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养老金并轨不拖改革的后腿
刘纯银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养老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公众一直关注的养老金双轨制广为诟病。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孝正接受人民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要想养老改革有实质进展,相关部门需出台改革时间表,不能将改革一拖再拖。(12月16日《人民网》)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已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紧迫任务。尽管从2005年算起,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已经实现了“十连涨”,可是拿到手的钱还不及机关事业单位的一半。同时,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也显示,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最低200元,最高10000元,最高相差近50倍。难怪网友们都说:“微调填不了‘双轨’间的‘鸿沟’!只有彻底改革养老双轨制,才是治本之策。”
中央曾三令五申地强调:改革和发展成果要让全体人民共享。今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他亦表示,推进改革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突出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优先推进基础性改革。
然而,尽管今年我国在“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开放、城乡、民生领域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大量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重要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令人期盼的是养老金并轨试点7年仍无实质进展。笔者不解的是:难道说破除养老双轨制比建立新中国还要难吗?否则,不会有网友调侃称:“取消养老双轨制很好,只是担心实现需要几百年!”
常言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认为:破除养老双轨制久拖不决的根本症结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利益群体掣肘。尤其是公务员作为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又是改革成效的裁判员,要想早日达到预期效果,回应广大网友的期待,理应率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做表率才对,才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关键是需要改革者向自己“开刀”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更何况,破除养老双轨制,建立一种市场风险的全民共担、动态管理的养老机制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然,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涉及养老“并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退休年龄调整等多项重大问题,是一项一揽子工程。同时,养老改革肯定会涉及既得利益,幕后的博弈必然十分激烈。如何让改革的制度更完善些,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大范围,当前关键的是,改革方案很有必要在出台之前切实、充分地征求公众意见,让公众也有一个表达观点和诉求的机会。不能只有专家学者说了算,也不能只有既得利益者说了算,尤其需要改革者拿自己开刀的勇气和智慧!
新闻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1216/c1004-2621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