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两会前瞻:官员不考GDP 考什么
文/袁成达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医改、收入、社保、生态等成为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官员政绩考核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官员不考GDP了,考什么?
自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起,官员选人用人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民生、环保等指标权重加大,中央让官员的政绩考核回归理性,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政治改革基础。
弱化GDP考核,给民生让路。过去乱铺摊子,上项目,大搞房地产开发,许多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热衷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既有利于升迁,还可从中大捞一把。而相对于一个地方的百姓的就业、就医、上学、出行等民生问题,却少有人问津,因为解决民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出成效的,也许在任期内都无法出成绩,这对于急功近利的官员来说,不亚于做无用功。因此,弱化GDP考核,给解决民生问题让路,是今后官员政绩考核的一大变革。
因地制宜,制定考核细则,综合考核。中组部下发《通知》强调,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大,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官员的考核内容,就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和细则。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官员,主要工作就要侧重于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的改善,社会和谐等方面,而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官员来说,就应当在保持GDP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注重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稳定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做好文章。
考核官员,应当群众说了算。对官员的政绩考核,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应当来自群众。“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公道自在人心。考核官员的上任和卸任,百姓最有发言权。一县、一市乃至一省的官员应通过民主评议、网上公示、电视问政、舆论监督等形式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和民间反映,要让老百姓对官员的升迁、变动、奖励有真正的表达权,让官员们知道决定其命运的不仅有他的上级,还有老百姓。真正让“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成为的官员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