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压岁钱就被媒体盯上了。有记者调查了北京90名10到13岁孩子发现,孩子们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压岁钱,这个数让没怎么见过世面的笔者震惊了。
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寓意“压祟”。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除夕夜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的孩子,孩子往往被吓哭,甚至头疼发热生病。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灯“守祟”。 有一家夫妻老来得子,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祟”吓跑了。以后大家就学着这对夫妻做,为孩子图个吉利。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了。
节后会面,一个躲不过的话题就是压岁钱,大人们有的兴高采烈地谈到压岁钱的“丰收”,有的大吐苦水说给谁谁拜年,谁躲压岁钱溜到乡下去了,谁谁谁怕给压岁钱连电话都不接,有的因压岁钱闹的老死不相往来,有的夫妻间为双方压岁钱的比例失调而不快。而最受伤的还是孩子们,有的因压岁钱太少没有面子而不出门玩了,由此促发的孩子们攀比心理、自卑心理,将是孩子痛苦之源,因为有了它,孩子们不再幸福于自己所拥有的,而痛苦于自己所没有的。这使得他们在幼小的心灵里,体会不到满足与快乐,却要去萌生羡慕嫉妒恨。还有一些另类压岁钱,离祝福渐远,与贿赂更近。许多父母有“背景”的孩子,每年春节几乎成为一些人巴结其父母的“曲道”,这种红包的厚实与功能,让人难以揣度。而在这种氛围中耳濡目染的孩子们,从中又能感受到多少成长的正能量呢?
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趋好,压岁钱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变,一是增幅过快,二是差距加大,三是数值超过了一般人的心理承受范围,四是其作用正发生着某种畸变。原本寄托亲情、传达爱抚、讨彩头、图吉利的形式,演变成了一种“春节人情债”、“孩儿敛财法”、“矛盾的导火索”之类的负担,甚至是“贿赂新渠道”。成了家庭拼体面、大人拼手面、孩子拼脸面的一种量化指标。应该说,这种民俗正在演变为一股新的不正之风。是与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与逐步好转的党风背道而弛的。其根源是人们的面子心态使压岁钱这一传统的形式物质化、私欲化、人格化了。没有人赞成,因碍于面子,却又没人出来抵制。这里实际暗含的“用钱的数量来衡量一切”的价值观,包括以价格来论亲情,以经济条件定亲戚圈。这也就是当下红包越来越厚,而人情却越来越薄的不良世风的写照,这样的价值观,对处于人生初期的孩子们的反面教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看来,压岁钱的改革,应该在社会的谴责声中在先行一步的党风的带动下起航了!
畸形膨胀的压岁钱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