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发表评论员文章:走自己的路,坚定制度自信,让别人说去吧。
这种不容置辩口气的文章,十八大召开后的一年多来,不时出现在人民日报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中。每一次出现这样的文章,都令有识之士雾里看花、疑窦从生,刚刚被某些决议和决定激起的一点信心和期待,转瞬间演变成疑虑重重。
如果说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还令人抱有期待和信心的话,再读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对发展前景,则不由得你不持观望怀疑的态度。
关于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利弊得失,可以说是近年来国内左右争议最大的话题。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惊人,官员队伍贪污腐化形势严峻、拜金主义思潮泛滥,公平正义稀缺,社会传统道德整体滑坡,法治不彰,民众无放心食品、无干净饮用水、呼吸着污染空气,这些难道不是目前特色制度带来的最大后果?如果仍是“走自己的路,坚定制度自信,让别人说去吧。”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之举。也没有必要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正因为目前的模式不可持续,存在很大缺陷和弊端,所以高层领导人一再强调“要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而且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如果象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不容置辩口气,我们还需要“比触及灵魂”还要难的“全面深化改革”吗?
众所周知,自年初的南周事件,七不讲,反宪政、清理微博打击大V ……几乎每一次领导人讲话一出,人民日报等主旋律就连篇累牍进行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系列“解读”,而且“解读”基本上是截取领导人讲话部分内容,断章取义,其中不乏进行文革梁效版式的上纲上线,特别是反宪政逆流甚嚣尘上的一段时期,这种“解读”一篇比一篇充满火药味和刀光剑影,让广大知识分子心惊肉跳,惴惴不安,疑虑重重。一年多来事实证明,主旋律的这种反复无常,强词夺理式的“解读”,加重了让多数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对改革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能实施和实施的效果如何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民众对改革深化的效果持怀疑态度,社会整体处于担心、观望的态势并没有改变,所谓凝聚共识,发挥正能量只是主旋律自说自话。东莞扫黄事件主旋律和民意呈现出两股道上跑的车舆论现象,更是印证了这种现象的明消暗长。
鉴于目前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一分布置、九分执行”时不我待的紧迫性,目前中共党内、中国社会亟待开展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进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大讨论那样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进行那样一场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式的全社会大讨论讨论的目的,应该是对过去二十多年来走火入魔式的发展维稳模式根源进行荡涤污泥浊水,系统反思、清理、正本清源,特别要在知识界、意识形态领域一直话语权不对称的左与右的群体,更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允许百家争鸣,在讨论中逐渐达到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保证的基础。没有这样一场社会全民大讨论,如目前这种只让主旋律不时发出的让人难以捉摸、自相矛盾、忽冷忽热的所谓“解读”,指望达到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共识、发挥正能量大约只是官方的一厢情愿,
十八大后开展的群众实践路线教育活动已进行了快一年,至今广大人民仍是被置身于事外做看客,这也是目前广大民众对上层“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反腐至今仍持怀疑和观望现象的根源。这种只在党内让官员群体自顾自“照镜、洗澡、正冠、治病”的做法,显然没有达到人民群众对活动抱有的很强的期待和愿望。有鉴于此,第二批第三批活动是否让群众参与,让群众亲身感受评判标准和效果,让活动冠名真正名符其实,是衡量这场活动成败的试金石。中国自古就有行动“一而鼓,再而竭,三而衰”之说,如果老是如目前这种官方与民意两张皮现象,如果不彻底改变主旋律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结始终打不开,广大知识分子的疑虑始终不能打消,任你主旋律喋喋不休、连篇累牍,断章取义“解读”又如何?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的效果有可能再一次印证。如果说这场改革是与时间赛跑的话,人民群众的耐心和信心还经得起这样反复无常地折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