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10月31日晚,乘坐电梯回家时,一名17岁的男孩在2楼下电梯后,将电梯3至27楼的按钮全部按亮,结果他在小区监控室里被一名男子扇了一耳光。看到孩子被打,小杜的母亲既心疼又气愤,她表示,纵使孩子有错,也不应该打孩子,孩子是有尊严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小杜被打,网友几乎是一边倒,认为打得对,甚至有情绪激烈者认为,应当打得更重一些。那么,小杜到底该不被打呢?被打的小杜,到底冤不冤呢?
我们说,法制社会下,打人肯定是不对的。纵然小杜再有错,小区保安也不该动手打人。打人的保安,也应该主动站出来,向小杜及其家人道歉。但是,透过小杜乱按电梯的行为来看,又似乎感到,这一巴掌打得值。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小杜的行为,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恶作剧”,轻一些讲,是损害了社会公德。重一点看,则是一种危害社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因为,假如楼上有一位危重病人,就有可能因为小杜的行为,耽误了抢救或送医就诊,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和生命危险。
更重要的,小杜已不是儿童,而是一名已接近具有完全懂事行为能力者。而且,小杜的妈妈在发现了孩子的行为以后,也没有及时制止、及时纠正,而是任凭小杜犯下这样的错误,最终出现孩子被打的事。如果在小杜发生这样的行为时就及时制止,并教育孩子不要这样做,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从这一角度来讲,小杜发生今天这样的行为,是父母没有真正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于放纵。
事实上,小杜也不是第一次见到电梯,所谓的“好奇”,只不过是事件发生以后的一种托词罢了。更可以想象的是,小杜的行为可能不是第一次了。只是此前的类似问题,没有因为被打而引起家长的重视。退一步讲,就算小杜此次乱按电梯没有被打,谁又能保证,小杜不会做出对社会危害更大的事来呢?
我们说,防止的行为如何,与家长的教育引导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如果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的行为时,能够及时制止并以此为例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习惯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则会越来越差。17岁的小杜还会因为“好奇”而乱按电梯,家长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此时此刻,应当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只看到保安打人的不足,非要保安道歉不可。如果这样,小杜将很难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还会做出更多类似的行为。
也正因为如此,对小杜被打一事,小杜的父母应当更多地从正面去理解,将坏事变好事,以此来对小杜进行一次认真深刻的教育。而小区保安,为了更好地维持好小区形象秩序,也为了更好地展示保安的形象,特别是依法管理小区,也应当主动站出来向小杜道个歉、认个错,以此来缓解已经发生的矛盾,避免引发更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