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当代艺术家要有担当


 当代艺术家要有担当

——记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林建业教授

 

青岛油画圈的朋友都熟悉林建业先生。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林建业是岛城知名的油画家。早年,他曾在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任美术干部多年。在此期间,他组织并参与了大量的艺术活动和展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化宫,曾是青岛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的天堂,有许多如今已名满海内外的书画名家都是从那里起步的,这自然与包括林建业的老师——姜宝星、姜宏钧、裴家乐以及林建业本人等在内的诸多美术干部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分不开的。那一段时期的积淀和历练,为林建业日后在美术创作领域和美术活动的组织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此后,他追随姜宝星老师筹建青岛油画院,并相继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青岛中山书画院副院长、青岛当代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还当选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连续三届的政协委员,更使自己的视野和事业有了更大、更高的提升。

虽然林建业的作品数量似乎不多,但每一件都堪称精品,因为这些作品倾注了这位有着艺术家理性思维的高校艺术学院教授的心血。无论人物、风景还是静物,他都用心谋篇、缜密布局、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而且不唯工细精微,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刻画出深邃的绘画主题。他创作的《期盼》、《沙子口渔港》以细腻入微的手法由近及远地表现典型场景,如前者刻画的一个藏区儿童,眼睛炯炯有神,后者则描写了渔港的众多人物,分为营造色调和谐统一,多而不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以三年功力带领团队创作的巨制《辛亥之光——孙中山来青岛·1912·9·28》,这幅作品长2.05米,宽1.6米,是岛城不多见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珍品。

在谈及这幅巨作的创作初衷时,林建业说:“青岛是辛亥革命的重镇,选择孙中山来青岛考察胶济铁路这样的历史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既是对那段历史的怀念,也反映了青岛在走向共和的过程中发挥过的独特又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孙中山先生有着超凡的胸怀与抱负,锲而不舍地寻求中国的出路,与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一起开启了这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他一生与群众站在一起,共同完成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使命。由此,林建业确定的创作思路就是,将孙中山先生置身于群众当中,塑造了60多个人物的群像,所塑造的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形象地再现了那个特别的历史事件。林建业在介绍构图思路时说道,孙中山先生站在靠近中间的位置,其他各界人士分列孙先生两侧,采取了古典油画光线设计技巧,傍晚的光线透过云层照射在画面右侧,使主要人物处在光照之下,并用深色火车头和蒸汽做依托,人物形象更显庄重、清晰。这幅画宏大的画面,阴沉的天空,背景上的德式建筑和蒸汽机车头,在岛城各界欢迎人群的簇拥下孙中山先生安然而立,构图平和,笔触自然,平中见奇,表现了孙中山先生考察胶济铁路的历史主题。画面中,青岛火车站塔楼直接跃入观者视线,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扑面而来,整个画面笼罩在了那段激情辉煌的历史中。林建业说,画作力求真实表现当时的盛况,所以采取独特的构图技巧摆脱“符号化”。他说:“按正常视觉规律火车停靠在站台后,站台看起来不会很宽大,但为了使画面更有气派,创作时我有意加大了站台的空间,使画面更为开阔,更有视觉冲击力。”在林建业看来,艺术的表现手法,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而作为历史题材作品,只有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表现手法和谐统一。

“当代艺术家要有担当,要有使命感!让美丽青岛用文化艺术留住人们的脚步,让中国画坛有‘青岛好声音’。”这是林建业接受采访时所表露的心声,也可看作他自己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原动力。

作为一位高校艺术学院的领导、硕士生导师,林建业在从事创作之外,更关注的莫过于自己所担当的职业角色。对所教授、解惑、传业的诸多学子,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一番很深刻的感悟和忠告。他回忆道,“记得读小学的时候,遇到了恩师姜宝星先生,那时,我每星期都带着素描等绘画作业请教老师”,经过老师的悉心指点,自己勤学苦练,终于在19岁那年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他自己的体会是,扎实的基本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生活观察的积累,就不会有打动老师和评委的精彩画面。在对一件或几件画面物体进行精彩处理的同时,必须处理好画面局部细节与画面整体之间的关系。比如素描,学生往往很容易沉迷于局部刻画,而忽略了画面大的黑白和虚实关系。总之,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细致的生活观察力和绘画激情,这是成为一名优秀画家的基础!”

林建业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理性思维特征。对当下美术界一些时髦的流派及其观点,他有自己的主张。对那些认为带有明显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家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阵营的观点,他认为,当代现实主义绘画与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绘画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必然联系,主要表现在对主题观念的变化和绘画语言的扩展方面,是对人生存的现实意义客观态度的思考。因此,绘画艺术要用非常真诚的理想来表现生活,著名画家徐唯辛的《2005:中国煤矿纪实——矿工肖像系列》之所以给观众以巨大的震撼,引发强烈的思考,就是绘画艺术对人在当下现实环境中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现实的深刻思考的个性表达。他认为,艺术其实只是一种语言符号,是艺术家们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情感和观察思考结果的工具。我们只有不断赋予它新内容,使情感、思考、技法、内容和表现融为一体,它的功能和风格才能“无边”,才会有意义。新内容就是艺术家对现实和历史,对自然、历史、生命、灵魂不断拷问结果的情感表达。

20年前,林建业的老师姜宝星创建了青岛油画院,终结了当时国内只有综合性画院,没有专业油画院的历史,被艺术界誉为“圆了中国油画家一个世纪的艺术梦想”,而林建业与热心艺术的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的青岛当代艺术研究院,也是为继续实现前辈的梦想,让中国画坛有“青岛好声音”。为此,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建议。如,他认为,青岛需要创立独立的美术学院;青岛需要以独有的欧陆气质为底蕴,不断探索民间美术中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本源文化的精髓,融汇中国笔墨的写意精神,让不同的风格充分表现,让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从艺术本体出发,创造美的张力;青岛需要“阳春白雪”,更需要艺术引领大众审美的能力;青岛需要依托驻青高校的优势,不拘一格选拔、培养、提携艺术人才;青岛需要给艺术以充分自由的空间,让艺术探索、创新每天都发生;青岛需要各种绘画语言,让它们展示自身的价值;青岛需要每位艺术家的文化血脉和历史传统连接到当下生活的视觉体验上,使其作品吸取大自然的精华,产生灵感;青岛需要诗的语言对当代艺术精神进行诠释和重构......

人们期待林教授的这些设想逐步变成现实。

林建业不仅有深刻的理性思考,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艺术家。多年来,他的很多作品发表于专业美术报刊,入选国家级、省级和国外的艺术比赛,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他以扎实、辛勤的努力收获了无数的荣誉。

林建业还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他担任民革青岛科技大学支部主委多年,在自身建设、参政议政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他重视对年轻党员的教育培养,主动联络青年教师,宣传民革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确立新党员的培养和发展目标,使民革党员的年龄结构更趋优化。他重视制度化建设,结合学校的实际,建章立制,夯实支部的基础性工作,努力使支部工作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努力提高民革支部的凝聚力。在参政议政方面,他在民革青岛市委组织的“我为金融危机献一策”活动中,组织党员撰写多篇建议,其中,《关于青岛市动漫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被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评为“市级优秀社情民意三等奖”,《关于进一步缓解青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建议》和《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市夜间经营活动的建议》等三项提案被民革市委采纳。2010年,民革青岛科技大学支部主动承担民革市委重点调研课题《在建筑上全方位利用太阳能的建议》,并赴省内多地开展实地调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民革市委的中山书画院副院长,林建业发挥自己的优势,组织党员编辑制作画院成立三十周年回顾影片,放映后受到民革市委好评。林建业踏实的工作获得了多项荣誉。他所在的科技大学支部多次荣获市级先进集体和先进支部荣誉称号,2013年,林建业作为民革青岛市委的党员代表,成为唯一荣获民革中央“民革全国基层工作先进个人”先进称号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