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DNA谱系科学院推断人类起源诸说


 美国DNA谱系科学院推断人类起源诸说

 

    (编译郭欢):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论的话题,现今“走出非洲”理论是多数人普遍接受的主流理论。20125月美国DNA谱系科学院Anatole A. Klyosov重新审视了“走出非洲”论和欧罗巴人种的起源,认为人类并非起源于非洲,并使用“Walk through Y”项目的数据证明了这一观点。研究结果发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Advances in Anthropology(人类学进展)(点击阅读原文)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走出非洲”论已经人尽皆知,但它却从未被直接证明过。然而,对于许多专家来说,这一理论仍然具有着令人信服的吸引力。这一理论主要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最古老的人群显示出最大的多样性,而非洲人是多样性最大的人群。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因为不同DNA的混合也会导致高的多样性。

    作者从解剖学角度研究了现代人类的起源,根据人类遗传学和DNA系统发育的分类发展,针对男性Y染色体单倍型,提出了一个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又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起源的时间表,确定其在今天已知的所有单倍群中的位置,提供证据重新审视“走出非洲”论的正确性。作者在非洲人Y染色体单倍型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多样性,是几个非常遥远的血统的混合结果,而且其中一些不一定是来自非洲人, 证明欧罗巴人种不包含“非洲”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类群AB)。这些重要的发现削弱了众所周知的“走出非洲”的理论。

    17个主要单倍型类群中46个进化亚枝的7556种单倍型,按照它们祖先的单倍型和与共同祖先的时间间隔,设计了一个时间平衡单倍型类群树,发现非洲单倍型类群A起源于距今13.2万±1.2万年前,来自于所有的其他有着单独共同祖先的单倍群,我们称其为β单倍群,起源于6.4万±6000年前。一个单倍群A和β单倍群下游的共同祖先,创造了α单倍群,起源于1.6万±1.2万年前。α单倍群和β单倍群的起源是未知的,但是最有可能的是它们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关系,从西方欧洲中部延伸通过俄罗斯平原东部到黎凡特南部。单倍群B是β单倍群可能是在距今46000年迁移到非洲。

    研究证明,欧罗巴人种单倍群并非起源于“非洲”的单倍型类群AB,事实支持欧罗巴人种以及所有非非洲人的单倍型类群,并未携带单核苷酸多态性M91P97M31P82M23M114P262 M32M59P289P291P102M13M171M118 (单倍型类群A及其进化亚枝单核苷酸多态性)M60M181P90(单倍型类群B),这是最近在“Walk through YFTDNA项目中,几百个来自各种单倍群的人显示的结果。

    201311澳大利亚墨尔本考尔菲德南部国际岩石艺术联合会(IFRAO) Robert G. Bednarik也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Advances in Anthropology(人类学进展)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从多个角度分析反驳了“走出非洲”理论,认为“走出非洲”理论是一个骗局。(凤凰网科技转自201415日化石网)

 

     

美研究称最早人种起源于亚洲或颠覆源于非洲说 -中新网

     中新网201169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人类起源说可能将被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颠覆。美国考古研究指出,人属(Homo)可能是今日人类的直系祖先,而人属的早期人种,可能是在亚洲演化,然后才迁移至非洲,与之前大部分科学家假设的完全相反。

 

  美国科学双周刊《科技新闻》(Science News)报道,大部分的古人类学者都同意,人类的可能祖先直立人(Homo erectus)源自非洲。但是北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地质学家菲林(Reid Ferring)与他的同僚说,新证据显示,185万年前到177万年前盘据在西亚地点德玛尼斯(Dmanisi)的人种,存在时间跟这种非洲类人人种生存的最早证据同期,或更早了一点。

  菲林等6日在《美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线版表示,德玛尼斯的新发现指证了直立人的亚洲家乡。菲林说:“德玛尼斯重复遭人盘据约8万年,其上栖息了一个落地生根,且可能时常移动的族群。”

  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人类学家伍德(Bernard Wood)说,有关人属地理起源的证据,依旧不足。若干人属的进化情景有其可能,人类的人种可能是随着直立人在亚洲拉开序幕。

  研究人员已把存在已久的观点扬弃,即东非的小脑人类祖先能人(Homo habilis、又称早期猿人),最后演化成直立人。能人最早约在240万年前出现。不过最近的化石发现显示,能人和直立人在东非共同存在了好几十万年,让之前的假设站不住脚。

  菲林的团队怀疑,一种现在还不明的非洲猿人在185万年之前抵达亚洲,然后演化成直立人的说法。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赖特迈尔(Philip Rightmire)说,新的德玛尼斯年代,让“直立人的非洲起源,看起来确实好像须重新思考了。”

 

   

现代人最古老DNA令人怀疑“人类源于非洲”_大众科技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的几位科学家近日指出,此前有关人类起源于非洲并由此向其他各洲迁移的理论令人怀疑,甚至有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据信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现代人DNA的化石。所谓的“走出非洲”的人类起源理论认为,在15万年前,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并在同一时间由穴居人类演变为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类。但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对上述DNA化石进行研究分析后却发现,现代人类开始在澳大利亚生活的时间较之根据“走出非洲”理论推断出的现代人移居澳大利亚的时间要早得多。

  几位科学家指出,上述DNA化石是从一具大约有6万年历史、从澳大利亚东南部新南威尔地区发现的人体遗骸中发现的,对DNA的研究显示这具遗骸的生理特征与现代人类毫无二致。美国的人类学家阿兰-曼恩表示,上述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令人震惊。他说:“这一发现具有非凡的意义,没有人能够预料得到。与此同时,这一发现还表明,随着人们对人类起源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将发现有关人类起源的真正时间和背景正在变得愈发复杂。”(2001/01/10 新浪科技)

 

    

人类单源中国说与南非科伊桑人

    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猿亚目狭鼻猴次亚目人猿超科人科人亚科人属智人种,是1万年前由新人即晚期智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子人类学家通过比对当今世界不同地区人群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的同异性,从而发现现代人类有共同的父系和母系起源,分子钟测算大致将起源时间锁定在205万年前,以15万年前和7万年前的可能性最大,人数约为两千人。

    非洲单源论即出非洲说便是基于以上理论建构的人类起源假说,证据便是祖型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仅存在于东非、南非的科伊桑人,并以那里出土有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距今约19.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化石为其佐证。出非洲说虽然得到包括中国年轻学者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热捧,但中国老一代的化石人类学家依然对此不屑一顾,坚持人类多元起源的多地区连续起源说,认为现代各地区不同人种是由当地直立人经智人一步步进化而来的,佐证便是在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不但在形态上,还是在时空分布上都显示出进化上的连续性,并且中国的旧石器文化也显示出传统的延续,缺乏人口替代经常伴随发生的外来进步文化的取代。这便是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中国已发现了不少107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化石,比如14万至7万年前的河套人(鄂尔多斯人),11万年前的云南宜良张口洞人,10万年前的广西通天岩白莲洞人,10万至8万年前的许昌人,9.4万年前的柳江土博咁前洞人和郧西黄龙洞人。这些与早期智人(古人)同期的晚期智人(新人)化石足以填补西方学者所谓的考古断层,体质和文化的连续性也进一步支持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

   现代人类共同的祖先生活在何时,通过对Y染色体基因突变时间点的测定并没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时间下限。一些科学家独辟蹊径,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德国科学家马克·斯多克在去年发现,可以对两种虱子的DNA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体虱何时从头虱进化而来——因为DNA的进化速度是有规则的。最后,他跟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考古研究所的同事得出结论:这个虱子进化的分岔点最早发生在7.2万年前,前后误差约4万年。由于新种类虱子的进化是因为有新宿主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人类祖先就是在那个时候褪掉了体毛、穿上了衣服以蔽体保暖。也就是说,现代人类起源时间的上下限在11.23.2万年前,这对出非洲说反而不利。因为起源于20万年前的非洲晚期智人很可能在后来灭绝,而起源于10万年前的中国晚期智人才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如是说现代人类的祖先人群起源于10万年前的中国,而他们中的两千人在7万年前形成原始科伊桑人。现代科伊桑人实际上混有尼格罗人种的血液,而原始科伊桑人或与东亚黄种人相近。科伊桑人体貌特征与一般非洲人明显有别,他们肤色较浅,呈黄褐色,面部扁平多皱,颧骨突出,眼睛细小,多内眦褶,带有蒙古人种的很多特征,尤其是其具有东亚人一以贯之的标志性特征——铲形门齿。

   10万至7万年前属于庐山-大理间冰期,中国大部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极适合生命的的繁衍生息。也就是在这个时侯,东亚早期智人适应性的褪去了身上的浓毛密发,进化为体表光滑的晚期智人。7.5万年前,苏门答腊超级火山大爆发,浓烟密布,遮天蔽日,火山灰还造成酸雨,使北半球四分之三的植物死亡,人类被推向灭绝的边缘。大理早冰期因之接踵而至,全球气温平均下降11℃,大干旱蔓延全球。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岷山-秦岭-太行山-燕山-大兴安岭一线以北地区大部为冰雪覆盖,人类在江淮以北难以生存。非洲草原水源枯竭,植被凋零,沦为半荒漠,加之地域辽阔且地形封闭,导致非洲晚期智人没能走出非洲,最终灭绝。

   63万年前的末次间冰期,天气转暖,降水明显增多,人类不仅恢复了人口,而且开始了大规模扩散。分子钟技术测定显示,Y染色体单倍群编号为AK的各类型都已产生。他们可能大致集中在四个人群中:

    AB存在于甲族,生活在恒河流域;CDE存在于乙族,生活在江淮地区;FJHIJ存在于丙族,生活在云贵高原一带,K存在于丁族,生活在岭南地区。生活在江淮的乙族可能是人类大迁徙的始发者。间冰期受惠最大的是乙族,他们挺进华北,创造了细石叶形细石器。乙族还向华南扩张,导致丁族西迁,压迫丙族的生存空间,丙族又西迁排挤甲族。最终形成CD独霸东亚,丁族K屈居云贵高原一隅,丙族占据西亚(其中F占据伊朗高原,G进入小亚细亚,H进入南亚,I迁往北欧,J进入阿拉伯半岛),ABE先后进入非洲(分别形成科伊桑人、俾格米人和尼格罗人)。

    31万年前的末次主冰期是丁族K驰骋天下的时代。丁族分为K-M9L-M20M11)、K-M214P-M45三支。K-M214北支N-M122北迁,与乙族北支融合为北极蒙古人种。一部分乙族不愿臣服,便跨越白领地峡,进入美洲。K-M214的南支O-M175先分化出O2-P31,将K-M9排挤到了东南亚和澳洲,分化出M-M5,将 L-M20M11)排挤到了南亚。KL在被驱逐的过程中也将乙族南支赶到了南亚、东南亚和澳洲。

    2万年前O1-M119百越从O-M175分化出来,南迁占据长江流域,O2-P31被分为两支逃离:O2a百濮西逃到云贵高原,O2b扶余(原始日韩民族)逃往黄渤海平原。留在黄淮平原的百越基因突变为O3-M122,是为东亚人。K-M214西边的P-P27M45)在北极蒙古人种形成之后也开始北迁,首先分化出R-M207R-M207又分为R1克列马农人(分为R1a伊比利亚人和R1b高加索人)和R2印欧人。

   2万年前P-P27M45)转而东迁,一部在贝加尔湖地区征服那里残存的乙族北支,并与之融合为北亚人种阿尔泰人。P-P27M45)的主体人群继续东迁,跨越白领地峡后基因突变为Q-M3,为美洲蒙古人种(Gmafb1b3)印第安人。

    以上假说笔者称为中国单源论,也叫出中国说,它与西方学者普遍接受的非洲单源论主要有三点不同:

    ①人类起源地不同。非洲单源论以东非为根,中国单源论以北中国为源。在现代各种族中,非洲人之间的线粒体DNAY染色体的差异最大,这表明非洲人线粒体DNAY染色体中所积累的突变最多。据此,西方学者认为非洲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族,从而也证明非洲人是最早出现的现代人类。诚然,现代非洲黑色人种各群落(按照西方传统的分类方法,黑色人种包括尼格罗人、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是血统起源最早的一批晚期智人的后代,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形成最早的人群起源于非洲,他们的后代——现代非洲黑色人种各群落虽然生活在非洲,但他们的祖先可能并不居住在非洲,他们可能来自遥远的东方。由于他们形成得最早,所以也走得最远。

    ②种群扩散模式不同。非洲单源论可称为树形分化(逐级裂变)模式,中国单源论则是中心进化(辐射取代)模式。树形分化(逐级裂变)模式模拟起来比较简单(简单往往意味着不是完全事实),可以很好的通过平面图解出来,因为各支系缺乏联系,一旦产生就在各自领地独立发展,互不侵扰。而中心进化(辐射取代)模式是立体的,则很难图解,各支系频繁接触,角逐地盘,优胜劣汰,造成一块土地经常易主。近万年的历史证明,人类的进化模式倾向于后者,尤其是在中国。也许正因为中国是辐射源,所以其遗传基因最年轻,人群智商最高,文明也最发达。

    非洲单源论以黑色人种为祖先人种,棕、白、黄诸人种是后天适应当地环境变异而形成的。而中国单源论以类黄色人种(即原始蒙古人种)科伊桑人为祖先人种,俾格米、尼格罗、高加索、蒙古诸人种是因与Gm血型变异相同的原因变异而形成的,与地理环境无必然联系。蒙古人种地跨5个纬度带,生活的各地域自然环境区别很大,但却并没有因之变种,就在于其Gm血型未变之同样原因的存在。至于这个原因是什么,还有待继续研究。

    ③种群互动关系不同。在非洲单源论的扩散模式中,各种群基本上独立发展;而在中国单源论的扩散模式中,各种群则是互相竞争,优胜劣汰。非洲单源论的扩散模式下,各种群基本在自己的地域内繁衍生息;中国单源论的扩散模式下,越是古老的人种有越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在非洲单源论的扩散模式下,最古老的黑色人种生活在人类起源地——非洲,黄白人种也基本生活在各自的起源地——亚欧。在中国单源论的扩散模式下,由于进化造成古老人种相对智力低下而缺乏竞争力,因而造成了最古老的类黄种科伊桑人被排挤到了离中国人类起源地最遥远的西南非,次古老的棕种和黑种则被排挤到次遥远的中非的澳洲,较古老的原始高加索人种生活在中国的西面,次新的黄色人种基本以中国为中心分布,而最新产生的东亚人种则生活在人类起源地——中国。

 

    

人类起源于亚洲,基因异变成黑色和白色_技频道_凤凰网

    人类最早起源地,很多论述非常有道理,系统论述了人类文明起源于亚洲的史实,对非洲起源论具有颠覆性。尽管人类在儿童期记忆非常浅淡,也只是一些片段,但是仍然可以从世界各种族、各民族的传说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那就是人类曾经起源于一个较小范围,然后因为拓展生存空间而散落四方。诺亚方舟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冰期结束时大洪水肆虐,迫使糯(诺)人(黄种人)自亚洲(舟)向东西逃散(诺亚方舟的来历只有这个解释最贴切)。

    人们一部分进入非洲大草原晒得黝黑(黑色素多的可以抵御非洲的强烈日照,少的则会因为皮肤癌而淘汰),一部分进入阴雨濛濛的北欧白化,一部分沿大陆桥和岛链进入南太平洋、澳洲成为深黄色(棕色)人种,一部分进入美洲,由于美洲和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类似,也由于进入美洲的人是最晚才从亚洲离开,所以保留了黄种人的完整特征。只有留在昆仑山周边的华夏祖先继续控制亚洲大陆,并保护着神圣、高贵的黄种基因。

我也一直认为,从人类分布看,人类发源于非洲的说法非常可疑:黑人肤色变浅一些可以是黄种人,但是会变成比自己浅很多的白人吗?要知道白种人分布在黑人和黄人之间,而不是黄种人居于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这不符合黑--白的正常演变顺序。而黄种人变浅一点就是白人,变深一点就是黑人。所以人类起源于亚洲黄种人是最有可能的!

    另外,不知流波注意到没有:美洲、亚洲有金字塔,非洲也有,前两者都是黄种人,古埃及人和现代埃及人不是一种人已有公论,最近的基因检测和体貌复原证明古埃及人也是黄种人!各州金字塔规模虽然不太一样,但是结构外形基本相同,其差距和人种之间的差距类似。金字塔实属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黄种人所独有!金字塔其实就是大号垒石冢——中华石冢!黄色是最高贵的颜色,因为他是大地的颜色,是太阳的颜色,是秋天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我们中华人种是地球母亲的最亲的孩子,因为我们继承了地球母亲最多的基因。

    而其他人种一个是基因突变的白化人,一个是基因突变的黑种人。都是异化品种。这大概是因为远徙他方的种落人数有限,不得不乱伦近亲繁殖,加上生活环境变化剧烈,最终导致白化和黑化。(凤凰网人类起源探索

 

     

清江200万年前人类化石证实中国人起源本土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在清江流域考古发掘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的“建始人”化石、人类用火遗迹、鲢鱼山旧石器遗址等,不但证明了清江流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更对长期以来占据上风的人类非洲起源说提出了重大挑战。昨日,清江流域考古专家、湖北考古所研究员王善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巨猿洞”深处发现人牙化石

    清江是长江中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齐岳山麓,流经鄂西地区的恩施、建始等9县市。由于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在清江流域繁衍生息。上世纪80年代,为配合清江流域水电工程建设,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们对清江流域进行了考古探察。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次探察竟变成了长期的全方位发掘,更牵出了史前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在建始县高坪镇麻札坪村,一个小山坡上的山洞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据当地农民讲,他们曾在洞中及附近挖出过很多巨猿的牙齿,因此这个洞也被叫做“巨猿洞”。在对“巨猿洞”的发掘中,专家们发现了3枚牙齿化石。经初步认定,这3枚牙齿应属于人类而不是巨猿。

    200万岁“建始人”属于人类早期成员

    古人类化石出土的消息将有关专家吸引到建始,并为此成立了“建始人”研究课题组。在对3枚牙齿化石进行科学鉴定后,课题组组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郑绍华以及邱占祥、陈铁梅等专家一致认定:“建始人”的生活时代距今约为215万至195万年,属于人类的早期成员。同时,考古专家们还在遗址的文化地层内发现了部分骨制器化石,化石上留有人工打击痕迹。这证明了200万年前,生活在巨猿洞中的是人而不是猿。

    与非洲古人“年龄”相当 200万岁“建始人”证实,非洲不是人类惟一起源地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从古到今,人类的起源都是人们最感兴趣也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圣经》中说,是上帝创造的亚当、夏娃繁衍了人类,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女娲、伏羲才是人类的老祖宗。

    19世纪,达尔文大胆提出进化论与人类非洲起源说,用科学演示了人类的进化。此后的考古研究也普遍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直系祖先在非洲。此前,虽有专家提出过人类起源于亚洲的说法,并且我国也先后发现了北京人、元谋人、郧县人等直立人的化石,但与非洲发现的距今2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化石相比,都显得太“年轻”。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化石、遗迹等作支撑,在非洲起源说面前,亚洲起源说显得苍白无力。考古专家王善才表示,此次清江流域发现的“建始人”生活于距今200万年以前,与非洲古人类的年限相当。因此,这不但是对非洲起源说的挑战,更为亚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

    否定从非洲走出后 灭绝欧亚土著形成现代人之说,中国人的直系祖先就在本土

    早在1957年,在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主持、发掘下,清江流域的长阳地区就发现了距今近20万年的早期智人——“长阳人”化石。而此次考古中,长阳地区的伴峡小洞发现了距今1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及人类用火遗迹,鲢鱼山发现了距今12万至9万年的人类用火遗迹,而伴峡榨洞则发现了距今2.7万年的旧石器和人类用火灰烬层。

王善才告诉记者,学界普遍认为,距今10万年前,人类从非洲走向欧、亚等地,灭绝当地土著人后繁衍形成现在的人,中国人的直系祖先源自非洲。此次长阳地区发现的一系列旧石器时代遗址、动物化石、石器和人类用火遗迹,完全可以证明中国现代人是由本土自身连续发展起来的,否定了中国人直系祖先在非洲这一说法。

    专家说法 我国现代人类发展有连续性

    清江流域系列考古发现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表示,这些发现对于探讨人类“一元、二元、多元”起源论具有重要意义。刘庆柱说,从“建始人”化石到“长阳人”化石,再到鲢鱼山、伴峡小洞遗址,以及伴峡榨洞遗址,这些发现足以证明现代人类在我国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澳洲古人类化石也与非洲没关系

    除清江考古发现外,澳大利亚专家也对非洲起源说提出了挑战。澳大利亚蒙戈湖附近出土了距今6万年的人类化石,在对从中提取的DNA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与所有被认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的DNA在遗传上没有联系。专家据此认为,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是独立于非洲古人类之外的。

    相关链接 人类故乡之争

    有关现代人类起源,学术界长期以来始终争执不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即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进化说。非洲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最早起源于非洲,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扩散到亚洲、欧洲等地,并取代了当地的原住民。1967年,埃塞俄比亚出土了3具较为完整且生存年代明确的智人骨骼化石,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16万年前,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多地区进化说认为,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人。近年来,也有专家提出亚洲起源说,但一直缺乏有力的实物证据作为支撑。(文/实习记者薄盛男;20101229日法制晚报)

 

    

古代DNA可能误导科学家研究人类起源

  某一时期含DNA的骨质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精确。古代骨骼中的DNA的研究在某些特定领域已造成一种不利的趋势,英国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有关骨骼起源的错误理论和基因数据的误导。英国牛津大学HWABC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寻找北欧海盗骨骼的同时也对这些样本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将近半数样本中的DNA显示,这些北欧海盗祖先源子自中东地区。但更细研究表双螺旋分子结构中表明很多携带独特遗传信息的基因排序区分欧洲血统和中东血统的决定性基因群种已被破坏了。因而使这些骨骼更象是起源于地中海东部。这些研究成果已被发表在美国刊物《人类基因学》20032月刊上。

  这种“破坏性”的结果似乎集中在特定的热点上-认为被“破坏”的DNA分子中很大一部分会变异。这些发现在研究不同人种的进化时是很有价值的,换句话说,DNA的损坏在人类进化研究中与基因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现在这种现象已得到认同,于是获得更为精确的古代DNA的破坏结果已成为可能,进而确定正确的基因种类的起源-为将来更可靠研究开创道路,中心主任Alan Cooper教授说。Cooper希望这种发现对已存在的研究能有所启迪“我们还可以利用死后这种破坏的原因来检测DNA的破坏在生命中是如何进行的-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甚至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结果。他说:“也许这能让我们获得有关两大进化过程(变异和选择)独特全新的观念。(2003-02-21 东北新闻 > 科教频

 

    

现代人类起源:一场化石与基因的较量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在1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选取了53名来自不同地区、种族、文化的试验者,对他们的全部线粒体DNA进行研究比较,据此发现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其实,如果以能够直立行走为标志,那么古人类最初出现于500万年到700万年前,并于20万年前进化成早期智人,大约10万年前进化晚期智人,我们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或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国际学术界对于古人类起源于非洲的问题争论不多,但近几年对于现代人起源问题却有较激烈的争论。像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一样,不少学者以基因检测得出的数据为依据,认为最早的现代人大约2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他们的后代大约13万年前走出了非洲,并迁徙到了欧洲、亚洲,取代了当地的古人类。
  另外,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人类遗传学中心的科学家金力与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后也撰文指出,目前的基因证据并不支持中国的智人(亚洲黄种人)有独立起源的说法。他们认为,4万年到6万年前源于非洲的现代人到达中国南部,并逐渐取代了亚洲大地上的古人。
    
然而,有科学家认为,仅从基因这一角度研究尚不能完全揭开人类起源地之谜。他们说,基因研究的可靠性存在争议,例如科学家们通常只关注占线粒体DNA序列7%的“控制区”,其他区域的变异情况被忽略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研究员表示,与基因证明相比化石证据更重要,因为它们更直接。许多人之所以接受古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是因为人们在那里发现了400多万年前以及150万年到30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化石。吴新智认为,已找到的化石证据可以表明,中国的现代人类起源于本土的早期智人,而不是像一些学者说的“源于非洲”。5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家先后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安徽和县等地发现了60多处古人类化石地点以及千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量化石和考古证据证明,从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直立人到现代中国人,中间没有间断,是河网状不断推进附带少量杂交而来的。
  另外,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法国人伊夫·科庞也认为,与基因证据相比,化石证据是更能说明问题的。他认为亚洲的现代人与亚洲的古人类之间确实存在连续演化关系,因为他在中国看到的各个时期的亚洲人化石都有一系列共同特征。科庞表示,他“很难相信我们现代人都是起源于非洲的”。
  对于目前的基因检测法,吴新智指出,基因检测推断人类起源只是看问题的一个角度问题,它只能提供间接的证据,它仍然属于推测。它所检测的人体基因的碱基相对数量极少。比如科学家检测欧洲尼安德特人化石,所能检测的古碱基对只有300多个,而人体的碱基对共有约30亿个。以检测少量的遗传物质来推测整个人类的起源,其可靠程度可想而知。吴新智说:“做这项工作的遗传学家对此是有交代的,只不过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过分炒作基因检测法,从而失去了客观性。(北京晚报20001223日)

 

     

单以化石或基因论证人类起源不足之处_历史吧

    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科学家在北非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0公里的法尤姆地区,发现了发现比较系统的3001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在非洲,又发现博多人(年代大约在距今2030万年前),布罗肯山人(年代为距今13万年以前)、南非的边界洞人(年代在距今10万年以上)、克莱西斯河口人(年代最早为距今613万年)、埃塞俄比亚的奥莫人(年代为距今13万年)、坦桑尼亚莱托里地区发现的现代智人(年代为距今12万年)。在非洲杜韦峡谷发现了距今200万~250万年前的石器工具。从而形成了人猿起源于非洲的假说。 
    20
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江苏溧阳上黄镇发现的“中华曙猿”,时代为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纪中期,90年代,在山西垣曲又发现世纪曙猿,时代为40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最晚期。 于是有人提于人类起源在中国。长江或黄河流域很可能是人类起源最有希望的区域,是人类起源的关健区。   
   
但证明方式仍是化石链:1500万年前的开远腊玛古猿、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400万年前的保山古猿(另有蝴蝶古猿)、300万年前的八公山古猿;(直立人阶段)250万年的东方人(另有建始人)、200万年的巫山人、175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的蓝田人、100万年的郧县人、60万年的陈家窝人、50万年的北京人、35万年的南京汤山人;(早期智人)28万年的金牛山人、25万年的和县人、24万年的桐梓人、20万年的大荔人、15万年的长阳人、14万年的奉节人、13万年的马坝人、12万年的丁村人、10万年的许家窑人(另有丽江人);(晚期智人)7万年的柳江人(另有河套人)、5万年的西畴人(另有昆明人)、32万年的左镇人、2万年的资阳人、1.8万年的山顶洞人、1.2万年的兴义人、1万年的东胡林人。   
   
另有考古发现的石器。1999年在中国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   
  1973
年,中科院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百色地区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百色石斧”,后经科学测定其年代为距今73.3万年,比欧州手斧早了许多。   
  2001
4月,广西乐业天坑中外科考队 对大石围附近的大槽天坑进行了科学考察,在这个天坑底部的洞底发现了一堆足有几米见方、已经石化了的灰烬,未燃尽的树枝也已钙化,在灰烬的周围又发现了已经钙化了的人的脚印,这显然是原始人群长年累月生火生活的结果。根据灰烬钙化的程度计算,在这里生活的人类距今至少有600多万年了。   
    
但西方学者认为,现中华大地的人种均是在七八万年前来自非洲,非洲来的人灭绝了中华大地上的原人种。论证又陷入困境。   
    
笔者多次强凋,化石可以作为证据之一,但不能是唯一的证据。因为人祖是不断迁徙的动物,化石发现地只能也仅仅说明人类或人类的先祖在此生话过;动物不同于植物,是会动的物体,是不断寻找生存发展场所的。现在发现的猿化石,肯定不是最早的,假如有一天在北极或南极某个地区发现更早的化石,我们又再次论证人类起源于北极或南极。所以说,单以化石论证是徒劳的。进一步说,所发现的化石是不是现全人类的祖先?是那色人种的祖先?用化石为证据论证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又提出基因说。显然基因论证较化石进了一步,毕竟是从现代向古代推证,在方法上迥异于传统的化石从远古向现在论证方法,但现在西方学者基因论证前提不对。    
   1987
年,3个美国人通过对现代人胎盘线粒体DNA的研究分析各大洲人,发现黑人变异最多,于是提出假说,认为人类于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于13万年前走出非洲,并完全取代了原先各地的人类。自1987年这个假说提出后,许多遗传学家们做了研究,有的结果支持这一假说,有的不支持。研究结果也得出了不同年代的现代人类起源数据:有的是10万年前,有的是29万年前,有的是80万年前。   
    
英国学者通过DNA研究宣布,人类的第一个女性祖先于14.3万年前在非洲,而第一位男性祖先于5.9万年前,比女性晚8万年。   
    
某人种、群体的DNA变异大小能否做为其发源早晚的判断标准?这一学说的谬误是:首先肯定“人类起源于非洲、现代人类是从非洲走来”这两个准前题,然后来证明中国人、其它地方的人的基因与非洲相似,就断言其它地方的人是非洲来的了,并推断那位非洲夏娃到亚洲的后代来到中国并替代原住民的时间是在大约4-6万年前。 
    
从皮肤颜色、头发的形状与颜色、眼鼻唇等方面的不同,可将全世界的人类分为黄种人(又称中华人种或亚美人种、棕种人其实也就是黄种人,故归属于此)、白种人(又称高加索人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称尼格罗人种或赤道人种)三大人种。这三大人种1万年前在地球上分布情况,笔者在其它文章己作论述,即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创始人均是黄色人种,他们占据着地球几乎所有的温带及部分热带地区。    
    
有学者认为:约7万年左右,黄色人种从东南亚开始徙居澳大利亚。当时的印度尼西亚与大陆相连,新几内亚与澳洲相连,几乎所有的路程都可徒步完成。这是黄种又向最南方向迁徙的一部分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三至四万年从黄河地区而东越过白令海峡到美洲的。
    
南有浩瀚的大海,东北为皑皑雪地,黄色人种一往无前。那么,向西、向西南的平坦大陆就不扩散了!古埃及金字塔里出土的人像全是黄色人种的面孔;两河文明创始人-苏美尔人是黄色人种,古印度在雅利安人之前是何色人种?现印度人的黑色头发是谁遗传的?1万年左右的人类历史都搞不清楚,用化石、基因求证人类起源地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徒劳之举。所以要论证人类起源地,应首先搞清1万年-2万年前的人类文明起地,这一地区只能是黄河(含支流)与黄土高原形成的河谷。(王圣发\文)

 

     

人类二元与神创三性——重塑人类起源模型(王密) _天涯论坛

     一、曾经存在过的人类起源理论
  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最早出现的当属神创说。神创说千姿百态,往往荒诞不经,现在已很少有人深信不疑,即或有可取之处,也少有人问津。因此笔者在此不作多论。神创说之后,近代以来,各种人类起源假说层出不穷,主要有:    
   1、亚洲起源论:由于亚洲是高级猿类的起源地,所以有些人便认为人类也起源于亚洲,随着爪哇猿人、北京猿人等一系列发现,这一学说盛极一时。但是,随着非洲古人类考古的全面展开,以及中国的古猿化石(如禄丰古猿、巨猿)被认为并非是人类的祖先,,亚洲起源论已经衰落。
   2、大海起源论(海猿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没有发现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的人类化石,再加上人类的某些生理特征接近海洋哺乳动物,有些人便认为这段时间里人类的祖先在大海里生活。不过,随着近年来的一系列发现,所谓的“化石空白期”已被填平。
   3、非洲多源论(多地区连续进化说):随着非洲古人类考古的全面展开,在非洲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和人科动物的化石,,“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这一学说在主流科学界已无人反对。非洲起源论有“多源论”和“单源论”之分。“多源论”认为,人类在进化到直立人阶段后,便扩散到全世界,然后各自进化。随着人类交往的频繁,不同的古人类之间开始混居杂交,便变成了现在各种各样的现代人。非洲多源论是目前中国人类起源的主流学说。
   4、非洲单源论(出非洲说):在“多源论”盛行的年代里,许多人搞不懂,世界各地差距巨大的各种古人类是如何共同进化为现代人这相差不大的物种的。现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虽外貌差距很大,但身体本质上的差距是很小的,不可能是由不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随着DNA技术的发展,于是便产生了“夏娃理论”。20世纪 80年代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威尔逊遗传小组研究了世界不同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他们发现全人类的线粒体DNA基本相同,差异很少,平均歧异率为0.32%左右,而线粒体DNA又是严格的母系遗传。因此,从逻辑上说,现代世界各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最终都是从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那儿遗传下来的。威尔逊小组通过追溯不同种族线粒体DNA的原型,确定了现代人类线粒体DNA的发展谱系。他们发现,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仅见于一些非洲人中,第二类则分布于包括其他非洲人在内的所有种族中,而第二类线粒体DNA的最终源头也在非洲人中。也就是说,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均来自非洲的一位女性,她是人类各种族的共同祖先。威尔逊等人说:“我们可以将这位幸运的女性称为夏娃,她的世系一直延续至今。”这一理论因此被称为“夏娃理论”。同时,在现代各种族中,非洲人之间的线粒体DNA的差异最大,这表明非洲人线粒体DNA中所积累的突变最多。非洲人是最古老的种族,从而也证明了非洲人是最早出现的现代人类。非洲单源论是目前世界上人类起源的主流学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人类起源的学说争执目前主要存在于两种非洲起源说之间,即考古学界“多地区连续进化说”与人类遗传学界“出非洲说”的对立。前者持人类多元的观点,为中国学界所认同;后者持人类一元的观点,为西方各国普遍接受,并日益为中国各界采信。笔者既不认同传统的人类多元理论,也不接受舶来的“出非洲说”,特别是甚嚣尘上的“夏娃理论”;而是本着比较折中的态度,酝酿出了一种能平衡西方人类遗传学理论和中国考古事实的人类二元假说。
  二、破除“线粒体夏娃”迷信
  在拿出人类二元起源的理论依据之前,笔者觉得有必要首先破除广大群众对出非洲说特别是对“夏娃理论”的迷信。“夏娃理论”提出后,在科学界及社会公众中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以密执安大学沃尔泼夫为首的古人类学家坚决反对这个理论,他们说,化石材料表明世界各地区的现代人类是从当地的古人类发展而来的,并不存在着“完全取代”。以华盛顿大学的坦普列顿为代表的一些分子生物学家也坚决反对“夏娃”理论,并指出了其在计算机程序及计算方法上的错误。夏娃理论也没有得到中国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认同,因为在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不但在形态上、而且在时空分布上都显示出进化上的连续性,而且中国的旧石器文化也显示出传统的延续,缺乏人口替代经常伴随发生的外来进步文化的取代。比如,吴新智院士指出,如果中国的晚期智人是从非洲来的,那么他们应当携带着更进步、和中东地区类似的旧石器工具,但是中国并没有发现这样的工具。他指出:在中国大地上,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现代人类的化石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连续进化,东亚的蒙古人种是从当地的古人类发展而来的,并非来自非洲。此外,中国的直立人与智人的旧石器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前后连续性,根本没有出现过由于人类灭绝而导致的文化中断,根本不存在外来文化大规模取代原有文化的迹象。因此说非洲人取代中国大地上的早期智人而成为中国人的祖先的推论是难以成立的。吴院士指出,晚期智人从非洲迁移到欧洲可能是真的,但是中国经历了一个不同的进化过程,现代人类在远东的演化以本地人种延续为主,外来人种杂交为辅。  
  对出非洲说的否定和对多地区连续进化说的再肯定,最近又有了新的证据。2002年,中国科学家对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进行重新测定,得到的结论是:柳江人生活在距今约七万年至十三万年之间的华南地区,用有力的实证反驳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这一发现,颠覆了美国《科学》杂志20015月刊登的论文的说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认为,用基因研究结果推测人类进化的过程,无论如何是间接的,而来自化石的证据是直接的。柳江人化石年代的测定,直接证明了在七万年至十三万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已经生活在华南地区,不可能是在这之后才从非洲迁移而来的。
  还有一个证据来自于对鄂尔多斯人(旧称河套人)生存年代的重新测定。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用碳14同位素法子对萨拉乌苏遗址测定,显示其生活在距今大约3.5万年前。但由于这种法子的测定范畴不超过4万年,所以,3.5万年只能解释萨拉乌苏遗址不晚于3.5万年前。最近中国科学院中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钻研所钻研员董光彩采纳另一种同位素法子——热释光法子所获成果为距今7万年至15万年。不久前,中国地震局地震钻研所尹功明用更加先进的光释光法子测定,也证明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万年。上述成果符合萨拉乌苏动物群和地层学观察对于遗址的确定。他们的钻研发现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的充足确定。因此,鄂尔多斯人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万年的事实,将成为现代人多地区连续进化说的重要证据。    
   另外,“许昌人”的横空出世,也是多地区连续进化说锦上添花。200万年前的巫山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69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至20万年前的金牛山人、1万至4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等,在中国古人类考古领域几乎是一个完整的进化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却存在着关键缺失:没有距今5~10万年间的人类化石,这一时期正是“非洲起源说”推断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关键时段。而2004年底发现的距今8万至10万年前的“许昌人”头盖骨,正处在这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
  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几十个地点发现的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古人类进化链,证明了中国古人类有着明显的体质特征的连续性。因此可以说,中国人的主体是东亚大陆的土著居民。这便是笔者有关人类二元假说的首要依据——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另笔者振奋的是,与之对立的“夏娃理论”由于线粒体DNA可以重组这一事实的发现而遭受重创。此前科学家认为,线粒体DNA分子是相对稳定的,不会互相交换DNA片断,造成它们发生变化的唯一因素是自发变异。这种变异以相对稳定的速率进行并积累,可以作为“分子钟”使用。两个人的线粒体DNA的差异程度,就决定了这两个人最近的母系共同祖先生活在多少年前。但在几年前,人们发现了一个罕见的例外,一名男子的线粒体DNA中,有一部分来自于他的父亲。为了检验线粒体DNA不会重组的假设是否正确,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对这名男子和他的父母进行线粒体DNA序列比较。结果发现,有一些来自父亲的线粒体DNA片断混合在母系DNA中。进一步试验表明,负责复制线粒体DNA的酶停止复制母亲的DNA、跳到父亲的DNA上从对应的位置开始复制时,就发生了线粒体DNA的重组。这一成果显示,线粒体DNA可能并不那么稳定,而会因为自发变异之外的原因发生改变。寻找人类母系祖先的研究,比人们原先认为的更为复杂。  
  三、本文的理论依据
  笔者关于人类二元起源的理论依据,除“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外,主要有人类遗传学界的“亚当学说”和以Gm血清血型为依据对人类起源的论断,
历史语言学界的有关诸大语系或云总语系的假说,人种学界的一些理论,以及世界各地关于史前三大文明的传说。
  “亚当学说”的理论依据是Y染色体单倍群的父系单传现象,原理近似于“夏娃假说”。Y染色体单倍群自非洲到美洲的扩散与变异的还原工作业已告破,并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最近,一项由19项信息更为丰富的Y染色体指标被用来揭示东亚人群父系传承的遗传学研究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完成。由于变异相对较小,用Y染色体指标来重建人群的遗传
历史长期没有进展,直到一种更有效的测定方法-高性能液相层析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chroma tography)被引入之后,这一领域的探索才有了进展。在过去几年里,大量Y染色体指标被分辨出来。通过对包括21个中国不同民族的人口、22个省份的汉族人口,3组东北亚人口,5组东南亚人口以及12组非亚裔人口在内的大量样本的分析,表明东南亚人口要比亚洲北部的人口拥有更大的变异。这意味着东南亚大陆应是东亚现代人群最早的定居点。根据Y染色体变异速率的推算,晚期智人进入东南亚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8000-60000年前,紧接着开始了向北方的迁徙过程。与此同时,另有一批晚期智人群体从东南亚开始向南迁徙,进入马来西亚和印尼并到达太平洋群岛。  
  与“亚当学说”同出一界,前些年为东方学者看好而如今不敌“亚当学说”风靡的是以Gm血清血型为依据对人类起源的论断。Gm血清血型即双倍体遗传的常染色体基因,又叫遗传染色体双倍群,具有高度的遗传性,相对于Y染色体单倍群来说,以其为依据关于人类起源的分析研究理应更具有说服力。所有高级物种的血统都是来自于双亲,仅以父系为据不能说明问题,随着不同“姓氏”的通婚,千万年后,其血统中所含本姓氏的成分可能会很少很少。人类父系的一元根本与人类的一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除非“夏娃假说”成立,并且二人存在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这显然不现实。  
  人的血型的一大特点是:终身不变,且能遗传。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父亲双方各遗传一种基因给子女,子女的血型里就包含着这些基因,因此,每个人的血型既受之于父母,但又不同于父母,通过验血型可以认定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关系。而且,人类的这种血缘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人类祖先从猿人分化出来时,一种叫Gm血型的因子已形成,它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可见,在血型里,不仅有父母的标记,而且还有老祖宗的标记。  
  人体血型主要有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血清血型和红细胞酶型五大类,总共有500种以上。ABO血型已为大家所熟知。但ABO血型仅是红细胞的血型,而携带着人类种族特征的血型是血清的血型。血清血型要比红细胞血型复杂,它有几十种之多,其中,叫做Gm的血清血型(双倍体遗传的常染色体基因)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Gm血型的种族差异,表现在组成Gm血型的各个因子上。组成Gm血型的各个因子,目前世界上已检出的是18个,其中有的因子是不同人种所专有的,如fb因子只存在于白种人,st因子为黄种人特有,c3因子仅见于黑种人等等。此外,在同一人种的不同民族中,Gm因子的基因频率具有特定值,即是占有某种Gm因子的人数在总人数中占有比较恒定的百分比。如我国的壮族,具有afb因子人的百分比总在80%左右,而在维吾尔族人中是7%左右。由基因频率特定值可以确定民族间的血缘关系。Gm血型的这两大特点,是至今发现的人体500多种血型中独一无二的。这使它成为研究种族关系的重要依据。  
  除人类遗传学的直接论据外,还有
历史语言学界的间接论据。历史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还原人类母语。目前要还原出人类母语还很遥远,问题在于人类是否存在有一个共同母语的问题,这与人类起源的几元问题密不可分。目前历史语言学界已提出了一些大语系或总语系的建构假说,主要有:  
  1 Dene-高加索大语系。俄国学者S 斯塔罗斯金(S Starosti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汉-高加索语系”的概念,把汉藏语、北高加索语和叶尼塞语包括在内。这个语系又可能与美洲印第安语的Na-Dene语系有关。美国学者D 贝特森(D Bengtson)最近撰文更将巴斯克语、布鲁沙斯基(Burushaski)语等语言的材料加入进去,从而为汉语具有更远古的语源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这一假说也得到了美国语言学家葛林堡(J Greenberg)等人的赞同,并命名为Dene-高加索大语系。格林勃格则之称为“登高索语系”。  
  2、华澳语系。中国学者郑尚芳和潘悟云在坚持侗台语和苗瑶语与汉藏语关系密切的基础上,采纳法国学者沙加尔的意见,提出建立一个包括汉藏语、南亚语和南岛语的上位大语系,称作“华澳语系”。此前的1972年,美国学者白保罗(Paul K Benedict)把壮侗语和苗瑶语从传统的汉藏语系中清理出去,归入澳台语系,组成了一个涵盖南亚语,南岛语,壮侗语,苗瑶语在内的南方大语系(Austric),可视为华澳语系的一个分支。  
  3、欧亚总语系。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格林勃格的意见,包括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楚科奇-堪察加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印欧语系等。  
  4、诺斯特拉特语系。俄罗斯学者把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印欧语系、闪含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部分高加索语言划入“诺斯特拉特语系”。有的学者还将印第安语系纳入。
  由此可见,Dene-高加索大语系和华澳语系,欧亚总语系和诺斯特拉特语系,两者之间是截然分开的两大语言体系,它们可能有各自的起源。当然,阿尔泰语系与汉藏语系也被有的学者看作是有亲缘关系,高加索语系所处位置也不甚明了,其原因不排除是两大语言体系融合的结果。从他们的种族特征和地理位置上看很有可能。 
  从人种学角度考虑,遗传树将现代人分成了四个人群,恰对应黑、棕、白、黄四大人种。黑种人使用科伊桑、苏丹、班图三个语系,似有同性质,棕种人使用印度-太平洋语系语言,白种人使用欧亚总语系和诺斯特拉特语系,黄种人使用Dene-高加索大语系和华澳语系,基本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恐怕不是巧合所能解释的。 
  除了科学上的依据外,笔者还采信了一些神话传说,主要是关于三大史前文明的传闻。所谓的史前文明,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太平洋大陆上的姆文明,大西洋大陆上的阿特兰蒂斯文明和印度洋大陆上的雷米利文明。其余的还有龟岛、迷云、香格里拉等,不一一而论。在这里,笔者要提及的主要有:5万年前,雷米利文明被另一外来文明所毁,同时产生了阿特兰蒂斯;阿特兰蒂斯是姆在东方的殖民地,1.2万年前与姆同时沉入海底。笔者以为,人类的起源或与这三大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人种形成模式  
  在重塑人类的二元起源模型之前,为下文叙述方便,笔者在此要说明一下以后要用到的人种形成模式。  
  1、模式A:占人口劣势的外来人群Y对占人口优势的当地人群X的男性进行杀戮与驱逐,而一代代与其女性混血生育,最终形成了一个Y染色体单倍群为Y,而Gm血型以X为主的新人群。这个新人群的血统基本上是X,种族形态也与X接近。由于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地位较高,且又拥有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权,所以这个新人群的语言最终会与X保持一致。这种模式有两个前提,即血统稀释和女性话语权。  
  2、模式B:占人口劣势的外来人群Y征服了占人口优势的当地人群X,并重新组合,相互通婚,最终形成了一个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和Gm血型基本上是X的新人群,血统和种族形态也与X接近。由于Y是征服者,所以这个新人群的语言与Y保持一致。  
  3、模式C:人群Y与人群X自然混血,形成一个新人群YXYX)。(括号可用可不用,表示两者的混血比例)  
  4、模式D:人群Y打败人群X,以此与X建立起以Y为主导的不平等联盟,最终二者的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Gm血型、血统、种族皆不变,唯X改操Y的语言。  
  5、模式E:即复合型模式,包括AB式等,若干种方式并存。      
  五、冈瓦纳人群的形成与迁徙
  重塑人类的二元起源模型,这是本文的核心所在。见于笔者持人类二元的观点,因此也就将人类分为两大人群来讲。  
  3000-1000万年前,冈瓦纳古陆猛烈冲击劳亚古陆,阿尔卑斯-高加索-喜马拉雅一线迅速隆起,气温骤降,森林萎缩。森林古猿走出森林形成西瓦古猿(腊玛古猿),集中分布在东地中海和北印度、云贵高原一带 
  300万年前,阿非利加古猿群在东非进化为南方古猿,继而进化为能人、直立人和古人,是为冈瓦纳人群,散布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又叫环印度洋人群,属于原始黑色人种。7万年前,来自天狼星的“神”将“亚当部落”改造为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为A-M91, Gm血型为Gmab1b3,建立了雷米利文明。  
  1、黑色人种:A-M91分出BB分为B1-M60B2-M168两支。B2-M168又分化为CFC包括C-M130C-P9YAP)两支。C-P9YAP)后来又分化为D-M174E-M96SRY)两支。7万年以来,ABE散布于阿非利加大陆,是俾格米人、尼罗-撒哈拉人、尼日尔-刚果人、科伊桑人和埃塞俄比亚人的祖先。  
  2、棕色人种:5万年前,来自卓尔金星的“神”摧毁了雷米利文明,D-M174出非洲,Gm血型突变为Gmaxg,是为操印度-太平洋语系的棕种原始澳语人,居于伊朗、印度一带。4.5万年前,C-M130亦出非洲,Gm血型突变为Gmag,驱逐伊朗、印度一带的D-M174D-M174一支迁往东南亚,于3.5万年前同化了前来的白种M,形成小黑人,同化了前来的白种K,形成巴布亚人和澳大利亚人,公元纪元左右,同化了前来的黄种马来人,形成美拉尼西亚人。早年的D还向南美大量迁徙。D的另一支与C25的人口比例经过河西走廊进入东北亚,以模式A使当地的劳亚古人形成北方型黄色人种,D的余部即阿依努人(后被黄种化)和西藏土著(后融入藏人)。CD还有相当多的人留在了伊朗、印度。  
  3、白色人种:4万年前,F[Gmab1b3]出非洲,Gm血型突变为Gmafb1b3,是为操诺斯特拉特语系的白色人种,并陆续分化出G-M201(人口极少)、H-M69(M52)(与CD同住在伊朗、印度)、I-P19(M170)(主要分布在北海沿岸)、J-M304(1212)(操闪含语)、K-M9 K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即原始达罗毗荼人,北支即操欧亚总语系者。南支K分化出L-M20(M11),征服当地(伊朗、印度)的CD,形成达罗毗荼人后,继续东迁到东南亚,分出M-M5(M4/H17),融入原始澳语人,使之成为小黑人。南支K最终来到澳大拉西亚,以模式A使一部分原始澳语人形成巴布亚人。北支K分为两支:南支突变为K-M214,经过河西走廊迁入中国内地,分化为NO两支,皆融入当地的劳亚新人:北支突变为P-P27(M45)P-P27(M45)分为东支P-M242和西支R-M173P-M242Gm血型突变为Gmab3stR-M173Gm血型突变为Gmfb1b3,即原始印欧人。东支P的南支入新疆,即吐火罗人,北支迁到贝加尔湖,即原始阿尔泰人。  
  4、伊比利亚-高加索人:5万年前,来自卓尔金星的“神”摧毁雷米利文明,创立了阿特兰蒂斯文明,其居民即玛雅文明的携带者欧梅克人和巴斯克、北高加索等伊比利亚-高加索人的祖先。后来,阿特兰蒂斯沦为姆的殖民地,但其种族却延续了下来。原有的文明与东方文明结合,成为玛雅文明、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克里特文明、印度河哈巴拉文明的滥觞。伊比利亚-高加索人从血统上看属于冈瓦纳人群,但由于后来被来自东方的劳亚人群所征服,所以两大人群就在此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混血,语言上也兼具亚、非特点。伊比利亚-高加索人本是黑色人种,1.2万年前才开始白化。 
  六、劳亚人群的形成与迁徙
  劳亚古人是独立进化来的,主要生活在东亚大陆。  
  1、北方型黄色人种:4.5万年前,CD52的人口比例经河西走廊进入东北亚,以模式A使当地的劳亚古人进化为北方型黄色人种,操Dene-高加索大语系,后散布于东北亚和北美。东北亚人种(北极人种)、东亚人种、乌拉尔人种、美洲人种、西伯利亚人种(北亚人种)、南北混合型的下江人和北部吴人(南北混血比为12)皆属北方型黄色人种。  
  ①东北亚人种(北极人种):3万年前,来自中亚的白种N一路东迁到到中国东北,以AB模式使当地的北方型黄色人种形成东北亚人种(北极人种),操楚科奇-堪察加语,后散布于西伯利亚中东部、北美北部和中国东北。  
  ②东亚人种:3万年前,苗瑶东支迁入黄淮平原,以模式A使当地的北方型黄色人种形成原始东亚人种,O2突变为O32万年前,一支吐火罗入东亚,以模式C14)使原始东亚人进化为现代东亚人,操汉藏语。现代东亚人建立了姆文明,其后裔为汉、藏、回、日、韩五族。  
  ③乌拉尔人种:2万年前,白种P东迁,在西伯利亚中西部以模式B使当地的北方型黄色人种形成乌拉尔人种。后逐渐西迁,分布于西西伯利亚和东北欧一带。  
  ④美洲人种:1万年前,原始阿尔泰人迁入美洲,P突变为QGm血型依然为Gmab3st),以模式C11)使北美北部的东北亚人进化为爱斯基摩-阿留申人。Q继续南迁,以模式A使北美南部的最后一支北方型黄色人种进化为印第安人,并逐渐扩散到南美。约五千年前,蚩尤氏北支等华夏部落远迁北美西部,征服当地印第安人,形成纳德内人。  
  ⑤西伯利亚人种(北亚人种):原始阿尔泰人后向中国内地扩张,后渐被后来的华夏移民融合成西伯利亚人种(北亚人种),今满蒙属之。留在故地的原始阿尔泰人较少与黄种人混血,即突厥人种。  
  ⑥北部吴人和下江人:商末,泰伯立吴,淮夷改操下江语。春秋末,越国攻灭吴国后,操吴语的于越人北上,与江南的吴国人以12的人口比混血,形成北部吴人。汉武帝时,攻灭瓯、闽,迁诸江淮,以12的人口比与原吴国人混血,形成下江人。  
  2、南方型黄色人种:3万年前,N自河西走廊迁入中国内地,分出O向南迁徙,以模式A使当地的劳亚古人进化为南方型黄色人种,操南方大语系(澳洲语系)。

    O1-M199是为百越,居内陆者操壮侗语,南支O1a为壮傣人,居广西,O1b侗水-仡佬人,即干越,居江西。

    百越沿海支M103操南岛语,北支居江北即波利尼西亚人,后成为东夷的重要组成部分。前2000年代迁往密克罗尼西亚。公元前后又迁往波利尼西亚。

    百越沿海支南支操马来语,居江南,自北而南依次为于越、瓯越、闽越和南越。于越即今南部吴人,瓯越、闽越融入下江人,南越在秦汉时大部南迁为马来人。马来人与波利尼西亚人在密克罗尼西亚融合为密克罗尼西亚人。  
  南方型黄色人种的西支O2即百濮。居江北者为O2a,操苗瑶语;居江南者为O2b,操南亚语。苗瑶人的一支还东迁黄淮,以模式A使当地的北方型黄色人种形成原始东亚人种,O2也突变为O3。  
  南方型黄色人种除濮、越外,还包括南北混合型的上江人、闽人、粤人、藏缅人(藏族除外),南北混血比为73
  七、结语
  现代人的形成是一个严肃且复杂的问题,笔者致力于这一领域已有多年,直到今日才见诸铅华,不足之处,还请有识之士见谅。笔者综合东西学者的各种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人类二元学说,简单的说就是黑、棕、白三人种共同起源于非洲,西方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立足Y染色体单倍群遗传与变异为基础的“亚当学说”完全适用之。黄色人种以东亚古人血统为主,兼有西来血统的融入,调和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和“亚当学说”的冲突,也以种族形成的A模式化解了Gm血清血型和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在东亚特别是北方汉族身上并不成理论一致的矛盾。

    本文大多借鉴考古学界、人类学界、语言学界等相关领域的已有成果,创新之处主要集中于“劳亚人群的形成与迁徙”这一部分,“人种形成模式”的“模式A”及其前提“血统稀释和女性话语权”也是本文的新奇之处。另外,引入传说中的三大史前文明对现代人及其文明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的“神创三性说”也独具特色。


 

     

从化石材料看人类起源、演化与基因交流_笑揖清风洗我狂

    【前言】己故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于192712月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第一个猿人完整头盖骨化石,开创了中国古人类学研究的新纪元。中国学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我国境内不仅发现了晚中新世和上新世古猿和更新世巨猿,还有一些早、中更新世猿人(学名为直立人),有从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早期智人以及对研究人种起源,特别是蒙古人种起源具重要意义的晚期智人化石。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古猿到解剖学上的现代中国人,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化石地点分布在中国东部及南部广大地区,以长江流域最丰富,如果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么长江流域则可能是人类发生、发展的摇篮。本文就我国己发现的化石人类材料,对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中国古人类演进序列以及我国古人类与外域古人类居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作一概述。

    一、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点
     
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人猿相揖别究竟发生在何时?何地?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根据化石形态比较,把距今1400万年前生存在旧大陆上的森林古猿,看作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60年代以来,古人类学家们将生存在距今1400-1000万年间的腊玛古猿当做人类的远祖。自1975年以来,陆续在我国云南找到晚中新世和上新世古猿化石,特别是1980 年4月在禄丰发现相似于腊玛古猿的禄丰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800万年),意义重大,被认为是非洲大猿和人科成员的共同祖先然而,现代人类学者通过对现生猿类和现代人类血清蛋白和运铁蛋白的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类与非洲猿(大猩猩和黑猩猩)属于一个单源群,关系最近,其次为猩猩,距长臂猿关系更远。他们推论人类从非洲大猿系统分离出来的时间是距今500万年前,这比古人类学家从化石得出的年代要晚得多。
    
由于在距今800-400万年期间内的地层中至今尚未找到可靠的猿类化石证据,存在很长一段空白和缺环。因此,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点迄今仍是一个谜。以致有人竟提出人类来源于地球之外的大胆设想。当今世界各地己发现的化石人类材料,支持“人类起源多元论”的观点。多数古人类学者一般倾向于人类最先起源于非洲,然后才扩散到其它大陆上去的。总之,欲想彻底揭开人类起源之谜底,还需要多学科的密切配合,特别有待于在新第三纪地层中搜寻更多的化石材料。我国西南地区如滇中高原可能是研究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之一。
    
顺便提一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我国广西柳城发现的巨猿化石(距今约300-100万年),具亦人亦猿的特征,在学术界曾引起一场人猿归属之争。由于未发现巨猿使用工具的证据,他们不可能是猿人的祖先,只是人类的近亲而己。巨猿乃是灭绝于中更新世未期人猿超科中极特化的旁支。

    二、中国远古人类化石序列

    .猿人(直立人)。猿人是从古猿演变来的。世界上己发现的猿人化石地点仅分布在非洲、亚洲、欧洲。在亚洲境内除印尼外,只有中国发现猿人化石。猿人生存在距今约300万年到20万年之间。
  云南元谋猿人(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己知最早的早期猿人,在元谋猿人化石产地还发现有旧石器及用火遗迹。

    陕西蓝田公主岭猿人(80-75万年)化石为一中年妇女头盖骨。脑容量约780毫升,蓝田猿人晚于元谋猿人,早于北京猿人。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是我国最早发现直立人的地点。也是发掘历史最长,发现猿人头最多(共6具),研究最详的古人类遗址。不久前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北京猿人作为一个群体,在周口店(第一地点)生存了35万年(从距今58万年到23万年)之久,他们的体征也随时间的推移而有变化。但不同层位北京猿人头骨形态特征上的共性则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如头骨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往上逐渐变窄,额向后倾斜,平均脑容量为1088毫升;眉脊非常粗壮,左右相连,向前突出,在眼眶上方形成屋檐状;颅顶正中有明显的失状脊,颅顶后部枕外隆起发达;鼻骨甚宽,颧骨极高;牙齿硕大粗壮,肱骨短于股骨等,己能直立行走。北京猿人乃世人所公认的典型直立人(晚期猿人)代表。不幸的是,早年发现的五具头骨化石,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期间,在美国人手中弄得下落不明了。
  安徽和县陶店是继北京周口店和陕西篮田公主岭之后,在我国第三个发现猿人头盖骨的地点。和县猿人化石为一壮年男性完整头骨,就单个头骨完整程度而言,它胜过北京猿人和篮田猿人。和县猿人头骨性状与北京猿人晚期类型相近。脑容量约为1025毫升。头骨化石产出层位,大体上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第3-4层相当。生存年代距今约2824万年。研究和县猿人,将有助于人们对直立人如何过渡到早期智人的演变有更多的了解。
  除上述中国的猿人化石著名产地外,在湖北建始、巴东、郧县、四川巫山,云南元谋上那蚌,河南南召,陕西洛南及山东沂源等地均有猿人牙齿及骨体化石发现。
  2.早期智人。智人是从直立人演化而来的。智人的发展经历早期智人(又称古人)和晚期智人(又称新人)两个阶段。早期智人的体征介于猿人和晚期智人之间。如颅穹增高,脑量增大(平均可达1440毫升)眉脊较粗壮由一字形变成八字形,枕部突出等,身体已经完全直立。他们会取火,能制造较精细的石器,用兽皮作简陋的衣服。早期智人生存在距今约20万年到10万年期间。他们分布在亚、非、欧洲各国的许多地区,但迄今尚未在新大陆发现早期智人化石。著名的德国尼安德特人就是欧洲早期智人的典型代表;中国的早期智人也是不断进化的。

    陕西大荔人代表早期智人阶段的早期类型可能还包括: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及安徽巢湖银山人。广西马坝人则代表早期智人阶段的晚期类型。大荔人是我国己发现最老的早期智人,距今约20万年。大荔人化石为一中年男性完整头骨,脑容量为1120毫升。头骨性状比和县猿人及晚期北京猿人进步,比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更原始些。因此,大荔人很可能是早期智人的先驱。
  金牛山人类化石包括一中年男性颇为完整的头骨和许多体骨,颅骨厚度比大荔人薄得多,明显比晚期北京人进步,甚至比大荔人更进步些。采用铀系法测定人骨出土堆积物的年龄为21-30万年,在晚期北京猿人的时限范围内。最近,贾兰坡教授著文把这种原始与进步类型交叉存在的现象,称之为“演化上的重叠现象”。即进步的金牛山人已经出现,晚期北京猿人成了遗老遗少。
  山西襄汾丁村人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包括1954年发现的3枚少年牙齿及1976年出土的幼儿顶骨化石一块.丁村人距今约21-16万年上下。
  银山村人类化石包括上颌骨(含6枚牙齿)及枕骨各一块,其基本形态具早期智人的许多典型特征。银山村人距今约20-16万年左右.
  马坝人类化石为一残破男性颅骨,包括顶骨、额骨、右眼眶及鼻骨大部分。颅骨性状与华北早期智人比较既相似又有区别,开始展现中国南北古人类的地区差异演化。马坝人距今约10万余年。
  此外,中国南部的湖北长阳人类化石(残破上颌骨及一枚上臼齿)、贵州桐梓人类化石(6枚牙齿)和北方的山西阳高许家窑人类化石(头骨断片)等,都属早期智人的范畴。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体征除具有某些原始性状外,己基本上与现代人类接近。晚期智人化石不仅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广泛,而且在澳洲和美洲也有发现。晚期智人阶段(距今约5万年到1万年)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时期。世界上最早发现晚期智人的化石地点在法国克罗马村,人们常用克人来统称欧洲的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被看作是白种人(欧罗巴人)的直系祖先。晚期智人以渔猎为生,已能磨擦取火,会制造精细石器及骨器,还能从事绘画及艺术活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这一时期的大量人类文化遗存。在考古学上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的晚期智人化石,在1949年前仅发现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和内蒙乌审旗大沟湾两处;建国后出土晚期智人化石30余处;在我国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中,以广西柳江人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最具代表性。
  广西柳江人化石包括一具较完整的头骨(缺下颌骨)、部分体骨和肢骨,属于同一男性中年个体。头骨性状较现代人为原始,更具有原始黄种人(即蒙古人种的基本特征,如面部扁平,鼻骨低宽,上门齿舌面呈铲形等。柳江人距今6.7万年左右。柳江人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己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很可能是现代黄种人的祖先。
  关于河套人,最早于1922年在内蒙乌审旗境内萨拉乌苏河边发现儿童门齿化石一枚,1956年又在同一地点找到顶骨及股骨化石。河套人特征既接近现代人类,又保留某些原始性状,属晚期智人无疑。由于化石采自经过搬运的再沉积地层,并非原地埋葬,因此河套人生存的确切年代一直难于解决。据人类化石特征及伴生哺乳动物群性质判断,河套人晚于大荔人和丁村人,而早于山顶洞人。
  四川资阳人化石,为一壮年女性头盖骨及一块完整骨性硬腭,距今3.9-3.6万年。
  男女不同的个体,其中较完整的头骨3具。可悲的是从前发现的山顶洞人化石,连同北京猿人一起从美国人手中丢失了。只留下失落前制作的一些模型。山顶洞人的体征与蒙古人种分支的现代中国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很相似。因此,山顶洞人不仅是现代中国北方人的祖先,而且还可能是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远祖。山顶洞人生存在距今约2-1万年。
  贵州普定穿洞人类化石为一少女较完整的颅脑。穿洞人头骨性状与资阳人接近,但更相似于现代南方人。如果穿洞人确系晚期智人,那么可算是我国最进步的古人类代表了。
  此外,在广西来宾、荔浦、土博,云南丽江、西畴、蒙自,陕西黄龙、山东新泰、山西峙峪、江苏泗洪、辽宁建平、吉林榆树、台湾左镇等处均有晚期智人化石材料发现。

    三、中国古人类的演化

    我国学者通过对中国境内的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材料的综合性研究,得出中国古人类在当地连续演化发展的理论。不同时代的中国古人类具有一系列解剖学上的相似性,额鼻颌缝水平、鼻梁扁塌、上侧门齿舌面呈铲形等,都是从元谋猿人到柳江人长期保持的渊远流长的共性。这些属于黄种人(蒙古人种)的基本特征,能够上朔到中国远古人类体质上,指示着不同时代中国古人类群体之间的遗传联系。中国古人类与世界其它地区古人类之间的地区差异,显示他们在演化过程中处于相对隔离状态,未曾发生过外域古人类大量入侵而替代了原住居民的现象。
  当然,中国古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除保留上述一些变化不大的解剖学特征外,更多的性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渐进性变化。如颅骨最宽处位置逐渐上移;颅穹曲度变小;脑量由小变大;头骨由厚变薄;眉脊由强变弱等等。这些性状变化都是同世界其它地区古人类的进化方向相一致的。
  在我国的化石人类标本中,偶尔出现在性状上与当地多数标本不相协调的现象,这除与环境诱发的基因突变有关外,也不排除外域古人类居群之间存在小规模基因交流的可能性。

    四、中国古人类与外域古人类的基因交流

    古人类学家们注意到中国和县猿人头骨与印尼爪哇猿人头骨特征的相似性,如从顶面看和县猿人头骨接近于爪哇猿人呈楔形,而不呈晚期北京猿人那样的椭园形。和县猿人头骨的若干性状居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可能暗示两地古人类基因交流的存在。
  有些在中国化石人类标本上罕见或出现较晚的性状,可能指示由西向东的基因交流的结果。例如中国北方大荔人头骨梨状孔上外方的上颌骨鼻突部相当膨隆,与中国的北京猿人及晚期智人都不同,而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相似。中国南方马坝人高而圆的眼眶与尼安德特人和印度讷尔默达(Narmada)人相似,而与中国其它化石人类头骨都不同。人们很自然地推断,中国早期智人通过印度与欧洲的早期智人存在基因流动。
  在晚期智人阶段,我国南方的柳江人、资阳人和丽江人枕骨上有弱的发髻状构造。此种构造一向被认为是欧洲尼安德特人所特有的特征之一。这也可能暗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基因交流。我国北方的山顶洞人头骨性状与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相似,可能指示中国古人类北经西伯利亚,跨越白令海陆桥而传播到美洲。这也可以解释美洲人类历史较短的原因。此外,柳江人头骨与日本冲绳的港川人及本土的牛川人和三日人相似,表明后者是我国南方来的移民或者移民的后裔。柳江人头骨与北加里曼丹的尼阿(Niah)人头骨接近的程度比后者与澳大利亚同期人类接近的程度更大.菲律宾巴拉岛上的塔邦(Tabon)人化石鼻骨表面有一条矢状细脊,颌骨缺乏第三臼齿,都可能指示其与中国化石人类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塔邦人有可能是蒙古人种与欧洲土著棕色人种基因交流的产物。澳大利亚晚期智人头骨也有一些与中国相近的特征。如眼眶外下缘圆钝,尚未见之于爪哇的较早人类,似乎考虑来自中国更为合理。有的澳大利亚学者也承认澳洲土著居民部分来自中国。
  从上述材料看,中国远古人类除与非洲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外,与世界其余各大洲古人类居群之间都可能存在过基因交流。(潘世东转载于刊于上海<自然杂志>1992年第2期;作者:萧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