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秋明,好未来(NYSE:XRS)领导力学院常务副院长
从上周开始,拼酒大赛在网络上博得了大批网友的关注。从“一斤哥”开始,酒量一路盘升,到南阳六斤哥,青岛七斤哥,据说最近又出现了郑州八斤哥。任何一个社会流行事件的发生,背后都有一定规律可循。这次网络拼酒大赛,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播学案例。
美国作家Malcolm Gladwell 在他的一本著作《引爆点》中指出,看似难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其实都能发现若干共通的因素。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就有可能人为推动一个流行潮。核心要素可以用三个法则概括,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我们借着这次的拼酒大赛做了分解。
个别人物法则
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为三类人的存在导致了流行的发生。第一类人叫“联系员”,就是认识很多人的人,这类人可以把信息快速的散布出去。第二类人叫“内行”,就是对某个领域很专业而且热心于把相关的知识与朋友分享的人,这类人是朋友眼中的可信赖的民间专家。第三类人叫“推销员”,就是那种什么人都能够说服的人,这类人最擅长的就是快速建立人际联系并赢得信任。
回到这次事件的发酵,很多微信订阅号的转载充当了“联系员”的角色,让一个社会个案迅速变成全社会的知晓的消息。但是光有消息是不够的,必须从后面挖掘出观点,才能形成传播中的看点。于是“内行”们登场了,有的从健康角度分析,有的从炒作角度做揣测,有的从喝酒社会风气做批判,观点交锋越厉害,事件的传播度就越高。当然,民间的讨论上升到舆论的高度,一定离不开权威媒体的推动。来自读者广泛的平媒、网媒的专业汇编加分析,让大众意识到,原来这个事儿这么有看头,后面有这么多道道。当然,这三种角色会在某些时候有重合的部分,但是三类角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大家再回想一下今年的“冰桶挑战”,其实背后的道理也是类似的。
附着力法则
有些新闻平平淡淡、看过就忘,而有些新闻则让你记忆由心。这背后的区别,就是附着力法则关注的要点。就是当被传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记忆的,则容易形成流行。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锚”,指的是“人之内心某一心情与行为某一动作或表情之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当条件与反射之链接模式衔接完好后,人之心锚就建立了;如果能够将这一衔接过程重复地使用多次,那么,心锚产生效果会更加明显。(来自百度百科的定义)
回到这次的拼酒大赛,它有两个“心锚”非常有附着力。一个是“拼酒”,这是中国酒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种体现,男人善饮被很多人视为是男子汉气概的表现。而且拼酒轶事从来都是大家乐于谈论的话题,自然社会关注度就高。第二个更厉害的“心锚”是数字,从“一斤哥”开始,大家就开始惯性地等待二斤哥、三斤哥,直到现在的八斤哥。这背后就是人性,有点等着“破纪录”那种心态。当这两个“心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事件自然就容易被大众熟知,并被大众关注。
环境威力法则
这个法则指的是,流行潮的产生还需要一个合适的温床,当一个环境形成的时候,个别人物反而没那么重要了。简单点说,就是要顺应大势,社会环境就是那个“势”。
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下现在流传的各类人群调研报告,从70后、80后、85后、90后到95后,抛开若干代际差异,如今人们的生活基本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严重依赖网络,新闻客户端、朋友圈成了人们更新信息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现代人紧张忙碌的生活,对娱乐化新闻事件的消费需求变得空前高涨。这导致“娱乐化”成了各个业态进化的方向,甚至大有“不娱乐毋宁死”的劲头。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觉察到的社会大势。拼酒大赛的背后,其实也是这个法则的产物。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还是十年前低头看手机报的年代,如果传播的是正正经经的“作文大赛”、“摄影大赛”,还可能有这么多的关注度吗?
从引爆传播事件的角度,拼酒大赛拼的并不是酒,而拼的是眼球、是人气、是围观。在我们惊叹于八斤哥的海量时,其实我们更应该为我们所处的这个链接每个人的网络社会而肃然起敬。这真的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