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郧阳府史海钩沉



 明代郧阳府史海钩沉

邢方贵

    郧阳以其控扼汉水、势连秦巴、毗连鄂豫川陕四省的地域特点,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深知山大谷深的郧阳宜兵易乱,乱则天下不宁,便下令驱逐郧阳山民,列郧阳为全国最大的封禁山区。
 
   这次封禁,时近八十年,固然阻滞了郧阳的发展,使其闭塞而落后;另一方面,也使元末明初饱受战争摧残的郧阳生态得以恢复。秦巴山区自陕西略阳、凤县至湖北郧西十二县连片的南山老林,由陕西宁强、褒城经四川而至湖北竹山、竹溪、房县、兴山、保康十八县连片的巴山老林等大面积原始森林均长势良好,故明史中记载:湖广、河南、陕西三省间,又多旷土,山谷扼塞、林箐深密,中有草木,可采掘食。

    郧阳府的开设

 
   郧阳地区优裕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明中期遍布各地的流民提供了宝贵的生存繁衍之地。所以自明天顺年间(1457—1465年)至成化年间(1465—1488年),全国有二十个省份失去土地的数百万流民先后来此谋生。明朝政府数度派大军驱遣剿杀,流民散而复聚。在此情势下,明王朝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下令在郧县设郧阳府,辖两郧两竹、房县、保康六县,就地安置流民。
 
   郧阳府的开设,为后来郧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段历史,已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明成化十二年在郧县设郧阳府的同时,为协调相邻省份对流民的管理,还在郧城设立更大的行政机构——湖广行都司(郧阳抚台),辖境最大时达鄂、豫、川、陕四省毗连地域八府六十二郡县。对于这段历史,知之者不是很多。先有冷遇春先生历数年之辛苦,于2004年撰写出《郧阳抚治两百年》;次有市方志办2006年组织校注出版来自台湾的明代《郧台志》。这样,郧阳明清历205年抚治的重要历史,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发掘、借鉴。
 
   郧阳府城原有郧阳抚台衙门,其西侧一巷也因此名为察院巷。但196910月丹江口水库蓄水淹没郧城后,郧阳抚台再无历史遗迹供人凭吊、追索了。

    弥足珍贵的明代郧阳巡抚碑

 
   2011年,郧县文物局把散落城乡各地的一批古碑、牌坊集中于明代大丰仓院内。古碑全是残断的:或者凿有安放柴油机的圆洞,或者残断不完整,或者与混凝土混成一团……一堆残碑横七竖八地静静倒卧在砖砾堆中,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各自记录的珍贵历史。
 
   201112月,笔者有幸陪省广电总局的记者看到了这批珍贵文物。其中至为珍贵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郧阳巡抚吴桂芳撰文碑。在探索郧阳辉煌历史的几十年寻寻觅觅中,笔者所见记事碑、功德碑、祠堂碑、始迁祖碑、宫观寺庙碑、乡约村规碑不少,但都是清代中晚期的,清早期顺治、康熙、雍正年间的少见,更别说明代古碑了。所以,当笔者看到这块明代碑,而且是历史上辖境宽广、声震三边的郧阳抚台最高长官所立的碑,那惊喜,那激动真正是无以言状!
 
   郧阳巡抚吴桂芳撰文碑的规格是240×121×28(厘米),上下各有残断的榫卯,看来此碑原有碑帽、碑座,形制应该比较大。可惜碑下部三分之一还有尺余厚的混凝土、钢筋等粘连,中间有若干行字被人为凿去,难以见其全貌了。好在明代《郧台志》中收录有此文,可使我们从中获知此碑所提供的重要史料信息。
 
   吴桂芳撰文碑右侧的标题是《改建郧阳府儒学记》。但综观全文,吴桂芳并未对郧阳府学宫(现仍存遗迹大成殿)施一砖一瓦之建;再则他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月任郧阳抚治,次年四月便从右佥都御史升为右副都御史,调任治理黄河的总理了。他在郧任职仅半年时间,也不可能改建府学。而且,这篇《改建郧阳府儒学记》也不是他在郧任职期间所写,而是在离郧四个月后,在总理河道任上所写。因为该碑文之后的落款至今仍清晰可辨:嘉靖龙集癸亥(嘉靖四十二年)仲秋   赐进士出身 嘉议大夫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奉敕 先提督抚治郧阳等处地方 今总理河道前督学山东按察副使豫章(江西)吴桂芳撰
 
   据史料记载,吴桂芳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月从福建巡抚调任郧阳抚治,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四月已离郧总理治理黄河事宜,吴百朋代之抚郧;九月,康朗又代吴百朋抚郧。那么,吴桂芳抚郧仅半年,他既然没有对郧阳府学宫施建,又何必在已离郧四个月之后,洋洋洒洒写下千余字的《改建郧阳府儒学记》呢?
 
   细读《改建郧阳府儒学记》全文,我们会发现吴桂芳有着两种情结:
 
   其一,是他对前任官员高度重视地方文化教育的行为十分钦敬。他认为重视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治政之本。他在该文中历数了郧阳府学由督抚之东郡治之北郡治之西郡城东门之外的数度迁移与扩建。特别是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章焕抚治郧阳后,认为府学规模宜大,宜远离官署闹市,遂下决心把府学迁郡城东门之外;为保证府学在非常时期不受流寇、盗贼骚扰破坏,又斥巨资拓建东城墙,把府学圈入城墙之内,并设小东门方便出入。这样就把初设郧阳府时所建府城的六门变成了七门。而府学新址周围本来的荒僻之地,现在成为三边地域的最高学府,成为学子们心目中的圣地。青衿之士(读书人)喁喁兴奋,以为山川之胜若有待于今日,非偶然者。原因是地方官员高度重视教育,郧自开府以来,诸凡经制规划,大都一遵旧章,按成宪,鲜有大剺革(很少有大变动)。而独于学宫一迁再迁,至累三四迁而始定者,首善之地不得不详且慎矣!嗟夫,观于此而诸君子(迁移府学的前任各位官员)计安地方之志。殆汲汲矣!
 
 
  如果说五百多年前郧阳府的开设为郧阳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那么明清两朝历任郧阳巡抚、知府对府学宫的迁移、建设,则对提高郧阳的人文素质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名闻三边的郧阳中学应该说得惠于此,方造就了代代优异人才!
 
   吴桂芳的情结之二是感喟于僻处万山丛中、地薄民贫的郧阳,在高度重视教育的历任前贤的经营下,居然把府学宫建得如此规模巨大,气势恢宏,规模形势视昔益恢以宏,益光以大……”因为感动,所以他在该文中细细描绘了府学宫的建筑设置及前后顺序、方位。假若今日复建之,完全可依此文绘制出平面图来。
 
   当年的府学宫究竟有多大?吴桂芳在此文中称:为门者三百九十有奇,为楹者一千六百八十有奇。当年,它接纳了多少郧阳优秀学子于此受教啊!

 
   吴桂芳其人其事

 
   自古以来,郧阳以控扼汉水、势连秦巴、毗连四省之地利,关乎国之大局。所以明清两朝在郧阳设抚台的205年间,对于郧阳抚治的选调一直极为慎重,且更换频繁。例如明嘉靖元年到四十五年,有34个年度更换郧阳抚治42人。所选封疆大吏,都是堪当大任的国之栋梁,如明代的原杰、王世贞、卢象升等,而吴桂芳也是其中文武兼备的杰出人才。
 
   吴桂芳(公元152l—1578年),字子实,号自湖、石潭,江西新建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进士,是当年322名进士中的第20名。授刑部主事,后历礼部,迁扬州知府。时值扬州水患,倭寇经常侵扰江北。他首先赈济灾民,免交秋粮;接着又主持修筑了扬州新城,加强防御工事。他亲自率兵与倭寇作战,多次击退倭寇,因功加俸一级,升为浙江布政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元)十月,吴桂芳抚治郧阳,次年四月进右副都御使总理河道。后巡抚广东,提督两广军务。时潮州有倭寇常扰掠当地民众。吴桂芳亲自率领官军进剿,一昼夜连克三巢,焚其巢穴,斩杀400余人。其因战功被召为南京兵部右侍郎。隆庆初年,转为兵部左侍郎,因疾乞归。
 
   吴桂芳文武兼备,学识渊博,文章通达,诗亦宏敞。为官之际,常讲学于龙光书院,著有《大学说》、《师暇裒言》12卷及《督抚两广奏议》16卷。
 
   从吴桂芳的深厚学养及他于为官任上亲自到书院讲学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一位封疆大吏,在军事、经济建设,荡寇抚民诸般公务中该是多么繁忙,但吴桂芳对教育还是倾注了很大的精力,这也正是一种非凡的治政理念。也因此,吴桂芳任郧阳抚治虽只有半年时间,却感佩前任数迁学宫并一次次扩建,在离郧之后仍念念不忘,挥笔写下《改建郧阳府儒学记》,也正在情理之中。

    大丰仓内其它古碑

 
   郧县明代大丰仓院内除郧阳抚治吴桂芳《改建郧阳府儒学记》碑外,其余各碑虽亦残破,却都极具价值,略举数例如下:
 
   顺治年朝阳庵碑:郧县汉江大桥北端东侧,还残存有当年郧阳府城的朝阳街小西关一段,供人怀念凭吊。当年的朝阳街是府城正街之外最长的一条街,东起于北门街,西至于小西关外的伏龙关,逶逶迤迤三四里地。它的得名是因其东端有一座著名的朝阳庵,供奉着朝阳真人吕洞宾。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钦差镇守郧襄等处总兵官、都督府都督、同知张士元建此庵并立碑。碑文称郧阳南望武当,俯瞰汉水,并提到麇国锡穴等古地名。
 
   乾隆年修山陕馆碑:郧阳府城之江西馆、山陕馆闻名遐迩,是汉水中上游规模最大的商业会馆。由于会馆古碑不存,至今人们对山陕馆的修建时间难以确定,只是大致说是乾隆年间。但明代大丰仓院内一块极为残破的古碑却可辨认出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轫修(开始修建)山陕馆众姓布施开列于谱字样;另一块捐修山陕馆的残碑标时间处仅剩龙飞乾……岁次甲寅……”字样,可推算出此碑是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维修山陕馆的捐资碑。
 
   这两块古碑虽残破不堪,但从可见文字中,仍可看到数十个当时商家的字号,如时振、魏永盛、元德、全盛、万盛、万成、宜兴、义顺、日昇、新兴合、西全盛、卫永盛、大顺乾、永来盛、聚盛、元兴隆、和盛隆、万盛来、大顺合、永兴裕、振兴和、永昇荣、万盛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山西、陕西在郧经商者人数之众、事业之盛。如果再加上江西、湖广、河南、安徽各省的商人及他们的商号,可以想象出当时郧阳府城的商业是多么繁荣!(潘世东转载于凤凰灯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