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批判人性的“劣根性”(12月23日)
关键词:人性 传统 劣根性
自从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就掀起了深度批判(甚至讨伐)中国人性的“劣根性”的运动,这个运动持续了上百年,甚至还可以向前推,到清代中叶的同治甚至道光年间,封闭的中国刚刚被撕开一条缝隙的时候。
中国文化的讨伐者们所涉及的领域无所不包,整个国家积贫积弱的经济状态,在军事上的保守主义,在地缘政治版图上的和平主义,人们从儒家经典的科举到官宦制度对西式自由思想的扼杀,再到皇权统治下的顺民良民心态无所不批判,其中蕴含着深度的悲催与无奈的隐忍,似乎这就成为所谓的“劣根性”。
在新浪微博上,有人说鲁迅只找人性的毛病,从不找制度的毛病。胡适只找制度的毛病,从不找人性的毛病。这就是区别。换哪国是宗法社会,人性也会被带坏的;换哪国是平等社会,人性也会带好的,这个胡适比鲁迅明白,中国的问题其实是制度的问题,鲁迅偏要找人性的问题,这就是鲁迅的问题。
随即有人提出来,中国人所谓的劣根性是几千年的制度造成的。——这话就让包括贾春宝在内的很多人不爱听了,因为这句话意味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就是人性之“劣根性”的根源,由此,一切值得我们自豪的传统精华都成为糟粕。
当我们把中国的数千年文化为骄傲,以这种历史的延续性以及其间所留下的辉煌与灿烂的时候,总是有些人会引以为悲哀。因为在他们眼中,不图谋造反的人民就不是称职的人民,不犯上作乱的良民就是悲催的屁民,不鼓励臣民畅所欲言、个性张扬的制度就是有劣根性的制度。不图谋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的人,都是可悲的。
什么叫“劣根性”呢?既然有劣,肯定有优,对比之下才会有优劣,这优劣之分的标准是什么?这个优劣标准是谁定的?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诱因而定的?基于这样的标准去判断优劣,纵然言辞犀利,有惊人之语,总是难以掩盖其内心的悲哀。
从制度的角度看,印度的种姓制度下的人民,美国甘于被白人欺凌的黑人,法西斯统治下的人种制度,以及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制度,应该都是带有劣根性的。可惜的是,那些貌似有正义感的精英,虽然同样鞭挞欧洲中世纪与法西斯统治,但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却容忍,对美国所倡导的种族歧视政策漠视,这显然就是带有明显的“双重标准”了。
批判人性与制度的“劣根性”,在得罪一些人的同时,定然会讨好另一些人,即使在很多时候,并没有主观意愿,但却会起到客观效果。比如那些求新求变,追求变革甚至武装革命的人,自然会以先进青年与知识分子的姿态,去反思,寻找着力点,并批判固有的、过去的,以及当下非公正的东西。
简单地说,这种基于从传统到历史的反思,而逐渐升格为批判甚至讨伐逻辑的根源,来源于追求个性自由奔放以及冲动战胜理性的无政府状态,突出人的个体价值超过集体约束力的判断标准,并不来源于东方,是基于对西方的推崇基础上的对东方的叛逆。
从个人角度,总是会从不甘心到甘心,从崇尚自由散漫到崇尚安全闲适,从离经叛道逐渐归于成熟正统。对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人而言理性未必可喜,对尚在青春期的人而言,成熟或许是一种悲哀,对推崇时尚的人看来,因循守旧是迟暮的表现。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总是会有处在成长阶段的人,或者不甘心屈从于既定规则的人,对正统的制度约束持有愤世嫉俗甚至批判讨伐,这也是后浪推前浪的效果,这种力量有优有劣,非人力所能影响。在有些时候,我们欢迎变革,在另一些时候,对变革本身的反对之声就是一种阻力,对阻力与破坏力的态度,取决于所处的阶段。
贾春宝
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
和讯网专栏 http://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