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组为何听不到真话?
中央和省区市的巡视干部应该是最能让贪官污吏坐立不安的人,但这些巡视干部目前也遇到了棘手问题——难听到真话。据《人民日报》2月11日报道,一位参与过巡视工作的干部表示,巡视中让他最头疼的问题是,一些干部对巡视组不敢或不愿讲真话,谈成绩多,讲问题少;一些干部即便是谈问题,也明显有保留。
近年来,巡视制度在发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线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上也存在巡视工作覆盖面不够宽,巡视内容宽泛、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此提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可以说,这既是党内监督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也更有助于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然而颇为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巡视组的干部在了解相关情况时,却也同样很难听到真话。此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让人感慨地方官场生态的繁杂,不能不让人感叹官场反腐的艰难。分析人们对贪腐沉默的原因,大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敢说。不敢说是来源于权力的震慑,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遭遇到打击报复。在基层干部的观念当中,权力向来都是自上而下的,因而当你向下级了解其上级的问题时,大多是不可能冒险揭露或者揭短的。而实际上,过去就曾多次发生过有人向上级反映自己领导的问题,结果却被回传给自己领导的事件。正所谓“宁当喜鹊不当乌鸦”,也许什么时候人们心里的那种权力压制感、权力恐惧感彻底消除了,巡视组的干部也就能够听到真话了。
二是不愿说。不愿说是源于关系恐惧症,主要原因是老好人思想作祟。在以往的官场滚爬中,许多人已经能够养成了说空话、套话和只说好话、不说真话的习惯,而那些说真话的人也往往会被视为“异群者”和“异己者”而遭到孤立和排挤。正所谓“批评领导,官位难保;批评同级,关系难搞”,所以很多人为了维护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同志关系而不愿说。
三是不想说。不想说是源于对腐败认识不高,主要原因是对反腐败缺乏一定的信心。在长期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上面一阵风,下边一层浪”体验和感受中,有人认为关于作风禁令的问题,原本是小题大作,本身就存在抵触情绪;有人认为说了也没用,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因而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不想说、懒得说、不屑于说。
四是不会说。不想说是源于党性观念不强,主要表现是说不到点上。基层干部队伍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大多是两极分化,累的累死、闲的闲死。部分干部毫无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工作中拈轻怕重、没心没肺,平日里只关心个人私事、不关心他人冷暖,因而在接受巡视组或上级谈话时,往往文不对题、不知所云。而对于这些人来说,即便是他们敢说,巡视组或上级领导也未必敢信。
众所周知,依靠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巡视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其力量源泉。现实中,一些干部群众或是出于害怕打击报复,或是因为担心影响关系,在面对巡视组时不敢说真话、不愿说实话。这对于巡视组发挥巡视“千里眼”的作用,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制约,更会影响巡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着实下了一番力气,但实际效果并不见佳。对此,笔者提出的建议有五个方面:一要按照没有最严只有更严的原则,建立最严格的谈话保密机制,使举报者始终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二要教育引导干部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如实介绍情况、反映问题。对不如实介绍情况,或故意隐瞒问题甚至误导巡视组的,必须追究相应的责任。三要勇于打破官场已经形成的常规生态,积极构建敢讲真话、敢讲实话的新环境、新生态,使干部群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乐于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四要建立长效机制,彻底杜绝“一阵风”、“运动式”的工作作风,让民众切实看到对于反腐败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五要变通方式,充分利用更多的表达通道,尤其是网络通道,来获取更多的真实信息,切实让人们卸去面对面反映问题的顾虑和负担。
(李吉明2014年2月14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