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的“Q”与“E”


欧洲央行公布了资产质量检查(Asset QualityReview)结果,130家欧洲银行中25家以2013年底数据计算未能通过压力测试。经过今年集资152亿后,仍有13家银行未能过关,总资本缺口95亿。意大利和希腊是重灾区。另外有259家银行勉强通过测试,不过离及格线不到1.5个百分点。

 

这个数字应该说符合市场预期,但是笔者认为这次测试只是为欧债危机揭开了新的篇章。几乎可以肯定,银行需要进一步集资,欧洲经济面临进一步的去杠杆。今年迄今,欧洲银行集得571亿欧元的资本金,相对于前几年银行改革裹足不前,这是一大进步,也是欧债危机趋于缓和的原因。然而,这个的代价是银行在借贷上十分谨慎,不断通过降低风险权重来稳固账面,其结果是实体经济严重缺血,并未受惠到欧洲央行的输血行动。

 

欧洲央行十一月会议,必须面临一个抉择,即是在“Q”与“E”之间的取舍。近两年欧洲货币当局连续推出数次宽松措施,不过重点在“E”上,实施crediteasing。无论初时的LTRO,还是春季宣布的TLTRO,还是刚刚开始推出的购买CB,以及随后到来的购买ABS,其核心均是将流动性投递到银行手中,希望银行将其转手至实体经济。

 

相对于“E”,欧洲央行在“Q”上面明显比较审慎。这与欧洲央行的定位与权限有关,与德国的制衡有关。ECB的资产负债表自从2013年后就开始收缩,未能如Fed那样破釜沉舟般地将QE进行到底,未能不断扩张资产负债表,通过无限量地提供流动性将长期利率钉死在超低水平。

 

目前看来,德拉吉的TLTRO计划并不成功,银行对获取央行的流动性并不积极,对向实体经济借贷更无兴趣。估计ECB在十二月份就会大幅下调2015年增长与通膨的预测,承认通缩威胁与衰退的可能,欧洲需要有进一步的措施来刺激经济。但是整个CB市场市值不过1万亿欧元,要想作大动作,恐怕很难不购买国债(6万亿的市场)。

 

笔者认为,欧洲央行会在政策焦点上作出改变,转向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管理,仿效联储通过无限量购买国债来打造流动性。在此之前,欧洲货币当局一直强调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取决于经济数据,缺少伯南克孤注一掷式的政策狂野。

 

相信欧洲货币当局会将美式QE作为最后手段,先要观察目前的资产购买计划的效果,再确认增长与通膨的确持续恶化。毕竟核心国家担心货币政策失控,德国不愿意在购买国债中替其他国家的财政透支埋单。日本央行最近出人意料地推出新的量化宽松政策,日元汇率急跌,相信对欧洲央行是一个刺激。日本和德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上重合度很高,日元贬值变相打击了德国的出口竞争力,为欧洲经济增长前景涂上新的不安因素。哪怕欧洲暂时不作QE,央行也需要对欧元汇率作出口头甚至实质性的干预。笔者认为欧洲央行在试图影响汇率上会变得更积极主动,德拉吉的出口术也来得更频繁。

 

笔者估计,欧洲央行在明年上半年甚至更早推出美式QE,欧元进一步贬值。至于这个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帮助未必十分理想,不过资本市场就有得一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