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隔辈亲”现象的文化与心理(12月1日)


破解“隔辈亲”现象的文化与心理(12月1日)

 

关键词:文化  心理  社会现象

 

祖孙之间的感情表达往往超乎我们的理性理解,原本应该到收获时代的老年人受到儿辈的一点委屈都会动怒,甚至上升到“忤逆不孝”的高度,更有甚者不惜诉诸法庭,却是心甘情愿忍受孙子(女)“胯下之辱”,不仅不发怒,反而在这种“骑大马”的游戏中乐此不疲。

我们无意为不孝的儿女辩驳,但其实亲情是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表达的,而且在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受到伤害的往往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老人疼爱孙辈的程度远远超过疼爱自己的儿女我们称在祖孙间的这种亲情为“隔辈亲”,也算是一种天伦之乐了。

 

其实“隔辈亲”具有很深的传统,每个人都有这种倾向性。那首先来自对子承父业的失望,因为不管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是星二代还是军二代,绝大部分成功的父母都未必会有成功的第二代。

孩子们或者被溺爱伤害,或者被求全责备,寄予厚望的求全责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看着自己的儿辈们长大,自己还没有老到要离开舞台的时候。

年纪越大就越是有焦虑与恐慌。焦虑于时日无多,无论再依恋,都终究会“撒手而去”,而谁能将自己的辉煌延续下去呢?在老人内心,能最大限度地传承自己衣钵的更多地是从孙辈人中来。当老人感觉子辈难以堪当大任,就只有传给孙辈了,孙辈的人能比自己看得更远,至少能比自己活得更久一些。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以及清朝的康熙大帝,无一不是看在“好圣孙”的面子上,将储君甚至皇帝之位传给不孝的儿子的。即使如民间,著名的晋商乔致庸,也是得到他爷爷的事业根基,并最终由他的孙子再创辉煌的。

从祖辈的内心,或许是希望通过对孙辈的特意栽培而让自己创下的基业传下去;隔辈亲是在内心期待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普通家庭则是单纯的亲情表达与延续。

不管是含饴弄孙所体现出来的溺爱,还是忍受奔波之苦地接送孙子(女),替TA拎包占座,祖辈的人往往都乐在其中。其实这不单纯是中国的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人基本都有相应的需求,遗憾的是没有相应的文化与社会环境。

 

我们的传统赋予祖辈人很多特权,比如冠名权就基本是祖父所特有的权利,看着自己的孙辈长大,祖辈会有难以表达的成就感,儿辈还是先努力让自己也成为祖辈之后再说吧。

隔辈亲现象中的来人,拥有更加平和的心态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在解决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会导致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逐渐淡漠,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势必束缚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翅膀。

作为年轻父母我们更多的不是要从深陷隔辈亲的老人手中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是更多的是看到其中值得欣慰的要素。既不要为图省事,孩子一生下来就甩给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惯坏了孩子,拒绝老人带孩子,割断祖孙之间的亲情。

不论是与老人同住,还是暂时把孩子寄养在老人家中,我们都要注意和老人协调关系,一切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解决矛盾纠纷,争取隔代教育取得双赢。

 

贾春宝

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

和讯网专栏 http://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