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蛋里孵出克林顿”到“休学创业”


据报道,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

 

应当说,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提出休学创业的设想,也不失为一种探索,一种化解就业矛盾的方法。前提是,大学生们能创什么业,有没有创业的能力,有多少大学生具有创业的观念。

 

记得几年前,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大意是一群孩子在森林中发现了一只蛋,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它捡回来,准备将它孵化出来。于是,学校让他们每人写一篇作文,写写这只蛋最终会孵出什么。结果,有的说是孔雀,有的是驼鸟。只有一个孩子这样写道,28天后,它孵出一个人,就是他们的克林顿总统!于是,孩子们欢呼雀跃。这篇作文也被评为全美最优秀作文奖,美国总统克林顿还亲自给这个小学生颁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国从小学开始,就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政府对这样的培养方式也大力支持。但是,我国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生,抓得都是分数,都是所谓的知识面。相反,在如何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基本处于空白。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创业呢?从哪个角度去创业呢?

 

事实上,从目前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凡是具有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的老师,早就自主创业去了,都去搞自己的实体了。留在学校负责教学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自身也不懂得怎么创业者,让他们去教学生怎么创业,可能有点勉为其难了。而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就很难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

 

如果教育部真的要鼓励学生创业,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出台什么文件,而是如何改进学校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开始,就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而不是分数多高、成绩多好。同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在日本也是如此。企业在用人方面,可以容忍大学毕业生有不及格的,课程,但一定要有特别强的方面。那些每门功课都好、却没有特别强的学生,并不被企业看好。

 

眼下,许多民营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也开始逐步向某一方面有专长转变。只要有专长、有特别强的地方,其他成绩再差,也愿意接受,甚至可以拿高薪。而恰恰是这些学生,休学创业的可能更大。问题是,在中国的大学里,这样的学生实在太少太少。要么每门功课都很好,要么都很差,要么都是一般的,很少有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特别突出的。

 

如果我们的学校也能多培养一些诸如“蛋里孵出克林顿”这样具有发散思维的学生,可能就会出现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就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选择休学创业,并成为整个中国创业最基本的力量之一。

 

对当下的中国来说,休学创业可以允许,但决不能鼓励。不仅大学的培养方式、培养手段不适合学生休学创业,相关的配套机制,尤其是融资、风险投资、创业指导等,也不利于大学生休学创业。只有等到“蛋里孵出克林顿”的氛围形成了,大学生的骨子里都有了创业的因子了,这项政策的作用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否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