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浪费就是减少污染
作者:刘植荣
尽管北京已经宣布关闭或是减产了该城市中的147家工厂,但北京却依旧隐藏在一片危险的、白色的空气污染之中。而根据美国国家气象中心表示,衡量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PM2.5,在北京市中心已经达到了每立方米444微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25微克是一个安全水平。美国国家气象中心表示,中度或重度污染依旧在中国的北方持续,而且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则是尤为严重。
任何商品的生产都需要消耗能源、排放污染。所以,我们在消费时如果有浪费现象,也就等于额外排放了污染。浪费现象无处不在,但对民众来说,主要体现在饮食、住房和出行上。
□ 饮食要做到适量、适度,没有浪费
中国的大吃大喝浪费现象惊人,一些人似乎活着就是为了吃。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通过对2006-2008年大、中、小三类城市2700桌不同规模的剩余饭菜中的蛋白质、脂肪进行系统分析推算出,我国每年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2.5亿人一年的口粮。
公款吃喝浪费尤为严重,在2012年“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提案《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透露,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达3000亿元。公款吃喝浪费,就相当于盗窃人民的财富,残害人民的健康,如果把公款吃喝的3000亿元省下来,就可以用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民生事业上,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
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公款大吃大喝,但每次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仍有不少公务员管不住自己的嘴。很多人甚至为了公款吃喝打游击,转移到私人会所等秘密场所消费。央视2013年4月14日曾曝光北京神秘高档会所最高人均消费6000元,食客都是领导。
《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详细规定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可仍有公务员顶风作案。《齐鲁晚报》2013年12月11日报道,济南某高档餐饮会所日常营业额中60%-70%与党政机关的公款消费有关。《京城时报》2013年12月19日也刊文称,高档酒楼暗藏公款吃喝,发票可以“化整为零”,一次消费可分开几张发票,甚至开“办公用品”、“会议费”等虚假发票。
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各地政府都有自己的宴请规定,一般不得超过10美元,大致相当于最低小时工资,超过这个标准,按行贿受贿罪论处。目前中国基本上还属于穷国,不少人还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至少有一亿人每天生活成本6元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糟蹋纳税人的钱大吃大喝必然会激起人民群众的愤怒。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关于“社会上哪些方面的浪费比较严重”这个问题,公众评出的第一名是“公款吃喝”,97.8%的受访者支持将公款浪费行为立法治罪。
□住房做到居有其屋,防止无房、多房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楼市”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相对中国百姓的收入,中国房价之高已成为世界之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房价高的危害在于,它吞噬了劳动者一生的劳动。中国不少城市的劳动者一生的劳动所得也买不到一套房子。
很多中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舒适的住房,为了这个梦想,他们省吃俭用存房钱,这就影响了教育、健康、文化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
中国一些地方住房空置率惊人。根据研究机构和媒体曝光的数据推算,中国城镇住房空置率在30%左右。美国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住房空置率在5%左右属于正常范围,美国在1956-2006年的50年期间没有超过2%。住房空置率统计很简单,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等部门都可以进行统计,官方一直不统计住房空置率,这着实让人不可思议!
根据测算,建造10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消耗的能源折合煤炭不下25吨。住房空置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污染。如果住房面积过大,冬季采暖、夏季空调都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所以说,政府应尽快对空置住房和超面积住房征收房产税,这不但是平抑房价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环保政策。
□ 出行做到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减少小客车出行
交通浪费体现在对道路和车辆的利用效率上。与公共交通相比,私家车出行就属于交通浪费,因为夫妻在一个单位上班的属于极少数,开私家车上下班一般只能运载一人,但行驶中占用的道路面积很大,浪费了公共道路资源,消耗很多燃油,这就排放了更多的污染。
所以,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鼓励骑用自行车的政策,配合财税手段,补贴使用公共交通和骑自行车的人,对私家车课以污染税和拥堵费,减少私家车的上路数量,严控公车私用,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我国《宪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此,国家应出相关法律,严惩浪费资源、制造污染的各种不良消费行为。反对浪费是一项无本万利的政策,它不需要政府投入一分钱,即可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质的排放,这比浪费制造了污染,然后政府再用纳税人的钱去治理污染要经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