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正式下发文件,将原属于同业存款项下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其中包括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证券类及交易结算类存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12月27日 新浪财经)。
实质上是以后同业存放仅指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之间的存放。大大超出此前市场预期范围。凸现央行坚决把同业存放彻底纳入到一般性存款的决心。
按理说,既然纳入到一般性存款,利率就应该执行一般性存款的管制利率,而央行很“开明”地表示:“利率管理政策保持不变,由双方按照市场化原则协商确定”;按理说,既然是一般性存款,理应补交或者新增部分缴纳存款准备金,而央行很“人性化”:“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央行这么一搞,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放和存放同业两个科目搞成了“四不像”,即:仅仅是名义上的“表”改为一般性存贷款,而实质的“里”还是同业存款。
有分析认为,央行意图在于扩大存贷款比例分母项目,以达到扩大商业银行放贷规模的目的。是一种变相巧妙的释放流动性做法,是进一步宽松货币流动性之举。并且还言辞凿凿地说,此举意味着可释放约5.5万亿信贷额度空间,增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
此前,同业存放在商业银行存贷款笼子之外,商业银行吸收的同业存放存款并没有闲置账面上,而是通过同业科目比如: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拆借、相互倒腾来谋取利益,通过同业中信托受益权返售产品把同业存放资金通过逃避存贷款比例监管指标高回报运用出去了。去年年中的“钱荒”与当前的“钱紧”造成的利率飙升,都是同业业务过度发展,同业存放科目被短借长用、过度运用造成的。作为同业存放资金,一是被商业银行绕过存贷款比例监管约束过度化使用了,二是这种表外业务回报率远远高于贷款利率。
如今,将同业存放纳入到一般性存款科目里后,等于将此前不受监管的存贷款表外业务纳入到了受监管的表内。虽然增大了存贷款比例的分母项,进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额度,但是,增大的贷款额度与此前不受监管约束投放的流动性规模是一样的。况且,此前不受约束时受到高收益回报的诱惑,同业存放资金运用基本穷尽了。而纳入到存贷款比例后,发放贷款回报远远低于此前,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肯定比此前规模要少的多。因此,表面上同业存放纳入到一般性存款增加了信贷额度空间,实际上是缩小了投放流动性规模,使得商业银行更加没有积极性投放流动性。
同时,同业存放纳入到一般性存款后,基本打消了央行降准的念头和市场预期。同业存放纳入到一般性存款对流动性影响是负面紧缩性质的。
当然,对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最终会造成影响。曾记得2014年年初余额宝等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引发的大争论吗?余额宝们曾使得国有大行和央行等监管部门合谋绞杀之,其中一个建议就是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纳入到一般性存款之中。央行有关领导曾经多次放风要采取此项措施,目的在于挤压余额宝的盈利空间。
躲避过争议较大的时间焦点风头后,央行终于露出了狰狞面目,终于对宝宝类产品下刀子了。无论社会舆论如何强烈反对,央行最终开始行动,将同业存放纳入到了一般性存款之中。其目的还是在于给猎杀余额宝等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做铺垫。我们注意到,因为准备金只是暂时为零,就意味着最终将会与一般性存款一样缴纳相同比例的准备金。如果开始缴纳准备金,那么直接对余额宝等宝宝类货币基金产品带来收益压力。目前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的同业存款中利率较高的协议存款。而商业银行获取宝宝类资金后,计入到同业存款里,同业存款不缴纳20%左右的存款准备金,如果银行从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获得的同业存款开始缴纳20%的存款准备金,那么,其可以运用的资金将会减少两成,收益将大幅度下降,这种信息必将传递到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上,促使其回报较大幅度降低。
目前,受到银行打压和制约,又受到股市的吸金效应,使得余额宝们收益率持续下降。这时,央行再在宝宝们背后捅上一刀,宝宝们可谓是漏屋偏遇连阴雨啊。央行将非银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到一般性存款之中,暂定准备金为零只是第一步和官僚们习惯耍权术的策略而已。接下来,肯定要收取准备金的。宝宝们未来回报率走势不容乐观。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央行动向。看来,落伍守旧的央行不把宝宝们彻底扼杀掉是不会甘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