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会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简化审批手续,便利“走出去”;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助力“走出去”; 三是健全政策体系,服务“走出去”。
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毫无疑问是中国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也只有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困扰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可以减少到最低点。不然,就现状调整而调整、转型而转型,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的许多行业,虽然产能出现了过剩,但是,技术并没有落后。如钢铁行业、船舶行业等。问题在于,这些产能全部集中在国内,集中在一些重点地区,无法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化解。如果能够通过“走出去”,把一些技术并不落后的产能转移出去,自然可以缓解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并推动这些行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而另一些行业,虽然产能没有出现明显过剩的现象,但是,却存在着劳动过于密集、技术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这些行业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需要通过“走出去”改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同时,在“走出去”的同时,加大“引进来”力度,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引进到国内,实现这些行业的转型升级。
而从企业“走出去”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全依靠企业自身,也是很难真正“走出去”的,是有很大的风险和压力的。其中,金融能否支持企业“走出去”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企业要“走出去”,不可能没有金融部门的支持,也不可能没有金融部门做坚强后盾。这无疑也给金融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出严峻的挑战。要知道,在企业“走出去”问题上,金融部门不仅要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更需要提供强大的决策咨询,要与企业一道,对“走出去”的路径、方法、思路、对策等作出有效的分析和判断,将“走出去”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否则,不仅企业会因此而遭受灭顶之灾,银行也会出现巨大损失。更重要的,还会对企业“走出去”的信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这就要求,在企业“走出去”问题上,银行也必须学会游泳,甚至应当首先学会游泳。必须看到,在加快“走出去”步伐过程中,有些企业是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条件的,是对国外的情况了解不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金融机构就应当成为企业的智囊、企业的参谋、企业的利益共同体,组成专门的工作团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帮助企业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应当说,在如何“走出去”问题上,我国的金融机构与国外同行之间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对如何“走出去”的认知度和判断力等还是明显不足的。所以,如何适应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金融决策和分析团队,既能为自身避免和化解风险服务,也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国外企业到中国来并购和重组企业,身后都有一支很精干、精明的金融团队,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否也给企业“走出去”提供这样的支持呢?提供支持的能力如何呢?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本的观点是,银行必须在企业“走出去”之前,自己先学会游泳,学会如何帮助企业扫清“走出去”之路上的障碍,而不是被动地提供资金。自然,打造具有国际眼光、国际并购、国际重组的专业金融团队,也就成了所有金融机构必须面对面的课题。
既然中央已经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了,那么,今后企业“走出去”的工作,也就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先学会游泳,也就成了金融机构必须尽快开设的一门课,一门必须尽快掌握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