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故事5
一个贫困小山村土地流转创业的故事
汪华斌
听了这村书记的话,我也赞成这县领导的见解;就说道任何地方的开发还真的不能孤立地开发,因为平台肯定要有边缘接口。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开发这贫困山村的外围;实际就是带动内核的有效开发。所以说在这村进出口的外围开发这么多的项目,实际也是经济纽带的延伸;因为内部还有主要经济项目的开发。
首先就是在这个进出口处修建一个座古代城堡式的建筑,然后右边再依山平行修建城墙;而左边则沿着水库大坝而向左边的山延伸,大坝上面是古城墙;中间往下流水,从而形成大坝下面的水帘洞;这样一来就使得这山里面更有神秘感了。难道这样的公园没有吸引力吗?起码这里是人文、地理与历史的有机结合呀,这才是真正的地方特色。
前面说到在进村的左边一字横山中央修建公墓区,在山脚下修建墓葬文化一条街;通过延伸安葬文化,很好地挖掘我们社会的道教文化;将它推陈出新,改造成现代的非物质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将公墓当成是卖地的产业,而应该是挖掘亲情文化的产业;彻底改变我们社会目前绝大多数公墓依靠卖地而发死人财的现象。我们要发扬光大中国人的亲情文化,延伸到安葬与日常祭奠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从而是人们到这度假旅游时,也想祭奠先人;这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
也就是说在这一字横山两面进行综合开发,外面开发成活人的休闲旅游区;里面开发成死人安逸与活人游览的文化区。在我们中国人的印象里不是有十殿阎王吗,那么言这一字横山的内侧从山脚到山顶梯次修建十个阎王殿;这些殿堂在安葬死人时是祭奠的场所,在平常可供游人参观游玩;不要把现代公墓区搞成阴森森的,从而营造出死人与活人共享的生态公园难道不是一种产业上的创新吗?
当然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进来的这个自然村也应该搬迁改造;按照进来就是古城的原则,这里的民房也应该是现代居住与古代建筑相结合;目的就是居住与旅游共存。在这样的改造过程中,沿现在右边里面的公路山脚依山修建养殖公园;将任何动物挑选少数在这园(含这里生态养殖的畜禽类等)里养殖供游人参观,而大型生态养殖场则应该建立在山沟里面;从而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与养殖公园毗连的山地可以依次修建各类村办工厂,如畜禽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等;因为这些工厂将是营造自己品牌的起点,没有自己的产品则永远没有自己的品牌。如现在很多村干部沾沾自喜,实际就是自己村卖地的钱;而能培养出自己村的产品有几人,能营造自己村品牌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也就是说在这生态养殖公园毗连的山沟修建这么多工厂,实际就是为了将旅游区与生产加工区分离;从而保证更好的生态环境。
由于生态养殖依然是这里的主线,所以在这养殖公园山沟对面的山脚到山顶修建一个养殖培训学校;因为没有技术支撑的产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当然这个培训学校需要与相关的农业大学挂钩,作为这大学培养养殖操作人才的基地;最少每年需要培训100人,学期两年;因为这里的养殖业每年就需要安置人员五十人以上,这难道还能不是学以致用吗?在我们社会到处就业难的今天,这样的培训学校起码能保证这里的养殖业不会因为技术与人才而萎缩;因为这才是产业的支撑点。
我看了一下,这养殖公园的山脚与对面山脚同样也可以修建一个水坝;用水将这养殖公园与养殖培训学校连在一起。这既能保证养殖学校的培训不受干扰,同时还方便养殖培训的现场培训;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没有距离,这难道还能不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吗?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赞成这个行政村右边山沟的两个自然村能够移民到工厂附近;这不仅有利于工厂与生活区的交接,而且还方便员工上下班。更重要的是这两个自然村也只是一个环形山沟,对外根本没有外出的路。因此移民到工厂区,从而使这两个自然村的山沟组建养殖场。因为这样的封闭式养殖,实际上也有利于专业化的形成。
当然我们这个山沟里的专业化养殖场实行统一管理,公开招商;也可以由本村人自己组建养殖场,也可以由外人来承包组建。然而无论什么人承包组建养殖场,全部只能是一户一个庄园的模式。不仅养殖场需要专业化,而且庄园的设计与式样也和养殖场对应;从而形成到养殖场参观,实际就是到一个专门庄园旅游的概念。由于我们已经实现了土地承办人与经营者的分离,所以一个小山沟组建一个庄园都可能;只是按照实际养殖规模来定,因为这个主导权还是应该由村里掌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