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共同体·之九·经济伦理的互动互证结构·下篇


  中心论点·放羊效应的“闭合回路”中解码经济伦理间的互动互证结构;

  论点延伸·管理战略在于完态关切发生在人和物之间的实体价格和虚体价值。

 

    9·经济伦理的互动互证结构·下篇

 

  凸显经济伦理结构间的互动互证关系共同体体性就可以真理性废话解蔽出来管理战略的对象的内容也就随之鲜明了。而凸显经济伦理间的互动结构就要关切发生在“人和物”之间的存在形式,包括实体内容和虚体形式。在自然经济时代,中国内陆的经济以“实体”和“虚体”形式广泛发生在人和物之间,经济和伦理内容是分合一体的。典型的羊倌放羊事例。由于管理学视野的偏狭,所谓“羊群效应或头羊效应”也是管理战略对自然经济内涵的误读。

 

 

   笔者倒从羊倌放羊的行为中读出了不同于羊群效应或头羊效应”的别样意味。由于本质不同,为表意准确,我们姑且把所谓的“羊群效应”称为“放羊效应”。羊倌放羊,羊群在野山活动各吃各的,散漫自由,一派原始经济的自然景象。日落西山,老羊倌一声吆喝,长鞭啪一甩,头羊领会,引领羊群呼朋引伴逶迤随后羊倌引领头羊,头羊引领羊群。从别样的用心角度就读出了这种意味:羊倌叫回了头羊,其实等于吆喝回了羊倌家的经济秩序。此刻,这个放羊效应是不是显出了很浓的经济伦理意味呢?如果还说得过去,那么,在羊倌头羊羊群之间就明显读出了一种简单的三级关系并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神秘的“闭合回路”结构。放出去的羊,吆喝一声,就可以收回来。像太上老君手里的乾坤圈,是够神秘的。问题是,这个“闭合回路”结构的神秘原理是什么?说不明白,所谓别样的经济伦理意味就淡了许多。

   羊倌头羊羊群关系解读,在这个由三级关系构成环形结构”中,每一个间隙都由一个信息联接机制充任耦合功能。在整个放羊效应中,这个信息联接机制由低级到高级共包含三个耦合环节头羊羊群之间的信息联接关系最原始,大概属生物语言吧;羊倌头羊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明显有互动结构,大约是羊倌头羊之间协调培养的结果;、即羊倌和整个羊群之间的依存关系是靠羊倌的整体关切和使命感来维系的。可以说,就属这一耦合环节的信息联接关系最具意识形态味道。从效益角度说,该环节原本经济关系反映出的经济秩序,不神秘。但从放羊效应”的可持续发展本质看,第三个耦合环节完全来自羊倌深层意识中的价值关切层面,是经济秩序和价值秩序之间的互动互证结果。按说,这还算不上有多神秘,神秘的是,羊倌是否坚守这一价值关切环节甚至决定着羊倌羊群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命运。这就是说,有没有坚守这一价值关切,决定了羊倌有没有使命感。这就难怪,羊倌羊群之间的信息联接关系最具意识形态味道,在天地之间,自然生成的意识形态总是神秘的。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生成于羊倌羊群之间的价值秩序跟伦理秩序是什么关系?换个角度从效益角度说,该环节原本是由经济关系反映出的经济秩序,这个好理解。问题是,第三个耦合环节所生成的价值秩序可以说成经济秩序对面的伦理意味吗?合法么?我想,这就是一个视域的宏微问题了。

   就是说,如果理论为了揭示经济规律不得不对其中所包含成本、价格和利润给予关心,那么,管理学借羊群效应或头羊效应”说明问题或许是有效的;然理论为满足整观的可持续发展命运来揭示放羊效应”分明另有寄托。在此寄托中,经济秩序里所包含的就应该是价值和层序关怀了。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没有羊倌对整个羊群给予可持续依存关系上的使命关切,以理论模型揭示放羊效应”就没任何价值。在理论视域的宏观立场,价值关切必然要通过对存在层序的层次揭示来实现。而经济伦理共同体的立场预设,决定了自身的伦理秩序概念不是来揭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揭示坚船利炮如何对准三纲五常顶层的帝国君王轻易牵走10亿两雪花银;不是揭示羊倌如何通过叫回头羊,就能吆喝回自己家的经济秩序,本论的任务,显然是要揭示价值关切视域内的存在层序。于是,这就是放羊效应”中包含的层序结构经济伦理共同体的理论任务,就是要把这个层序的存在原理理解为伦理秩序的固有内容。

   再说了,我们曾在《中国管理思想的嬗变时代》交代过:伦理,有次序和条理的意思;我们可把上下的纵贯关系比如等级、辈分理解为次序;把左右的横贯平等关系如名次、数列理解为序列;并把纵横次序、序列理解的为条理脉络,最后,把条理脉络整观地理解为结构秩序。羊倌和羊群的表象关系当然不能算人伦关系,但其深层关系却总是不折不扣的秩序关系。从逻辑上说,秩序关系可以不一定人伦关系,但人伦关系却总符合、顺从自然的秩序关系。在这里,秩序关系是“人和物”的再度抽象,秩序关系在“人和物”之上具有终极属性。就是说,人跟人之间的人伦关系,以及人跟物之间的次序关系通过梳理皆服从秩序关系名下的终极属性

   更何况,羊倌羊群之间“闭合回路”次序意味,是自然经济时代“人和物”之间的完态价值自然赋予的,是“人和物”之间完态次序的体现。所以,在秩序关系的名下,“人和物”之间的完态次序属于伦理秩序。再说了,作为第三个耦合环节的信息联接关系是耦合“人与物”的结构秩序的价值转换环节,是自然经济活动耦合人间伦理秩序的必由介质。这就像暖气管的管箍,又就像藕节;是管不是管,是藕不是藕,既决于物的功能,也取决于人的承认。

   为了使理由更加充足,我们还可以把羊倌羊群之间展开的完态价值理解为“放羊效应”实体身上的“附加值”。信息联接关系耦合于“人和物”之间,使他们的秩序关系更具有价值完态性。而其最后一环信息耦合功能是典型的价值秩序的呈现,是实体价值之上典型的“附加值”。而“附加值”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同理,承认这一“附加值”的伦理意味则有,对于不承认它的羊倌来说,这个伦理秩序自是不存在的。这当然取决于羊倌之划算性思维的广度。如果羊倌对这一伦理秩序“附加值”是承认的,那么,这可真是一位有出息的羊倌了。羊倌的使命感决定了他的出息,出息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的完态愿景是存在的。

 

 

   撇开管理战略对“羊群效应或头羊效应”的内涵误读,从“放羊效应”中读出三级关系足可以证实“人和物”之间朴素自然的经济伦理结构。在整个放羊效应中,从日常表象上说,三级关系是环形的神秘呼应关系;从机制功能上说,三级关系是环形的部件耦合关系从管理功能上说,三级关系是环形的服从反馈关系从经济秩序上说,三级关系是环形的流程打造关系从绩效功能上说,三级关系是环形的价格成本关系从伦理秩序上说,三级关系是环形的价值关切关系作为管理对象的大概层序,三级关系的环形耦合原理体现为“人管物即人管着头羊头羊的精神管羊群的精神、而整个羊群的完态价值其实在着羊倌”。如果没忘记,我们在《管理战略的精神空间结构》一篇了解到,管理战略包含个简单的要素:圆心,半径,圆周。说“在这个无不去中心化时代,战略管理三要素却是管理战略的固存属性:一个性质确定,而具体位置并不确定的圆心;一个功能确定而长短大小繁简不确定的动力摆幅(半径);一个自然性质稳定而几何学性质不规则的圆周。”这分明就是在描述放羊效应”的展开图景嘛!

   放羊效应”所蕴含的战略管理精神中,正是由于三级信息联接机制的潜在性才使得羊倌羊群之间充满了意识形态似的神秘性。通过理论的系统描述,三级关系中榫合着的经济伦理环节各个凸显,“闭合回路”结构“出淤泥而不染”,它的“实体”内容即经济秩序,就是羊倌头羊羊群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虚体”内容即伦理秩序,就是信息联接机制、完态价值、附加值、可持续发展价值,总起来说在价值秩序上是潜在而神秘的。然也正是“实体”部分构成了放羊效应机制互动关系;而“虚体”部分构成其意识的互证结构。这正是“实体和虚体”成为互证秩序的由来;是经济伦理的互动互证结构的成立缘由。羊倌叫回了头羊,头羊引领羊群,就等于吆喝回了羊倌家的经济秩序,其经济秩序不过是该放羊结构中“闭合回路”的一个自然环节。但最有意味的还是羊倌的身份。在这个“闭合回路”和环形结构中,他是羊群的公仆还是羊群的主人呢?

 

 

 

   当然,这仍跟看问题的角度有关。如果拿纯粹的经济效益眼光看待这个环形结构”,羊群,就是某人的生财工具;某人是谁?当然不一定是羊倌了。是不是羊倌,这得由羊群的所有权持有者来决定,法定所有权在谁手里,羊群的主人就是谁。目前,假定羊群的主人就是羊倌,那么,可以在纯粹的经济角度来判别其是否主人的身份。但如果要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秩序和使命眼光看问题,假定中的主人公羊倌,就应该完成意识结构的转换。意识结构转换后,环形结构”就因功能上的互动而成为精神上的互证。而此刻,他就应该是羊群的公仆,是“为羊群服务”的公务员了。他当然不是一般的公务员,他是这个群落生态结构的宏观调剂者。他的划算性思维,划算的是宏观价值层面的资源配置选项。这正是战略管理对象的真貌。哈哈,世界上有境界如此之高的羊倌么?不知道!

   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这样,所谓战略管理的真貌,就在一种生产关系意义上延展开来的“物理领空”和“精神领空”中。在这一对“实体和虚体”关系中,经济伦理属性因功能结构的互动和意识结构的互证而成为同一个统一秩序。我们前面不止一次地说过,这体现为物理空间结构的精神化。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个相应的“精神领空”总是失权的,即在“精神瞭望权”上总是被忽略的。

   就拿羊群效应”的经济伦理意味来说羊倌叫回了头羊是不是单纯吆喝回了羊倌家的经济秩序,其“闭合回路”结构中存在经济秩序也就罢了,但是不是有很强的伦理意味,这主要取决于羊倌对自家的身份的自觉定位。在放羊效应”完态价值的比照下,假如经济秩序和价值秩序之间的回路结构是断裂的,或互不相干的,那么,用羊群效应头羊效应”说明管理问题自然很牵强。说牵强事小,往大里说,这两个概念根本不成立,全是管理学的伪命题。在放羊效应”的完态价值之下,甚至没有羊倌效应”,只有“放羊效应”。言下之意,在战略管理思想上,没有“一把手效应”,只有“去中心化”才是真际。

   一个管理系统的法人属于谁?在经济秩序以上,能否生成相应的价值秩序?以及经济秩序和伦理秩序之间的回路结构若干个耦合环节断不断?物理空间之上,生命空间是我们的,精神领空是不是我们的?精神领空的价值结构存不存在插位漏洞这要从其所有权持有者那里去考问究竟。总而言之,管理战略的系统价值是否成立,取决于主人身份在经济秩序伦理秩序间的双向定位;取决于对管理战略三元素的调节水平。作为经济秩序的主人和伦理秩序的公仆,整个看,其实就是一块管理战略的跷跷板,而此刻再去理解管理的“去中心化”,就如太极拳的重心不停移位和置换,考验着管理人在“精神领空”中的精神瞭望能力。而放羊效应”的完态描述就基于对这种问题满足角度的思考。管理战略在“人与人、人和物”的价值和价格之间双向把控,双向划算,这才能划算到家。就这样,理出一个系统之间的机制互动关系,并在思想中双向把控它们的意识的互证结构往往受制于看问题甚至看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