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流变
——在第七届海南省大学生广告节上的发言
毕研韬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目不暇接的ICT(信息、通信与技术)冲击下,新闻与传播(简称“新传”)教育应如何变革?我从宏观到微观谈三点看法。
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是与当地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某种程度上,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教育产品滞后于社会需求,而学校仍无动于衷,那一定是社会大系统出了问题,其中,学校、政府和新闻媒体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海南是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这种生态关系更为典型。从本质上看,学校与业界(新闻媒体、广告公关公司等)是利益共同体;学界、业界和政界三者之间的高效互动能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可用生态学上的“集群”(clusters)概念加以解释。
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长期滞后于社会实践,新传教育(新闻、广告、公关等专业)也不例外。如何突破?在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学科带头人是关键因素。有些高校,如人大、清华、厦大、复旦、兰大,都曾聘请相关官员担任新传学院院长,但效果不尽相同,这与官员院长的视野、抱负、决策风格等因素有关。
二、从总体上看,呈现出“船大好掉头”现象。对技术变革的调适能力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一流高校引领潮流,二流高校同步于潮流,三流高校追赶潮流,四流院校望“流”兴叹。这个过程部分可用“创新扩散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解释。问题是,当中下游学校适应了这一轮技术变革后,更新的一轮技术变革又不期而至,前面的技术又淘汰了。虽然没有实证研究支撑,但我感觉在这方面同样存在着“马太效应”。
一流高校达成改革共识更容易,那么普通流高校,如海南大学,应如何改革求生存?这几年,我们已经做了初步调整:把系名从广告系改成了新闻与传播学系,新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授予权,也将增加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但如何再上新台阶?如何才能突破师资瓶颈?在此我恳请各位嘉宾指点迷津。
三、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学科融合中求发展。从世界一流高校看,新闻传播、计算机、营销学三者之间日趋融合,不同学院合办新专业的趋势明显。美国高校已开始招收整合营销传播学、计算新闻学学生。在学科内,传播、新闻、广告、公关、营销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跨界”的内涵已变,从新闻到广告不再是跨界。这和我一贯倡导的“大传播”“大广告”概念不谋而合。美国南加州大学已将“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名为“传播与新闻学院”(这可能也与新闻专业生源减少有关)。传播是个母概念,新闻、广告、公关(甚至营销)都是子概念。
在教学模式上,学界导师+业界导师的双导师制、传统课堂+社会课堂的双课堂制都是不错的方案,但在执行层面仍有不少难度。无论如何,改革势在必行,迟了会更被动。我们没有退路。
(作者系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