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模式选择


    

[摘  要]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以破除管制型市场化为目标,形成绩效型行政化治理型市场化和双向混合三大模式。在理念、制度和效果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县级公立医院适宜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的主张和思路。

[关键词]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模式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以破除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为总任务绩效型行政化治理型市场化和双向混合是破除管制型市场化的三大改革模式绩效型行政化模式力图借助政府“看得见的手”破除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治理市场模式力图借助市场“看不见的手”化解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双向混合模式力图借助政府和市场的“两夹击”破解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依据路径依赖的理论,改革模式的选择决定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那么,县级公立医院体制创新如何选择改革模式呢?

1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象

   “管制型市场化”(regulated marketization)是当前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的主形态。管制型市场化类似但区别于顾昕教授的“行政型市场化”:行政型市场化突出的是政府对公立医院行政管理的危害,所以主张破除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制度;管制型市场化突出的是政府对公立医院行政管制的危害,所以主张破除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体制。在公共管理学中,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行政管制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但是不是全部功能。行政管理除了有行政管理功能以外,还有行政监管功能,两大功能相辅相成,所以破除行政管制的过程,也是强化行政监管的过程,否则破除管制后的公立医院必然陷入“一放就乱”的局面,而且这种破除行政管制导致的混乱绝不亚于强化行政管制导致的危害。那么到底什么是管制型市场化?管制型市场化有哪些严重弊病呢?

    管制型市场化以收入结构市场化和管理体制行政化为主要特征。从收入结构角度看,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业务收费,包括医疗收入和药物收入,而政府投入不到公立医院总收入的10%所以依收入结构判断,我国公立医院已经实行市场化机制。但是,从管理体制看,政府仍然对公立医院实施包括价格管制、收支管制和人事管制在内的全面行政管制所以依管理体制判断,公立医院仍然处在政府的行政管制之中。因此,公立医院的管制型市场化本质上是行政管制和市场机制的制度组合。由于市场机制对医疗效率的促进功能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放权让利为保障条件,而行政管制对医疗公平的维护功能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集权夺利为保障条件,所以行政管制与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一对错配的制度组合,在力量上完全相反在功能上相互矛盾。将难以兼容的行政管制和市场机制进行硬性“撮合”,结果必然政府失责和市场失灵的并存:行政管制在市场机制的冲击下“失责”(例如财政投入不足),而市场机制也在行政管制的阻滞下“失灵”(例如医疗价格扭曲)。政府失责以公立医院“公益性不足”为后果,市场失灵以医务人员“积极性有余”为后果,政府失责和市场失灵以群众看病“既难又贵”为后果。综上分析,破除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是当前县级公立医院弊病重生的总病根,是当前我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总目标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模式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决定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败。从本质上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模式,不过是医疗服务行政化和市场化的优化版或整合版。这是因为,医疗服务市场化存在不公平的缺陷和看病贵的后果,医疗服务行政化存在低效率的困境和看病难的后果,所以完全行政化或绝对市场化的改革模式必然招致社会各界的质疑和反对。因此,“市场化”要成为改革模式,必须在市场机制的制度设计中镶入可以维护公平的制度安排,以矫正医疗服务的市场失灵;“行政化”要成为改革模式,必须在行政管制的制度设计中镶入可以提升效率的制度安排,以矫正医疗服务的政府失灵。依此逻辑,要破除管制型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主要存在条路径,一个是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本质上是医疗服务行政化的优化版;二是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本质上是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优化版;三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本质上是医疗服务市场化和行政化的综合版

2.1 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

所谓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Efficient Administration,实际上是指“有效率的行政化改革模式,本质上是指行政管制与绩效管理的制度组合,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举办服务、财政补偿、绩效管理。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医药卫生领域的市场失灵和政府万能:政府不仅是维护公益性的有效手段,也是调动积极性的效手段,所以其对县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政府举办服务”,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优化行政管制和引入绩效管理为途径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行政管制制度、优化行政管制方法、去除市场运行机制。

2.2 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

所谓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Governed Marketization,实际上是指“有治理的市场化”改革模式,本质上是指市场机制与治理结构的制度组合,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竞争供给、预付制约、多元治理。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医药卫生领域政府和市场的优势互补:政府是维护公益性的有效手段,市场是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所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公益性和积极性的均衡。因此,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对县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政府购买服务”,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竞争机制和付费方式撬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市场机制、破除行政管制、优化治理结构。

2.3  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

2.3.1 县级公立医院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的内涵。所谓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the two-way mixed type reform model),实际上是指“医疗保险和卫生行政的双向混合改革模式,本质上是指需方市场供方行政化的制度组合,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行政管制、垄断供给、绩效管理、预付制约。如果说治理型市场化和绩效型行政化,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理想模式;那么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现实模式。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国办发〔201233号)以后,许多地方开始如火如荼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改革主体的多元性。从政策角度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由卫生行政部门主导和负责,但是实际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保险部门均对县级公立医院形成重要影响:卫生行政部门主要从“监管”角度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而医疗保险部门从“筹资”角度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二是改革方向的异质化。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保险部分都在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但是两大部门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卫生行政部门以绩效型行政化模式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医疗保险部门以治理型行政化模式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2.3.2 县级公立医院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的困境。县级公立医院的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不仅将导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陷入多头领导及不知所措的现实困境,更将导致县级公立医院运行陷入价值矛盾和制度冲突的现实困境。(1)从价值层面看,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主要遵循“以患为本”的价值取向,必然形成为患者服务的行为模式;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主要遵循“以上为本”的价值取向,必然形成为上级服务的行为模式。这种患为本和以上为本的价值矛盾,必然导致县级公立医院的人格分裂和行为混乱。(2)从制度层面看,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对县级公立医院采取行政管制和绩效管理的制度组合,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对县级公立医院采取预付费方式和市场机制的制度组合。这样必然形成三重矛盾,一是行政管制与市场机制的矛盾。行政管制要求政府集权,市场机制要求政府放权,所以行政管制与市场机制的矛盾难以调和。二是预付费方式与绩效管理的矛盾。预付费方式与绩效管理均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但是由于两大机制适配的体制环境截然相反,行政管制下的绩效管制制度,以“结余上交、超支下拨”的收支管制为基础。而医疗保险的预付费方式,以“超支自负、结余归己”的分配制度为基础。三是预付费方式与行政管制的矛盾。预付费方式与行政管制的制度矛盾源于市场机制与行政管制的难以兼容,预付费方式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制度,必须要求县级公立医院形成以破除管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优化治理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因为这样才能发挥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在控制医疗费用上的制度优势(破除管制),并防范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在保障医疗质量上的制度劣势(治理机制)。

2.3.3县级公立医院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的动力。既然县级公立医院的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存在价值矛盾和制度冲突的严重缺陷,那么为何县域政府对它乐此不疲和趋之若鹜呢?中庸的国民性格和整合的政策取向自然是其重要原因,但是不是其主要原因。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方兴未艾的主要原因,一是医改政策矛盾。2011年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主导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632012年由原卫生部主导制定了《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国办发〔201233号)。从内容上看,前项公共政策实际上从需求角度推动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后项公共政策实际上从监管角度推动公立医院的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所以两项公共政策举的是不同旗帜,走的是相反的道路。在国家医改政策的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必然采取“相向施工、各管一段”的避险选择(将医改失败的风险向上转移):卫生行政部门从“左边”推动公立医院采取绩效型行政化的制度安排,医疗保险部门从“右边”推动公立医院采取治理型市场化的制度安排,结果形成县级公立医院的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在尚未接头的时候,两边都对外声称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喜人成绩,但是当两边接头的时候才发现各自制度的规格完全不同的,无法进行有效“接轨”。如果公立医院是一辆在这个轨道上高速行驶的列车,怎么不会“脱轨”而导致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呢?二是部门利益作怪。在威权体制the authoritarian system,公共政策看似维护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实为捍卫部门利益的策略选择。(1)在管办合一的体制下,卫生行政部门是公立医院的父亲,公立医院是卫生行政部门的儿子,所以如果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那么卫生行政部门必然对县级公立医院采取绩效型行政化的改革模式,因为这个模式不仅可以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对县级公立医院的管制权力,而且可以固化县级公立医院对县域医疗市场的垄断地位。(2)在全民医保体制下,医疗保险是人民群众的经纪人,承担着促进医疗服务物美价廉的功能,所以如果由医疗保险部门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那么医疗保险部门必然对县级公立医院采取治理型市场化的改革模式,因为“市场机制”是确保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发挥控费功能的必备制度,而“治理机制”是确保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发挥保质功能的必备制度。目前,我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呈现“多头领导”的态势,卫生行政部门从监管角度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形式推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而医疗保险部门从需求角度采取诱致制度变迁的形式推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这样必然形成县级公立医院的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

2.4  三种改革模式的本质

    综上分析,县级公立医院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和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均以破除县级公立医院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为目的。耐人寻味和令人深思的是,对一个完全相同的“疾病”,竟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诊断”,形成完全相反的“药方”1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认为,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的根本问题在于“行政管制压抑了市场机制”,所以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在于破除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并强化社会对公立医院的多元治理2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以为,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的根本问题在于“市场机制扭曲了行政管制”,所以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在于摒弃公立医院的市场机制,并引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3)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认为,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的根本问题在于“政府失责和市场失灵”,所以医疗服务供给方面必需采取优化行政管制的办法弥补政府失责的缺陷(例如加大财政部门和价格管制),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必需采取优化付费方式的办法矫正市场失灵的缺陷(例如将后付费方式转化为预付费方式)。大模式对管制型市场化的诊断和处方可以看出,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实际上是基于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失灵的制度设计,本质上是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优化版;公立医院的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实际上是基于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本质上医疗服务行政化的优化版;公立医院的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实际上是基于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失责和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本质上医疗服务行政化和市场化的综合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只是对行政体制和市场机制的“综合”(对异质制度的胡乱杂糅),而不是行政体制和市场机制的“整合”(对互补制度的协同治理),所以行政体制和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优势互补的结果。因此,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本质上仍然是对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其所设置的制度安排必然陷入难以兼容的困局

                   表1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大模式

   病根

     药方

   基本假设

    支持者

管制型市场化

 绩效型行政化

医疗领域市场失灵

   卫生部门

 治理型市场化

医疗领域政府失灵

   医疗部门

双向混合改革模式

政府失责和市场失灵

卫生部门+医保部门

3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模式选择

3.1 三大改革模式的初步筛选

由于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在推动模式上存在“多头管理”的制度缺陷,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以上为本和以患为本的价值矛盾,在制度安排上存在治理机制和市场机制与行政管制的制度冲突,所以如果对县级公立医院采取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必然将导致三个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是行政管制,包括财政补偿和价格管制,对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富有显著的功能优势,但是由于受到市场机制的抵消和扭曲,行政管制难以充分发挥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有效作用,从而不利于县域群众看病贵的解决。二是市场机制,包括法人结构和竞争机制,对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具有显著的功能优势,但是由于受到行政管制的抵制和破坏,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有效作用,从而不利于县域群众看病难的解决。三是治理机制,主要指医疗保险的预付费制度,不仅具有控制医疗费用的功能,而且具有保障医疗质量的功能,但是由于行政管制抵制内部市场机制(独立经营权)的建立,医疗保险预付费的控费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由于行政管制破坏外部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建立,医疗保险预付费的保质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基于以上分析,双向混合型改革模式绝对不能成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只能在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与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中间选择。那么,是应该选择县级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还是应该选择县级公立医院的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呢?只有通过理论上的定性比较和实践上的定量比较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由于两大改革模式缺乏实践样本,定性比较难以进行,所以我们从理论角度对两大改革模式进行定性比较,力图为公共决策提供参考。

3.2 两大改革模式理念比较

县级公立医院的制度安排可以从两个角度予以设计,一是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权重排序角度,二是公益性和积极性的权重排序角度角度(表2。(1)从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权重排序角度,看不同改革模式下公立医院的制度安排。依据绩效型行政化模式的基本研判,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理应以解决看病贵为中心任务,为此要设置价格的行政管制和成本的财政补偿等制度安排;在解决看病贵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看病难问题,专设资源整合、竞争上岗、绩效考核、信息管理等制度安排予以解决。依据治理型市场化模式的基本研判,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理应以解决看病难为中心任务,为此设置扩大和盘活医疗卫生资源增量和存量的制度安排;在解决看病难过程中引发的看病贵问题,另设医疗保险的分担机制、付费机制予以解决。(2)从公益性和积极性的权重排序角度角度,看不同改革模式下公立医院的制度安排。所谓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实际上是指依据公益性和积极性均衡推进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本质上是指以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为先导、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为补充的制度选择,调动积极性的制度安排是对维护公益性制度安排缺陷的一种弥补和矫正。所谓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实际上是指依据积极性和公益性均衡推进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本质上是指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为先导、以维护公立院公益性为补充的制度选择,维护公益性的制度安排是对调动积极性制度安排缺陷的一种弥补。

3.3 两大改革模式制度比较

    绩效型行政化改革路径本质上是基于县域医药卫生服务领域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和政府失责Government default的前提假设所作的制度安排,必然以强化政府职能与优化管理制度和技术为基本内容;治理型市场化改革路径本质上是基于县域医药卫生服务领域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和市场失效Market limited的前提假设所作的制度安排,必然以转变政府职能与建构治理结构和机制为基本内容。具体而言,绩效型行政化和治理型市场化在四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完全相反。(1)从供给体制看,绩效型行政化以强化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为诉求,治理型市场化以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格局为目标。尽管绩效型行政化也主张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但是民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分工关系:公立负责基本医疗、民办负责特需医疗。相反,治理型市场化提倡的民办医院可以在医疗保险的购买服务机制下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对公立医疗机构形成鲶鱼效应。(2)从筹资体制看,绩效型行政化将医疗保险定位为医药费用的分担机制,所以主张强化医疗保险的后付费方式;治理型市场化将医疗保险定位为医药费用的分担机制和控制机制,所以不仅主张强化医疗保险的分担功能,主张采取医疗保险的预付费方式。目前,我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协同程度较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绩效型行政化为目标,而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以治理型市场化为条件。(3)从监管体制看,绩效型行政化对政府的职能定位是政府与公立医院政事合一和管办合一:政事和管办合一均以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权为目标,两者均为防范公立医院陷入“一收就死”的制度安排。治理型市场化对政府的职能定位,是政府与公立医院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是为了下放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权,管办分开是为了上收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监管权,两者是防范公立医院陷入“一放就乱”的制度安排。(4)从医院自身看,绩效型行政化要求公立医院成为以执行命令为使命的预算组织,治理型市场化要求公立医院成为具有自主决策的独立法人。可见,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和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在制度安排上完全相反。

3.2 两大改革模式效果比较

从“效率与公平均衡”和“看病难与看病贵并治”的两大标准看,治理型市场化模式是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理想路径(表2。(1)绩效型行政化本质上是行政管制中镶入绩效管理的制度安排。但是,由于行政管制和绩效管理在功能上是冲突的:前者“压”低医疗绩效、后者“提”高医疗绩效,而且行政管制的力量远远大于绩效管制的力量:向下“压”的力量大于向上“提”的力量,所以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尽管有利于维护医疗公平,但是不利于提升医疗效率。因此,公立医院绩效型行政化改革的结果,从价值上看必然是“公平有余、效率不足”,从效果上看必然“刚刚摆脱看病贵的陷阱、又要陷入看病难的泥潭”。(2)治理型市场化本质上是市场机制中注入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由于市场机制和治理结构在功能上是分工的:治理结构(如付费方式)主要承担控费的功能市场机制(如竞争机制)主要承担保质的功能而且市场机制和绩效管理在功能上是互补的:治理结构(付费方式)控费医疗卫生费用,市场机制(竞争机制)防范医疗质量风险所以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不仅有利于维护医疗公平,而且有利于提升医疗效率。因此,公立医院治理型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从价值上看必然是“效率与公平均衡”,从效果上看必然“看病难和看病贵并治”。因此,我们主张县级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必需说明的是,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绝非赢利化改革模式,而是将医疗机构的趋利性转化为公益性的制度安排。            

    模式

主要矛盾

 中心任务

价值取向

 制度安排

    效果

 绩效型行政化

结构矛盾

 控制价格

义利均衡

从监管切入

 治贵不治难

 治理型市场化

总量矛盾

 扩大供给

利义均衡

从筹资切入

  难贵兼治

                        表2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模式比较

4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建构

4.1 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的三大障碍

治理型市场化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最优模式,也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最难模式。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有“三难”,第一难是该改革模式必须破除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行政管制,所以必然招致政府相关部门的竭力反对。第二难是该改革模式必须打破公立医院对县域医疗市场的垄断格局,所以必然招致县级公立医院的隐形抵制。第三难是该改革模式必须转变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的主要职能:医疗保险的后付费方式向预付费方式的转换,意味着医疗保险从被动付费者角色向主动购买者角色的转变,医保机构不仅要承担医疗费用的分担和控制功能,还要承担医疗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功能。在公立医保部门“大锅饭”的分配机制和“计时制”的激励机制下,职能的扩大和责任的加重必然增加医保经办机构的负担,从而招致医保经办机构的消极抵制。县级公立医院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面临的困难,本质上由管制型市场化体制机制所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的抵制问题。以最低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化解既得利益改革模式造成的阻滞,是成功推进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的关键。

4.2 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的建构路径

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任何改革都是既得利益格局的调整,而既得利益永远是一个难啃的骨头,谁被动了奶酪谁就会拼死抵抗。然而,只要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改革主体、有力的改革杠杆和恰当的改革支点,我们就撬翻公立医院管制型市场化机制,并建成治理市场机制。(1)什么样的改革主体最适合呢?当然是医疗保险部门。任何政府部门会从部门利益角度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因为卫生行政部门与县级公立医院是一种“父子关系”,所以如果由卫生行政部门扮演改革主体,必然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因为医疗保险部门与县级公立医院是一种“买卖关系”,所以如果医疗保险部门扮演改革主体,必然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当然,由医疗保险部门推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必需在人民群众和医保机构之间建立激励相容的委托代理关系,否则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动力”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2)什么样的改革杠杆最有力呢?当然是需方补偿机制。供方补偿机制和需方补偿机制是医疗机构的两大补偿模式。公共财政的供方补偿机制,本质上是公共财政办公立医院以供医疗服务的体制,所以适配公立医院的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公共财政的需方补偿机制,本质上是公共财政补医疗保险以买医疗服务的机制,所以适配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公共财政的需方补偿机制,可以让医疗保险机构成为公立医院的“衣食父母”,所以它可以赋予医疗保险机构以“能力”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3)什么样的改革支点最恰当呢?当然是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目前,有两个支点可以推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第一个支点是医疗保险的预付费方式[5],第二个支点是基本药物的零差率政策[6]。以医疗保险的预付费方式为改革支点,实际上是一种由需方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必然可以撬动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模式;以基本药物的零差率政策为改革支点,实际上是一种由供方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必然可以撬动公立医院的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作为改革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赋予医疗保险机构以“方向”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改革。基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主体-杠杆-支点”的结构及“动力-能力-方向”的逻辑分析,我们强烈建议以医疗保险部门为主体、以公共财政的需方补偿机制为杠杆、以医疗保险的预付费方式为支点撬动县级公立医院的治理型市场化机制。同时,坚决反对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体、以公共财政的供方补偿机制为杠杆、以基本药物的零差率政策为支点撬动县级公立医院的绩效型行政化体制。

参 考 文 献

[1] 赵云.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形势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10(5):11-14.

[2] 顾昕.行政型市场化与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J].公共行政评论,2011(3):15-31.

[3赵云.县级公立医院的绩效型行政化改革模式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2): 1-3. 

[4赵云.县级公立医院的治理市场化改革模式创构[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7): 4-7. 

[5陈仰东.撬动公立医院改革的杠杆支付制度[J].中国医疗保险20109): 20-22. 

[6李玲江宇.立医院改革如何破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4):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