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农民工抢工作是人力资本的错配


 记者近期在北京、郑州、武汉、成都等大城市了解到,过去主要面对农民工的“春风行动”,实际早已悄然变化,无论是求职者本身,还是招聘单位对求职岗位的要求,目前要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2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一方面是“民工荒”,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成为香饽饽,供不应求,大学生求职到处碰壁,供过于求。天子骄子越来越放下自以为是的高贵,逐渐学会直面骨感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农民工招聘现场,在更低的起点上开启寻梦之旅就是明证。

毋庸置疑,对他们个人来说,这是一种进步。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放弃沉重的心理包袱,面对现实,脚踏实地,从头开始,说明他们更有勇气,更有韧性,心智也更为理性和成熟。无论埋的再深,站的再低,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雄鹰,总会高飞,梦想终有绽放的一天。我们为他们的选择喝彩!

同样毋庸置疑,从资源的配置说,这是一种人力资本的闲置或浪费。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接受了更多的教育,积累了较多的人力资本,拥有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如果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他们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是中国特定的产业结构让人力资源的价格出现了倒挂。人力资本不高的农民工,因为需求旺盛,工资较高且可选择工作岗位较多。而人力资本较高的大学生,因为需求不足,不仅工资低而且没有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     

 价格引导资源的流向,却未必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价格倒挂,必然会引起资源的错配。人力资本在工资信号的引导下,流向了错误的地方。四年的专业知识可能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消磨殆尽,十几年的知识积淀慢慢被时间的河流冲刷。这种闲置是可怕的,这种浪费是巨大的。

市场不相信眼泪,不会因为哀叹而改变。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开始。必须逐渐改变对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的依赖,着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只有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大体吻合时,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才减少会消除,大学生才不会成为流水工人的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