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网20日报道,有外媒称,在中国被称为理财产品的高回报金融产品正在面临越来越高的违约风险。由于一些吸引了大笔投资的煤炭企业陷入经营恶化,部分信托产品已经出现本金和利息都难以支付的情况。年内到期的理财产品预计规模高达3.5万亿,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正在上升。
事实上,2014年确是以信托产品为首的影子银行风险集中曝发的一年。继中诚信托30亿元信托产品兑付危机刚刚平息,吉林信托10亿元信托产品再现逾期未兑付,如今,华润信托稳益系列集合信托产品又被曝出本金大幅亏损。除了信托高收益零风险神话已经开始破灭之外,还可能让地方政府及银行蒙受重大损失,从而拖累整个经济,引发金融系统的动荡。
笔者对此提醒投资者高收益必然与高风险为伍,目前有三种类型的信托产品今年不要去碰。其一,矿产资源类信托。美联储宣布逐步退出QE,会使美元指数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强势,而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其中包括矿产类资源)将步入熊途。其二,房地产类信托也要注意风险,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泡沫破灭迹像已经显现。其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因为地方政府投资的大多是基建项目,其具有投资期限长、回报率偏低、效率不高等弊端。所以这些基建项目承诺的高回报率能否按时还本付息,必然存在着较大变数。
现在对于各地政府来说,面对频发信托违约事件需要做出艰难抉择:如果对所有违约的信托产品皆由地方政府来托底,虽能稳定当前的金融市场的秩序,但地方政府的财力又如何承受得了如此重压?更何况,此举势必会助长投资者的乐观心理,认为即使投资失败也会有人出手,最后造成信托产品规模蔓延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政府若任由信托产品违约,今后金融机构对外贷款必然更加谨慎,如此会影响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融资环境,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还可能还来致命伤害。
随着今年信托理财类产品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生兑付危机,必然会立刻引起高层的极大关注,因为影子银行问题如何处置不当,其所造成的冲击力并不亚于次贷危机。所以,政府部门已经到了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范信托产品违约的给经济、金融带来冲击的时候了。
首先,要允许个别地方的信托理财产品发生“可控违约”事件,因为政府不可能为所有信托违约产品到期而买单。摩根大通(JPMorgan)的经济学家对此认为,一次管理得当的违约对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可能是一种积极一步,不过很可惜,这个事件至今没有发生。笔者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迄今信托产品的投资者还没有谁真正血本无归,但是信托违约的转危为安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反而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目前来看,信托产品的系统性风险正在加大,资料显示,2013年三季度,信托行业净资产只有2356亿元,却承担了10.13万亿信托资产,广义杠杆升至43倍,大大高于担保公司的水平。这意味着,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能力显著下降,违约事件在难避免。从表面上看,目前信托违约风险为零,但实质上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弊大于利。
再者,作为信托产品的发行人信托公司和托管人国有银行,如果遇到旗下的信托产品违约兑付危机,就说明它们没有做好“看门人”的角色,愧对投资者的期望,而不是急于跟自己撇清责任和关系。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在发售新款信托产品时要严格把关,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而对于银行来说,要做到凡是信托、基金类理财产品在我行出售,我就有对这个理财产品负责到底的责任心。也就是说,将信托产品兑付风险极大程度的在事前控制起来,而不是事后。
最后,教育投资者面对“两位数”收益的“高富帅”信托产品,面对余额宝、微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节节攀升的高收益诱惑,投资者必须要有清醒意识,不能盲目崇拜收益率,不要抱侥幸心理,毕竟高收益高风险是市场的基本规律。现在的投资者必须知道,除了保证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其他绝大部分金融理财产品在法律层面和合同里是不能承诺本金和收益的。所以,投资者应仔细甄别产品,了解产品挂钩的基础资产以及蕴含的风险。
据野村国际计算,2012年至2014年1月间,共有28款金融产品了陷入违约危机,最后总是需要地方政府出手相助,这既不符合市场“买者风险自担”规律,更不是长久之计。但是一旦地方政府对信托违约置之不顾时,当信托高收益零风险神话破灭时,这些年影子银行野蛮成长的一系列风险将集中曝发,届时信托的违约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将会使地方政府及银行蒙受损失,最终引发金融系统动荡,从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我们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