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持平于初值的50.4%,较上月略有回升。这一趋势与官方PMI数据正好相反,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官方PMI为50.8%,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而从照此前的经验来看,凡是官方与汇丰在PMI数据上出现差异,只要不出现特殊情况,官方的数据都要“好”于汇丰的数据。虽然此次公布的10月份数据,官方的绝对数仍高于汇丰0.4个百分点。但是,却出现了汇丰升、官方降的现象。
专家分析,出现这种反常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形势好转,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机会。特别是欧洲和东南亚经济出现好转、消费市场回暖,更为中国中小企业出口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由于汇丰在数据样本的选择上,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自然,出口形势的好转,就能比较好地反映到汇丰的PMI上了,汇丰的PMI数据,也就表现出相对乐观的迹象了。
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的是,汇丰数据带来的“喜”,似乎并不足以填补官方PMI数据留下的“忧”。因为,官方在PMI数据样本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大中型企业。而出口对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短期内对大中型企业的影响是有限的。要想使大中型企业走出低迷状态,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国内需求的启动和推动。很显然,官方PMI数据的回落,说明国内需求仍然是不足的,是没有能够对大中型企业的复苏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的。且这种不足,不仅表现在生活需求方面,更表现在生产需求方面。
以房地产市场消费为例,尽管绝大多数地方已经放开限购政策,相关的信贷政策也作出了有利于市场消费的调整,一些地方还出台了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同时,国家刚刚出台的鼓励消费政策,也给了住房消费更多的政策空间和消费预期。特别是开发商,已经动用了各种促销手段和舆论工具。但是,从市场的反应来看,似乎并不配合,消费者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显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
如果说生活消费还会因为“刚性”需求不会随意改变的原因,不可能出现明显下滑或变动现象的话,生产消费就远不如生活消费那么稳定了。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者,除非有象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那样充满高度诱惑的项目或机会,否则,社会资本是不会轻易作出投资选择的。如地方正在大力推出的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领域或项目,社会资本响应的可以说寥寥无几。尤其是相关部门强力推出的PPP模式,社会资本响应和呼应的也很有限。更多的投资者认为,在政府没有对回报、回购、合作方式等作出明确界定和表示前,是不会轻易参与的。要知道,社会投资者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是政府被负债拖得“混”不下去了,是不可能将这些“肥”肉让给社会资本的。而这些“肥”肉到底有多肥、风险有多大、政府的诚意度有多高,都是社会资本必须认真考虑的事。自然,也就不会草率作出决定了。
同时应当看到,出口形势的好转,对中小企业彻底摆脱困境,也是无法产生决定性作用的。中小企业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国内需求和发展环境的改善,在于消费能够对生产产生强大的反作用。更何况,按照欧洲目前的经济形势,出口对中小企业的拉动,也极有可能是短期的,是阶段性的。一旦欧洲经济复苏的步伐再慢下来,出口又将陷入困境。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态,汇丰数据的改善,并没有改变经济整体低迷的格局,在没有其他数据,如PPI、CPI、用电量、运输量等做支撑的情况下,汇丰数据的改善,只能是一种心理安慰。
要使PMI数据真正得到改善,并比较完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复苏状况,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要靠投资和消费两条腿走路。特别是投资,在找不到其他更好手段的情况下,也只能老路重走,硬着头皮去走。
就消费来说,刚刚出台的鼓励消费政策,无疑是当前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但是,这些政策能否真正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可能还要进一步细化与分解。特别是地方政府,必须围绕这些政策,作出更加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而不是将其当作口号来喊。因为,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天天在喊,却一直没有见效。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到促进消费上,相反,在一些政策措施方面,还在遏制消费,如黄金周期间的提高门票价格、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等。
对投资而言,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已经没有可能,也没有这样的条件了。能够做些文章的,除铁路等基础设施之外,就是公益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也就是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增加有效投入。同时,通过出台强有力的政策,鼓励和刺激企业与投资者加大生产性投资力度,以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现实动力。这方面,无疑要在国家层面作出政策优惠和利益转让,如前不久出台的折旧新政。如果能够在减免税政策上再出台一些鼓励生产性投资的政策,可能效果会更好。
总之,汇丰和官方在PMI数据上的差异,基本反映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格局,从总体上讲,情况不乐观,且具有通缩的危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