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悉尼突发人质事件,震惊全球。舆论有多种解读:一是激化了澳大利亚白人和当地伊斯兰移民的关系,双方裂痕恐会加大;二是强化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反恐合作;三是在澳大利亚将会引发持久的讨论,尤其会激化朝野关于澳大利亚脱欧入亚的政策讨论。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英语国家。虽作为英联邦的一员,却和美国有着密切的政治军事关系,是所谓“亚洲北约”的主要成员。美澳关系,不仅仅局限于亚太地缘政治棋局中,而且也是美国反恐联盟中的重要成员。
9.11事件后,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附和美国总统小布什反恐“先发制人”说,称要对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先发制人”。当时引发了东南亚国家几乎异口同声的批评,因为澳大利亚看上去有不把邻居当回事的霸权主义嫌疑。而且,在2004年再次大选时,霍华德再提“先发制人”,不仅引起国内对手的批评,也在东南亚国家激起另一轮批评霍华德的浪潮。
当然,霍华德的“先发制人”既有追随美国之意,也有澳大利亚深受恐怖袭击之害有关。当年的巴厘岛恐怖袭击,死亡者很多都是澳大利亚人。基于西方文明的同质性和美澳关系的特殊性,当然也为了澳大利亚自身的利益,澳大利亚也和美国一样相信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对伊斯兰世界有着天然的歧视和猜忌---不管是来自中东的伊斯兰还是东南亚的穆斯林。
而且,在澳大利亚国内,来伊斯兰世界的移民也从未融入当地社会,而是不折不扣的二等公民。在澳大利亚附和美国反恐的形势下,澳大利亚曾经发生过百人写信要求中东裔澳大利亚人要么自证忠诚要么回到原籍国的荒唐事件,2005年还发生过白人和穆斯林的对抗。可以说,澳大利亚的中东裔穆斯林,和当地白人关系,可以说相当糟糕。作为西方世界的一员,澳大利亚可谓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明冲突的现实样本。
本次悉尼人质事件,看似突然但并不令人惊奇,不过是伊斯兰报复社会的极端事件。
但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将人质事件视为同恐怖主义的“遭遇战”,这意味着这起事件事实上已经升级为“国家行为”。这将在澳大利亚社会激发一起反恐潮,也恐会影响澳大利亚政府的反恐政策。无疑,澳大利亚国内白人社会和伊斯兰移民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紧张。
此外,虽然阿博特不会如霍华德那般提出“先发制人”,但在国内民意推动下,也会将反恐作为近期的政策要点。对外政策上,和美国构建联系更加紧密的反恐同盟是必然的,但是如何避免霍华德时代和东南亚国家的紧张关系,则是阿博特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最后要说的是,世界是不太平的。但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的恐怖主义,都是全人类的公敌。不过,滋生恐怖主义的原因,也要深刻反省之。就在澳大利亚人质事件武装解决的同时,一所巴基斯坦军人子弟学校遭塔利班袭击,造成141人死亡的惨剧。这说明,伊斯兰世界的恐怖主义灾难更加慎重。这也意味着,伊斯兰不等于恐怖主义,制造恐怖的只是极端宗教组织,全球反恐不能囫囵吞枣乱贴标签,更不能搞双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