人们称为“正宫”。与正宫相呼应的是东宫和西宫,这是随同南下的皇妃们居宿的地方。东西宫门前植有柏、柿、桐、椿、槐、杨六树,取意“百世同春”“百世怀杨”,象征大清江山世世代代兴旺不衰。乾隆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蔡律  2014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