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中文网报道,自10月份开始,贷款额度已经打开,存贷比也不再是限制,“唯一制约贷款的只有资本。各行基本都如此。”(12月11日 新浪财经)。
这两位所谓消息人士同时透露,中国央行要求全年新增信贷控制在10万亿元人民币以内,最近已大幅调整合意贷款规模;各家银行也已开始行动,加大放款力度。
10万亿元贷款什么概念呢?2008年金融危机4万亿元大投资时期的2009年全年放贷规模为9.56万亿元。那年被称为货币信贷大放水。如果今年放贷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那么,已经超过2009年货币信贷大放水的规模。
更加奇怪的是,央行竟然要求商业银行年底加大放贷力度。这个力度量化以后有多大呢?央行此前数据显示,1-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23万亿元。预计11月份放贷在6,300亿元,那么,12月份需要放贷1.14万亿元。商业银行如果在年底突然加大放贷力度,殊不知放到哪里?这种赶速度放贷行为过去教训十分深刻。最大的教训是导致的不良贷款风险隐患。
报道说最近央行已大幅度调整合意贷款规模。所谓合意贷款,指符合(央行)经济信贷政策意图的贷款,是对金融机构在一个时期内贷款总额进行节奏与规模的安排。合意贷款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金融机构“用好增量贷款”,如投放至新兴行业领域,促进新技术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要“盘活存量”;减少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支持,防止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无序放贷现象,倒逼行业自我改革。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改进合意贷款管理。然而,笔者需要发问的是,从年初到现在央行通过数量工具的各类型再贷款,给予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商业银行是否按照央行政策导向投放贷款了呢?合意贷款是否合意呢?几万亿元的合意贷款基本没有达到央行的政策意图,比如: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没有丝毫缓解。在这种情况下,不从疏通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渠道上做文章,而是一味放水货币信贷,结果是实体经济难以吸收,全部进入到股市里爆炒。近期股市无基本面支撑的暴涨就是央行降息定向降准等盲目放水货币的恶果。
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存贷比也不再是限制。存贷款应该是银监会监管指标,如此贸然事实上取消存贷比实不可取。存贷款比例是防止银行超负荷经营的重要指标,是保证银行留足支付存户足够备付金的约束措施,是防范贷款风险的有效手段。盲目取消存贷款比例,极有可能导致银行盲目放贷,超负荷经营,最终酿造支付危机和信贷风险。当然,目前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压力很大,存款下滑严重,对贷款扩张有很大制约。这恰恰是存贷款比例约束机制发挥了作用。如果盲目取消存贷款比例,使得银行没有长期稳定存款来源而放贷款,导致信贷危机风险非常之大。
同时,《商业银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其中(二)项就是: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一个监管部门事实上取消存贷款比例涉嫌违法或者执法不严问题。
我们注意到,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并没有命令取消或者使其形同虚设。
我国现阶段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问题出在市场中的充裕流动性不流向实体经济领域,目前是想方设法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将其导向实体经济的问题,而不是放水货币信贷总量的问题。同时,当前银行不良贷款正在攀升,盲目取消存贷款比例,必然导致旧贷款风险正在爆发,新贷款风险又在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