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睿成 史贤龙
一个工业品营销经理的问题:
史老师,从长期看,工业品营销有没有前途呢?现在国内好像在这方面,理论界比较空白,一些写工业品营销的书也是水平很低。我一直在思索,从这些理念过度到工业品,需要做哪些调整?哪些是可以共用的?哪些是因为行业的不同而需要剥离的?我感觉,工业品营销靠关系不会永远的存在,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和品牌。
史老师说到“产品背后站着某种内涵,这个内涵代表某种价值,可能是个体价值、感性价值,也可能是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伟大产品的背后必然站着一个伟大的观念。”敢问史老师,工业类的产品是否也可以适用你的这个观点呢?
工业品是典型的行业导向的管理。
也就是说工业品企业通常不重视行业外的知名度,比如中国最大的食品香精企业是谁?前三位的食品添加剂、酵母的企业是哪几家?大多数消费者及公众都是不知道的,而实际上,每个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都与这些公司有关。瘦肉精、塑化剂(起云剂)等,出事的是消费品企业,其实真正的根源在供应链,即中间产品供应商。
好的工业品企业活得滋润,营销上相对低调。
有的低调到公司的公开介绍里,都不能出现服务客户的品牌,这是跨国企业的做派。
工业品,也有称中间产品,其营销活动的核心,通常是一群技术出身的销售经理或产品经理,大客户营销几乎成了工业品营销的代名词,Top Sales(顶尖推销员)在公司里地位很高。
工业品营销真的就是搞定大客户?工业品的产品营销规律与方法是什么?
工业品产品的销售渠道狭窄、客户价值高,但客户决策周期、竞争对手等对工业品企业是绝大的挑战。“竞标”成败,是工业品企业的天堂与噩梦的分水岭。消费品企业,面对广渠道、多区域、广客户,给消费品产品的营销提供了战略上的大纵深空间,工业品产品的营销显然没有如此广大的回旋空间,往往是华山一条道,非生即死。
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品产品的风险比消费品要高得多,如果不先掌握客户需求、技术动态、竞争对手等市场营销层面的内容,贸然先生产再销售,企业的经营风险就会很大。
工业品产品更需要“智造产品”的思维与方法。工业品的战略特性决定了工业品营销的特性。
工业品的战略特性是什么?
这个特性不是来自传统工业品营销思维里的两个来源:客户,如关系营销、大客户营销,组织间营销等;也不是来自产品的技术本身,如产品具有技术创新或无可替代性。
工业品的战略特性,来自工业品销售驱动力的特质,即行业客户采购决策的关键决策因素。
关系营销、大客户营销在被当做工业品产品营销的主要内容时,都隐含了一个前提:这些大客户经理所服务的企业,已经具备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甚至建立了基本的行业地位。不是大客户营销决定了工业品产品的命运,恰恰是工业品产品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给大客户经理们的舞台与空间!
即是说,从企业销量增长的驱动力角度来看,工业品及其营销(Marketing)水平,是决定大客户经理(Sales)能飞多高多远的那根风筝线。这就是工业品的战略特性。
工业品的这根风筝线,由两大元素构成,即工业品的关键驱动力:1、产品的独特性,技术领先性;2、行业地位(及认知度)。
如果认为这两个特性是“自动自然”产生的,那就错了。这两个结果恰恰是工业品营销的结果。这就是工业品产品营销的特性所在,也是工业品产品营销与消费品产品营销最大的不同。
消费品产品营销,通常是做到可口可乐这样规模的时候,才好采用定位论里的所谓“第一即最好”的定位策略,但工业品产品不同,必须在自己还没有成为行业老大的时候,就必须向市场灌输自己是最好的概念。
工业品产品的营销丰富性与精彩性,在于创造、传递这种技术或行业地位的方法。塑造行业地位或产品个性的方法,是对企业独特的产品价值进行“三化”:概念化、形象化、感性化。
诉求技术先进性,如各种技术研讨会,医疗产品、工程机械、配套件等最为常用。
诉求行业地位,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合作的形式进行企业宣传,如新能源、新材料等产品较为常用。
诉求服务企业的客户,最典型的是利乐的推广,与乳品企业共同营造新包装更卫生安全的产品特性,反过来影响乳品企业的设备及包材采购决策。
诉求产品独特概念,如爱克林环保包装,突出与利乐包装的差异点:环保材料。
诉求产业链,如霞客环保,以建立“色纺”(彩色纤维)产业链为企业的卖点,莱卡、英特尔是这种产业链营销的成功典范。
工业品产品的营销需要更具产业战略视角与“认知”营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