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人的孤独感是机构的灭顶之灾(4月16日)
关键词:决策 历史 心理 贾春宝
决策人的身份往往会导致孤独。虽然具有绝对的权威,却也需要承担决策之后的责任。决策人的孤独,对整个团队是具有最大的杀伤力的,处理不好就会给整个机构带来灭顶之灾。从这个角度而言,民主机制对组织机构与国家政府而言是相对安全的,或者最终决策人仅仅发挥橡皮图章与形象作用,也会缓解自己所承担的压力。
帝王家的孤独感是最强烈的。古代帝后自称“哀家”,古代帝王的称孤道寡,其中有独享孤独,希望得到群臣与黎民百姓的体恤之意,更有难以排遣的自怨自艾的因素。即使是辅政大臣、股肱之臣都让自己感觉压力与惶恐,即使在皇族之中都到处充满杀戮。
身为帝王可以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即使在深宫之中都食客感受到勾心斗角,危机四伏;可以做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能得到肝胆相照的将相群臣,深明大义并勇于担当的言官与自己共同承担重任,却是仅仅是幻想,而且梦想总是难以照进现实的。
虽然帝王拥有一切,却难以得到分担压力的诤友,所有人都在等待“圣裁”,虽然所有人都在山呼万岁,内心却时刻在盘算着寻找机会,通过政变等方式把位子与天下争夺到自己手上。
虽然帝王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军事力量,却终究难以抵挡内忧外患,特别是在遇到天灾人祸的年景,到处是需要救赈的灾民,同时国库空虚。大灾之年民心思变,同时虎视眈眈中的外族却陈兵边疆,伺机入侵对土地与民众进行掠夺。
每个帝王都有孤独的内心,越是在飘摇的局面下,越是难以有人站出来担当责任。大厦将倾之时也是树倒猢狲散的时候。当决策者独自面对重大职责所感受到的责任之难以担当,决策人就会把怒气与压力倾泻在下面的人头上。所以会有重大的冤假错案发生,而冤假错案又会让人纷纷自保,更是胆小怕事了。
帝王之中最为孤独的典型的莫过于明朝的朱由检了,这位临危受命的崇祯皇帝虽然胸怀中兴之志,相对于明朝其它绝大部分皇帝也更为勤政,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之中,苦苦支撑了17年之后,依然落得国破家亡自缢煤山的下场。
崇祯皇帝在位17年,却在那段时间换了50多位内阁成员,制造了名垂史册的冤假错案,在这样的大局之下,任何人都不会得到长久的信任。
在极度孤独与恐慌之中,崇祯皇帝成为万民所指,百官所弹劾的众矢之的,甚至不惜动用私刑,将敢于直言相谏的言官姜采、熊开元问罪入狱,并险些将其秘密处死。直到明代最后一代儒学大师,时任监察院左都御史的刘宗周拼命死保,姜采与熊开元的性命才得以苟全,而刘宗周也落得解职还乡的结果。
崇祯14年底,大清在面对大雪封路的情况下主动提出议和,崇祯皇帝表态“可款则款,便宜行事”,却最终丧失了以割地赔款与承认平等地位为代价的喘息之机,但即使最信任的内阁首辅周延儒都帮不上忙,只会请和尚做法事来退敌。
周延儒,这位内阁首辅在崇祯十六年清军在中原劫掠之后,居然没有勇气劫击,眼睁睁地送其回家,并最终得到皇帝令其自裁的悲惨下场——而且皇帝称“这已经是给足了他面子了”。
明朝的言官制度,在崇祯时代对皇帝形成巨大的威慑力量。严刑峻法之下,更多地会提高臣下的内心涣散与迷茫,袁崇焕含冤被凌迟,蓟辽督师洪承畴都在无奈中投降,既然贵为帝王都回天乏力,作为臣子的就更是各自图谋自保,帝国气数再也无法延续。
企业的董事长,即使找到得力的CEO,在绝大部分时候恐怕也难以得到同事的共同担当。
在遭遇艰难的时候,关键不是谁出来说什么,而是能站出来做什么;关键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一个团队的支撑。否则是很难力挽狂澜的。
孤独会让人脆弱,会让人心胸狭窄,就会犯更多的错误。比如会猜忌别人的忠诚,会提防别人的异心,会在授予权利的时候更谨慎,建立更多的制衡机制,并对效果形成掣肘。
在掣肘的机制下是难以取得成效的,所以帝王会有更多理由查办做事不力的臣子,所以能挺身而出担当的人会更少,所以就会人浮于事、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结党营私,如此帝王就会更加感觉孤独,并在防范与戒备之中疑神疑鬼。
企业机构也好,国家政府也罢,最重要的是所形成的内部机制,所有机制与管理执行团队都是在为决策者分忧的。不要让决策者的内心形成恐慌与孤独,否则对整个机构都会形成灭顶之灾。
贾春宝
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