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京、青岛、南京等多地推行定制公交后,杭州市公交集团日前也推出了公交“私人定制”业务:只要预定人数超过车辆座位数的60%,就可以开通专车服务;一人一座、一站直达、车载WIFI、能走公交专用道……对这种“量身定做”的公交服务,有人叫好,也有人质疑。有专家指出,公共交通属于公共资源,“私人定制”之后,有令普惠式公共服务变成少数人享有之嫌,违背其公共属性。(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互不认识的人,约定好同时某一地点乘车,然后到达同一个地方,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然而移动互联网和即时社交工具的出现,让这变为可能。快捷的社交通讯工具,方便的支付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成本大大降低。公交“私人定制”就是信息沟通成本大大降低的产物。在公交、打的、驾车之外,出现了第四种通勤方式定制公交。之所以把其称为第四种通勤方式,是为将其与公交相区别。定制公交不是公交。
从服务对象看,公交服务对象是所有市民,而定制公交服务的是特定市民。从服务价格看,定制公交的价格要高于公交价格,具有盈利性。从服务质量看,定制公交的服务质量要远远高于公交服务,没有拥挤,一站直达,还能走公交的专用通道。这三点决定了,定制公交是借助公交资源,提供盈利性的公共服务,是信息技术催生的新的通勤方式。
这种通勤方式的产生适应了一部分人的出行需求,也并无不妥。但是如果考虑到定制公交和公交的互斥性,就要考虑定制公交的出现是否影响了正常的公交服务。如果在公交资源闲置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调度开通定制公交是多赢的好事,未尝不可。可是,如果在公交资源紧张的条件下,为迎合一部分人的需求开通定制公交就欠妥了。毕竟,公交资源是为所有市民服务的,拿出非盈利的公共资源去服务部分群体行盈利之事,明显不妥。
公交“私人定制”是否应该开通,要经过科学论证,也应认真调查研究,听听市民意见,不能赶时髦而轻易开通。毕竟,在日益庞大的城市中,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定制公交占用的多了,公交服务就是占用的少了。公交“私人定制”千万不可影响正常公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