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见闻之母亲的作品


母亲知道自己从婴儿、女童到学生是妈妈的心头肉;相亲、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是妈妈的心中牵挂;如春天播种、插秧,夏天施肥、打农药、除草,秋天收获田里和土里。如山上的果树,主家种植,开花、结果,享受自然的阳光雨露,果实成熟主家摘回。如菜园里种的菜,只要浇水拨粪,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雨冰雪,菜地里都有绿叶。乡村的孕妇们看屋前坪的狗猫鸡时议论最多的话。

女人成为儿女的母亲,沿袭她妈妈、姐妹嫂、姑婶姨的传统,还有她奶奶、外婆的传统;怀胎十月,阵痛生育,一直心肝宝贝,像大树为小树和小树的陪伴花草遮风挡雨;一直无微不至,像江河的两岸让流水顺畅;一直细心呵护,像古城的古屋、古街、古巷、古店、古建筑挂牌都会重点保护。妻子的丈夫或是姐妹嫂、姑婶姨时常自言自语,或对懂事的儿女比喻。

母亲不是画家,甚至不知绘画需要纸墨笔和颜料,不知纸上的画要线条、颜色和装裱。可能绘画的人中也有不知儿女是母亲的作品。上学的儿女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在学校、在放学的途中有时你一句她一句。

母亲生育儿女,十月的孕育,无论是真情,还是无奈,多少对男人有一见钟情,起码对儿女是真心;不说传统的传宗接代,血脉传宗;不讲给家里添喜、热闹、祝贺、希望;必竞儿女是母亲身上的亲骨肉,是宝贵的生命,谁都会珍惜;亲人、乡下的上下屋和村邻都能理解尊重母亲爱儿女的自私!不是拥有官权富商那样独占、霸占。为妻为母的女人之间在一起唠叨。

母亲生育儿女,仅是儿女身体的线条,需要哺育抚养,是人们视觉的外貌。儿女身体的外表需要衣服装饰,如画家用颜色彩绘,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儿女脸上的表情,需要阳光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衬托,民间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儿女的身体用多彩颜色更加美丽,那么儿女的脸上表情需要内心的快乐,自然环境中虽有楼兰古国在沙漠、阳光中有雾霾风沙迷罩、空气和水还有土地的污染,更多像西藏雪域洁白、蒙古草原辽阔、洞庭湖水中的鱼跃、五岳群山奇美、大海上的蓝天白云;社会环境需要良知、底线、道德、和法律规范规定才有社会公平正义。儿童天真的笑脸才是自然、真实,是发自内心;不是大人的礼貌、迎合、详装、无奈、恭敬那样。奶奶外婆辈串门在路上边走边看鱼塘的水面有鸭鹅和鱼群嬉水聊些电视的新闻或相互交流借景生情。

地方有地方风俗习惯,也有地方的传统,如国家的传承,民族的传承,唯有改革创新才能焕发青春!如中国文学史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的白话文,如中国的经典章回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如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版和欧洲版的《灰姑娘的故事》,内容不断丰富,场景和人物更加典型个性,同时给人直观思考和深刻。对中国文学和社会有主见的人会说些主观也有客观:母亲打扮儿女、教育儿女,虽有母爱的个性,地方的传统和互联网信息共享及时互动多少有影响身传言教。有人说:儿子是母亲的小情人,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

人物肖像画,与人物摄影写真是有区别。中国古代帝王肖像画与《清明上河图》中的众生相虽不同,其共性是观察积累后的画笔之作,如中国的长城;人物摄影写真是借工具相机抓拍瞬间成永恒,其共性是当时一念之喜乐,如社会上的流行歌。如果儿女是母亲的作品,儿女独立离开母亲身边,仍有母亲的牵挂,古诗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女随着岁月的春夏秋冬的变化走进青春、比之前高大,儿女的身影在母亲心中是永恒不变的不同年龄的定格雕像,如人常说:儿女是父母心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些,不仅是画家、艺术家借纸、笔、墨、颜料掌握的艺术规律,也是文学家借文字创作的艺术规律!学校老师在教室对学生讲绘画、讲临摹、讲作品,多少有人生哲理。有多少学生理解、领悟老师的真心实意?不说社会现实的人懂得绘画、作品与人生的关系?还有自己与父母与亲人与朋友与其他人的关系?更有每个人的宝贵生命与官权富商的中心论的价值观的关系?

能否记住:儿女是母亲的作品,直到母亲离开人世才是母亲一生完成也是留给世界的完整作品;无须完美,无须名作,无须惊世,后人的评价对母亲是永远不解之迷!母亲珍惜生命、爱护儿女,儿女们情理也应珍惜爱护自己、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社会,世上的儿女谁无父母?儿女是父母的窗口,家是儿女天真、浪漫、撒娇、享受母爱父爱亲情、有尊严,同时调皮、捣蛋、任性、成长的平台,每个父母心里希望儿女在小时候,长大了都是王子和灰姑娘!理解尊重每个人,让生活更加美好,让社会公平正义,让世界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