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我国产业结构该如何调整:基于危机后问题剖析的五大方向定位


        近年来,我国经济从保增长为转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来。回顾结构调整的背景,不难发现,每次我国遭遇世界性经济危机打击时,这种结构性调整要求则显得十分迫切。

那么,基于2008年后危机打击所暴露出的结构问题,依据冲击领域、产业特征及效果,通过分析中提炼出问题、内因及作用机理,我简要探讨下我国未来五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及五大方向如何定位:

 

一、危机从启动到全面扩散阶段:中国产业结构特点及波及效果

20088月危机处于启动阶段,并未全面展开。2009年全世界进出口全面萎缩进入负增长,出口为负-13.7%.,进口为负-13.1%。相对于2008年,危机全面展开,全球出口萎缩变化率幅度达-157%;进口萎缩变化率程度达-151%

对比世界经济的冲击,我国经济产业承受打击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2008年危机伊始,对我国产业的主要影响,首先体现为我国进出口受到影响较大。2008相对2007年出口跌幅变化率(%)中国为-11.0% 2008相对2007年进口跌幅变化率(%)中国为-9.5%

2009年为危机实质性的全面扩散阶段。而中国进出口受到波及情况如何呢?。而进入2009年全面展开时的跌幅则波及效果则更为明显。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

2009相对2008出口跌幅变化率(%)中国-18.5%2009年相对于2008年进口跌幅变化率(%)中国为-6.4%

对比世界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从初始的2008年到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我国在承担风险打击上并未体现出任何优势,即使2010年我国率先实现了增长。

那么,其背后的产业结构分布及其特征又是怎样的?

 

二、基于问题提炼下的产业结构问题及机理分析:未来五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需清晰定位

    1、外向型产业结构多处于产业链终端环节:结构调整的本质问题

那么,我们再看看,其背后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危机冲击下产业结构问题突出及衰退,形成负增长。在危机打击期间,从重化工业结构看,我国以钢铁、造船、机械、机电等为代表的资源型产业受到打击犹大,衰退较快;从轻工加工及制造业结构看,我国受到的冲击丝毫不亚于重化工业,特别是传统型两头在外的加工组装等行业,以及本土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行业,比如,温州的制鞋、光伏产业等。

具有关资料显示,危机爆发后,沿海各主要省市外贸产业受到冲击较大,比如,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省市,有的一夜间全省倒闭或停产5000家外贸进出口及加工制造企业待工;而类似温州一个区以传统鞋业及手工业等外贸产业为主,危机冲击下一夜间倒闭或停产500家。同样,沿海其他区域数据亦并不逊色。

可以看出,受到危机打击背后的产业结构性的特征及其分布。一是资源型炼制产业;二是工业制造产业;三是传统型外向加工组装出口等外贸产业;四是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外贸产业。

那么,如对如上四类产业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提炼,我们会发现共性都有唯一一项显性特征,即,这些产业都处于产业链关联的终端。而差异性则表现为, 行业分布于,大宗资源的关联产业、工业终端的制造业;以劳动力密集为代表加工组装外贸及传统轻工出口行业等等,而亦皆处于产业链关联的终端。

2、以中间产业及产业链中间环节为重点的结构调整的五个方向:机制作用及其稳定性与持续性分析

这样一来,事情就显得明确了。处于世界或区域产业链关联或梯度关联的终端行业外向产业结构具有哪些问题?这样的产业结构及其布局,由于缺乏上下游及其旁侧的多向关联及其有机作用,往往会在危机冲击伊始,可无惊奇的断言,会直接与世界或各区域之间的产业链关联轻易发生断裂。这亦是越处于与接近流通领域的商品与产业,逾容易受到冲击波及的影响,从而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环节下。

相反,我们亦可以断言,处于世界产业链中间环节,特别是中间件或者核心技术元器件的生产行业,由于多元化的产业关联,危机的第一波冲击将很难使其受到实质的波及,从而使这种产业结构及其关联布局形成衰退。相反,在任何国家或区域刺激本国经济发展时,这种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产业则会因此受益,并无需本国加以刺激而受益,受益程度则根据其在整个产业链关系中的地位与比重决定。

这样,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分析,我们对于易于受到危机波及而处于终端及低端位置的产业特征可做出归纳,同时提炼出我国未来五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几大战略内容,并对效果机制做出分析:

第一,纯粹处于流通中的商品的依存稳定性较差:价值链断裂往往在危机初始阶段即易于形成打击。并且其亦会受到来源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科技发展等国家及区域关系的影响,以及商品替代性的影响。

 第二,处于产业终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业易于受到风险危机波及:高依存度倾向消弱了产业稳定性。比如,我国铁矿石进口占据世界60%的贸易额,并多集中于澳大利亚、巴西及印度国家之间的贸易,其关联环节单一,基于产业链多元关系下的避险功能较差。另外,资源禀赋的依存亦易于逐渐为各类替代性产品所取代,随着替代产品的逐渐出现,依存度逐渐降低,那么,原有产业基础布局亦会受到波及。这种情况比如,原有对于木材金属矿石为原料供给于耐用消费品外壳的产业等,逐渐为石油化工塑料工业等取代。这种资源禀赋依存度随着工业廉价\高质的替代品的出现亦是一种大趋势。

另外,对于这种产业稳定性较差的类似大宗货物及资源型的高需求依存的产业,商品的避险商业(包括、保险、担保、期货衍生品等)则是一种有必要配套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建立于大宗及资源商品市场的流通环节开启,并协同于全球性各主要期货交易板块的有机市场中进行。亦并非高枕无忧,因危机不均衡的扩大,必会形成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打击,任何国家与地区无法规避的。商品流通市场下全球有机市场环境会弱化参与者不均等参与者问题,存在回归理性的机制调节。

 第三,产业的中间关联环节及中间件产业为基础的依存度具相对稳定性:受到风险与危机的打击较低,恢复增长较快且对经济稳定与增长持续的贡献度较高。这种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依存度对于一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则在于其对于经济稳定与增长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并具有搭便车的效果。因为,处于该产业链多向关联的上下游及旁侧关联中的国家与地区,必然会在回复经济的任何刺激政策,使处于该产业链中间位置的国家与地区受益,其增长亦会带动该国产业获得增长,产生搭便车的效果。所以,这是我国外向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的重中之重。

我国受到打击较大的传统型外贸生产企业及传统出口行业都处于产业链的终端位置。不可置疑,其较弱的产业关联,以及接近商品流通市场的末端,所以,这种产业结构下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则会较弱,其对GDP增长延续的贡献的持续性亦都是较差的。

可以获得结论:中间产业或中间件由于产业关联的方式繁多且产业链较长,而多向性关联中主打中间产品环节的产业结构将会在外向型经济关联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延续与增长空间。

3、面向需求的支柱与实体产业收购兼并的民企行为的作用:一种活跃的倾向

关系本国经济增长,以及与海外主要产业具有多向关联的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及生活必需品产业之间贸易依存及恢复能力相对稳定。前两者处于多向关联环节,后者具有对于危机风险存在较弱弹性反应特点。

另外,前些年,我国开始注意到海外实体经济的兼并与收购,这个倾向非常好。特别是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进军海外高端制造业,比如,吉利成功签约沃尔沃,上汽并购双龙等;以及失败的北汽竞购欧宝,腾中收购悍马等。虽然处于产业链的终端,但是,处于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等的支撑产业上,这种产业作为需求强劲市场空间巨大的产业,虽然亦不可避免,但其作为支柱产业的恢复能力亦是较强的。

注资收购海外资源、能源及矿产开发等亦是弥补我国我国资源禀赋“瓶颈”,规避危机风险的重要性举措。

 

三、未来五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五大目标:兼顾世界区域梯度定位与增长布局

虽然2010年中国全面实现10%左右的正增长,进出口亦开始逐步走向恢复,在全世界经济增长与进出口方面表现出色。但是,产业结构的风险始终是个隐忧,亦是当前调整的战略中带你。

据海关总署201227日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外贸依存度重回50%以下,为47%,较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4.9%,进口依存度为22.1%。实际上,由于如上所分析的终端环节的存在,特别是在危机打击中易于退出贸易的劳动力密集型及加工型产业的存在,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存在很大的弹性,或者说,在繁荣期充分就业环境下,实际外贸依存度还要高出很多。

1、结构调整的五大方向

基于如上的情况分析,我们外向型拉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兼顾发展内需同时,必须对结构的不合理做出调整,以减少风险并增加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包括如下几种定位:

第一,调整处于产业链关联终端环节的外贸加工及传统劳动密集行业,强化中间产业及产业中间环节的外向结构定位;

第二,规避能源、资源型处于终端产业环节的风险,增加海外实体收购同时并增加避险能力;

第三,鼓励民资及社会资本参与面向消费需求的支柱产业及高端制造业,比如汽车等的收购与兼并活动。

第四,强化产业结构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增强其调节就业与内需结构的杠杆作用,特别是民族文化产业及面向内需消费型及创新型产业。

第五,历届危机往往伴随粮食危机的打击,而我国粮食产业的进口缺口达到8000万吨,人均产量可养活的城市居民仅为美国效率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三农问题的解决则具有很强的基础作用,政府则需要在政策供给、产业化的支持与刺激力度,收购及价格平稳及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2、世界与区域产业关联的梯度定位与增长布局

另外,基于产业梯度及关联,在全球产业关系定位上,重点发展并兼顾如下布局:

首先,全球前三甲之欧亚美三大中心区域不可忽视。GDP产值总规模一直绝对居于全球之首的欧洲亚洲与北美地区,在总量指标上处于三足鼎立局面。但在三者中,亚洲为增长强劲地区,后两者处于恢复期的低速增长中。

其次,全球四个次区域增长点。全球新崛起的次区域增长点美加、东亚、西欧、南欧继续位居前四,拉美及加勒比海紧跟其后。不同区域出现了增速较快的次经济发展区域,近年排位虽有所更迭,但各次区域经济区域产业动力与性质并未发生实质改变。

最后,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与钻石五国(中国、俄罗斯、印度、 巴西及南非)。这些国家成为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市场,外向型经济中发展了工业化或大工业产业结构,具有粗放增长的性质,并与世界各主要区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同时各国具有巨大的内需市场。“钻石五国”称为“全球制造工厂”,对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具有重要驱动能力。

  (部分摘录整合来源于,赵渤 著,《中国海运业蓝海战略:旧格局的洗牌与新规则构建》,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3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