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没落与没落的春晚


    没有春晚的春节该是什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娱乐载体繁盛的时代,年轻人早就不看春晚;有着春晚情结的中老年人则抱怨春晚没有当年的“味儿”。一句话,春晚就是人见人烦但人人都能喷出口水的鸡肋。

鸡肋尽管是鸡肋,但真缺了这块“鸡肋”,很多人恐怕还会怅然若失,感觉除夕年夜饭少了点什么。对,就像少了鞭炮和对联,春节照样过,但总不是那么回事。显然,当春晚成了年俗,激情不再,娱乐功能降低,但就是不可或缺。

 

这正是羊年春晚没有敲定之时,舆论场和民意总是焦虑的主因。现在确定,羊年春晚还会有,但不会像马年春晚外聘导演班子,而由哈文导演再次出山。

 

哈文是“开门办春晚”的首倡者,理念不错,实践尚可。春晚舞台对接公众娱乐,让草根明星登上央视大舞台,体现了春晚全民同乐的特点。但即便如此,哈文导演的20122013两届春晚,还是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即如前述,当春晚成为年俗,其娱乐功能严重降低,也可以说信息时代语境下,传统舞台上的春晚仪式已经没落。

 

既然是时代逻辑下的没落,谁也没有能力让没落的春晚,再次焕发十年前的胜景。唯一的选择就是,既要承认春晚的没落,又要把没落的春晚进行到底。

 

这一点都不矛盾。前者是时势使然,谁也改不了春晚必然的娱乐颓势,即使拉来冯小刚也无济于事。网络时代,大众娱乐演化到了多元互动娱乐的时代,春晚单向的宏大娱乐仪式显然不受待见。即便是春晚让一众草根明星上台,但也只是迎合时代潮流的娱乐小涟漪而已。何况,春晚仪式,容纳的不仅是民间的娱乐诉求,还有官方意识形态的色彩。被众多导演和明星们诟病良多的审查制度,实际上难以避免。作为国家电视台主办的面向全球华人的春节娱乐节目,少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涵化与影响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马年春晚导演冯小刚,也不得不在官方意识形态和民间娱乐诉求间进行中和平衡。春晚“包容”的结果必然就是,最终成了娱乐串烧大杂烩。

 

后者则显春晚的年俗属性。走过31年的春晚,不仅是中国新年俗,也是全球华人年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成了年俗,变成文化符号,谁也不能武断取消之。

 

因而,羊年春晚还是要办。但如何办,却考验导演哈文的智慧。有一点是肯定的,既然是年俗,也就不必过于豪奢,更不能搞成宏大叙事的权力美学。

 

1026日“央视羊年春晚”座谈会强调——节俭办春晚,这是对的。一场春晚,让大家就着年夜饭和团圆情,乐呵乐呵就足够了。去年,冯小刚已经办了一场节俭的春晚,拆除了LED舞台,舞美只剩下大红灯笼。今年,哈文如何节省,也许到最后才能揭出谜底。

 

当然,节俭不是寒酸,不能回复到上世纪8090年代那样,好像单位开联欢会或舞厅里唱歌跳舞那般少文缺美。在节俭的前提下,现代舞台技术还是要用,有而不用也是浪费。此外,请大腕当然不如让草根明星露脸经济,但少了公众喜欢的娱乐大腕儿,只有蹦蹦跳跳的草根明星,估计也会让一大批观众骂娘。

 

对于春晚,有人走不出俗与雅的围城。当然,最好是雅俗共赏,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俗与雅,这个难题是哈文导演亟需平衡的。都说赵本山“俗”--而且老赵似乎也和羊年春晚无缘。但本山之俗,并不缺少观众。连缺两届,观众或许会渐渐淡忘赵本山,就像当年观众们遗忘陈佩斯一样。但陈佩斯走了,还有赵本山,赵本山留下的娱乐真空,还有谁能补上?

 

春晚的没落和没落的春晚都不可怕,怕的是春晚连被人议论的机会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