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出血价大多是回避热点的噱头


  两会已经到了,房地产毫无疑问地再次成为社会舆论与两会关注的焦点。对于2013年楼市爆炸性增长,几个楼盘出血价大甩卖抛出的噱头,或许可以扰乱以下楼市的真实状况,为空头死绝找回一些平衡,也可以转移市场对于楼市暴涨归因式盘查。

  有记者调查了杭州多家楼盘,采访了多名业内人士和专家,发现其中多数降价只是营销的一种噱头。网传降价的10个楼盘中,有2个楼盘确实降价了,3个楼盘则是全然否认,其余5个楼盘则为部分房源小幅折价。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房价,历来是楼市的风向标。从杭州与广州传来的所谓出血价,看来大部分只是一个噱头。这些噱头被无限放大,可能有两个不约而同的目的:对于开发商而言,通过这样的噱头式营销快速回笼资金,对于另外一些因素来说,降价潮风起云涌可以减轻楼市暴涨之后问责压力。尽管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楼市暴涨,影子银行、地方债危机都会显露出来,投资增长也会持续低迷,但是,这一理由付出的代价是构筑了更高的地上悬河,而且经济发展成本大幅度上升,经济转型的难度也在爆发性地增加。

  我们已经说过,2010年之后开始,真实供求关系已经不再是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了,在一个存在大幅度杠杆效应的市场中,房地产金融属性已经非常明显。但是,楼价暴涨不仅仅是货币增长的结果,同时反过来大幅度推动货币超发。而货币超发的影响不仅仅是导致储蓄户资产的贬值与工薪阶层生活水平隐形下降,更重要的是货币信用的降低也是呈现几何增长的。货币代表着信任度,货币稳定程度也不只是关联着经济向度,而且关联着整个社会信心。

  从全国土地出让金的规模增长来看,土地财政似乎是众口一词认为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神话重要依据。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3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同比增长5 .8%,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持续上涨,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总金额达4.1万亿元。尽管土地财政对于地方财政贡献非常大是事实,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是合理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认为只要是价格反映的,就应当跟进,即使这个价格远远背离其价格,即使这个价格指示器将他们引向悬崖,也毫不犹豫地跳下去。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城市房价泡沫如此严重,还会有人看不到这些泡沫的存在,与此相关的是诸多跳崖行为。

  或许人们会用股市从6000点跌至1600点来论述当下楼市的状况,但是,我们需要明晰的是,当年资产价格泡沫引发的是当时货币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严格控制。很少出现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直接将股市打下2000点以下,当年楼市也出现了严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是中国楼市低迷的主要原因,虽然现在全球市场具有联动性,但毕竟我们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系。从当下的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来看,我们看不到紧缩的任何真实信号,而2007年出现的信号非常明显。因此,很难用2008年股灾来思维模式来看待当下楼市。

  有媒体报道称,央行已将2014年信贷政策工作意见下发给各分支机构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市场关注的房贷政策,央行明确提出要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首套自住购房的贷款需求。直接涉房信贷没有太大变大,需要明晰的是,看似与房地产没有关联的很多信贷资金,也通过高利贷等不规范市场介入了房地产领域,而且这一块往往会决定整个信贷松紧关键性因素。

  选择恰当时机放大危机信号,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是非常关键的,时下正直两会期间,房价崩溃论自然会适当降低市场对于楼市飙涨的焦虑。某些地产大佬们接连发表的唱空言论与一丁点楼盘降价相配合,更增加了这种剧场效应。一旦情形变化,唱空声音就会很适当地“消失”。如果没有信贷政策收紧,房地产市场在短暂低迷后,必将迎来一次报复性大反弹,至于该不该涨,那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了。网传的10个楼市八个属于噱头,岂不是上演了一场滑稽的剧场游戏,再加上一些过度盲目自信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空置现象,剧场效应逼真度足以达唱空的程度,特别是经历了去年下半年的空头死绝之后,其效果更好了。房地产市场如果能够保持三五年的稳定,是中国经济之福气,否则,是扰乱经济与金融体系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