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探讨生态城镇经济发展模式
文/袁成达
国务院近日正式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内容。《规划》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强调了“生态文明,绿色”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此次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表明中国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不走发达国家城镇化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将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之路探索出有益经验。
总结以往城镇化的经验教训,我国新一轮城镇化,将会加大力度用生态理念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品质。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呢?
生态城镇经济发展模式是多种经济模式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由生物农业、生物科技、生物高效模式;农业科技、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复合农业、立体农业、都市农业、观赏农业,品试农业、体验农业、概念农业、未来农业;都市观赏经济、观赏教育经济、科普经济、文化环境经济、习俗环境经济、风光经济、情景经济、会展经济、时尚经济、休闲旅游经济、囧智冥想经济等多维经济现象组成。区域生态城镇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规模,至少有上述三项以上的经济复合形成。
建立高效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互相渗透,和谐发展的复合型高端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生态城镇产业集群,力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尝试农业生产的集群化管理,走集体农庄、新型合作社的工业化、集约化管理的新管理模式,建立产、销、加一体化的产业链,树立农业工业化新样板。
生态城镇发展模式具有示范功能、引导功能、科普功能、生态文化等四大功能。
立足当地农业实际,转变传统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庭院农业经济,着眼于现代农业科技及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示范与推广。以生态城镇建设工程试点为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周边区域大力实施生态城镇建设工程,服务地方经济。融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为一体,为游客呈现生动、科学、有形、有色的科普大餐。
利用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资源,开拓生态人文旅游项目,为城市居民提供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与体验的理想场所。通过生态旅游项目寓教于乐,使人们逐渐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生态道德,养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崇尚自然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为维护可持续的城镇生态系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打造生态城镇发展模式,必须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为突破口,改变观念,创新模式,大胆尝试。
生态经济林木花卉产业定位,生态城镇建设工程项目以绿色、生态、低碳产业的发展为主营,打造高端经济林木、中药材、珍稀花卉产业;生态创意产业定位,生态城镇建设工程项目以智慧、人文、创新为基础,生态为理念,打造生态创意产业园,提升产业价值和档次;高端生态养殖定位,生态城镇建设工程项目以高端家畜、野生珍稀动物人工养殖为养殖基础,打造高端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业定位,生态城镇建设工程项目充分挖掘项目区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大力发展区域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独特的旅游产业;绿色产业定位,立足生态城镇建设工程自主创新和科技集成,着眼于不同区域的资源开发、生态维护需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逐步建立起“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坚持走高科技、高含量、高生态、高产出的高端、高效农业道路,形成产品高端化模式;坚持走特色化、专业化、体系化的产业发展道路,形成产业集约化模式;坚持走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龙头企业为主、专业合作社为辅、村民参与的管理道路,形成管理工业化模式;坚持走节约的、可持续的、绿色的、生态的环境保护道路,形成实施生态化的模式。坚持走“文化”、“科技”、“产业”三者之间融合的创意道路,形成创意人文化模式。
推进生态城镇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办、资本主力、社会主推、干部主动”的“六主方针”,侧重国计民生的生态公益产业,建设生态经济运营总体平台。打造新技术、新材料、新物种、新模式和高生态、高创意、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的生态城镇建设新高地,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异问题,切实解决农民的三率(出产率、销售率、利润)低的问题,提升农民的“三生”环境,即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打造真正良好的生态环保、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为区域发展,为“三农”解困,为新型城镇化找到了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