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太多方利益博弈看中国经济安全


  

 昨日,中央召开国家安全委会议,中国经济内外安全问题进入战略时期。而几日前,美国防长就日本钓鱼岛及南海问题释放强硬信号。让人不得不推论其背后介入亚太经济事务的意图,有可能是通过TPP合作的系列推进或交叉政治关系合作展开的它的亚太主导战略。一旦美国通过TPPRCEP的政治要挟推行了亚太制度化贸易及经济合作规则框架,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面临的博弈与变数将会更为复杂。毋庸置疑,美国接续会繁忙于亚太经济政治的介入事务中。

 

一、美国TPP协议及拟推出的高等级领域合作:或成为中国当前阶段发展掣肘

 

美国于2009年开始积极推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进程时,美日拟联手主导亚太经济合作框架规则意图明显。美国欢迎日本参与TPP,但从未邀请中国参加,在对待中日韩FTA合作从未表示过兴趣。

2010年日本亦多次表示加入的意愿(日本首相菅直人于201011月在横滨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上宣布日本将参与TPP协商谈判,),2011年因内部反对派声音而暂时搁浅,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相对于欧盟及北美贸易区,亚太地区在区域贸易自由化及经济合作上缺乏共同的原则、规则框架及一致的利益。那么,谁主导了这个该区域合作进展中多边推进、排他性的、覆盖范围广泛的规则的制定,无疑以集团框架形式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

特别是美国拟推行的TPP合作将环保条款等列入的“高质量”协议,亦包括:劳工、知识产权、农业等敏感问题。这对于中国工业化粗放经济增长的中国来说无疑会构成压力。如果美国主导下的TPP获得亚太经济合作进程中的规则制定权,那么,中国在亚太经贸合作中无疑受到了广泛的排斥。

 

二、亚太地区利益关系博弈下规则制定与各方利益分析:中国经济安全与利益影响评价

 

1、多角博弈的根源:非制度化开放区域的多重次区域合作利益形成

亚太经济区域的经济合作甚为复杂。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欧战略东移抬头,由美国主导形成APEC非正式会议。自此,亚太经合组织APEC从核心的制度与安排一直缺失,在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中成为唯一不同于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封闭型区域组织的开放性非封闭区域集团。

这种开放型非排他非制度化安排不仅为美国通过TPP参与亚太区域战略,并试图主导贸易与合作,为其于亚太地区诸多领域新规则的制定提供机遇。

另外,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美国推动的TPP并行的自由贸易多边推进框架很多。最新的则为“10+6”,即RCEP(东盟10国与中日韩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以及中日韩的FTA经济大国为核心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而TPPRCEP拥有较大的广泛度。中日韩拥有较大的经济份额,经济力量不容忽视,故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历史单边多边进行的协议还有“10+1”、“10+3”、东亚峰会”、APEC机制等。

 

2TPPRCEP在亚太利益博弈下的关系分析: 主导规则制定关系中国经济利益与安全

随着美国严重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下降。同时美国反恐战争、在中东问题的战略博弈及军事干预中并未能达到预期的好处,反而使其与中国及欧洲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更为复杂。相反,与美国忙于反恐战争并陷入严重金融危机相比,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获得巨大进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上升。

根据WTO规则,各区域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及经济合作推进协定,可以优于并提前于WTO的推进顺序。那么,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国之间达成的承诺则可以不必遵守WTO关于非歧视性原则、公平贸易及透明度原则。

特别是区域集团不必遵守WTO关于非歧视原则中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使其仅在区域内对成员国发挥作用。那么,一旦美国以TPP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并在成员国扩大后形成规则的制定现状,那么,必然使其作为既成事实,替代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那么,无疑使中国受到排挤,甚至排斥在这个规则之外。

它会造成什么结果?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参与TPP的成员国之间将会被美国所设置的新的战略性壁垒所隔离,包括:在货物贸易的关税、费用等方面,一成员给予其他任一成员的优惠和好处,可以立即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而中国被排斥在外的情况下,则受到区域排斥及歧视性对待;同时在成员国之间享受商品及投资等的国内税收、费收及各类法规等的国民待遇时,中国亦会被排斥在外。

当然,我们亦不能忽视亚太地区另外两个较大的合作力量。一个是,RCEP经济合作;另外一个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美国对于东北亚经济合作从未表示过兴趣。但是于对待东北亚经济合作态度相反,美国对于东盟推进的RCEP合作表示欢迎。

从东盟2011年通过的《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宣言可以看到,以《东盟宪章》原则拟指导合作框架发挥核心地位与推动作用的角度,获得中日韩的支持。从亚太地区多元化自由贸推进步伐的战略伙伴协议看,目前覆盖面最广泛的则为RCEP.,它覆盖了东盟10国与中日韩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从20128月东盟经济部长在柬埔寨西恩里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目标与指导原则》到201211月举行的东亚峰会期间,都得到了六个对话伙伴的支持,一致同意从2013年开始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

但是,需要关注的是东南亚诸多国家由于历史上的殖民地历史,在二战后曾一致作为西方特别是美国意识形态中反共阵营及军事基地。特别是日本作为美国干预亚太地区经济的一个棋子。随着经济发展,除日本,其他各国虽然民族发展的独立意识显著加强,但是,在时下针对中国就南海问题及存在的纠纷中,东盟一些成员国家有赖于美国施加影响并发挥作用,或美国能够在联合国发挥一定主导作用加以介入。

那么,在美国对RCEP表示欢迎的同时,不能不充分考虑到利益博弈与合作,警觉美国在亚太战略背后基于利益一致方面可能对东盟某些国家能够施加的影响及相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在区域贸易与经济合作规则的制定上,当前并行的TPPRCEP之间在主导亚太经济合作的某些关系方面,是否会在特定时期会受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利益关系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成员国各方利益,则显得更加微妙。

 

3、博弈路演下可能的几个结果:中国经济安全及利益影响评价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强调高等级的合作范围。这会将TPP的战略合作指向能源及环保等领域,如果其主导的谈判规则通过,将被推行到亚太区域各国国家作为普遍原则与标准。这种情况下,进而会直接导致孤立中国的第二阶段对峙形势升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会以碳排放为手段,这对时下中国处于转轨期,还没有太多时间完成粗放型大工业体系的环保转型的经济阶段会形成短期约束,并制约外向型国际经贸合作及往来,进一步使贸易与合作成本将会大为提升; 另一方面,利用TPP区域集团力量提升政治口径,与日本及东南亚与中国南海纠纷各国展开合作,提升中国在“马六甲困局“的政治军事意义, 约束中国与中东之间的能源战略合作,并将中国锁闭于“马六甲”困局中。最终重演中东问题利益对峙中“封闭霍尔姆斯海峡”的结局。所以,很多问题初期形式虽然不同,但是在经济利益与政治对峙中,博弈的结果往往指向一个解决,所以各种因素在演进中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三、中国的“解困”之道:多角度进行的多边制度化合作方式与方向

 

1、中国积极开展与RCEP之间合作: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由于亚太经济合作的成员国之间经济条件复杂。如,存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关系以及不意识识形态的各类国家。特别在二战后东南亚各国走向民族独立与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经历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峙以及70年代后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市场经济道路与美国日本存在诸多的产业联系,并非高度完整的产业结构,但是70-80%甚至更高的外向依存度,使其与美国及日本之间的产业更为互不与契合,彼此获得的贸易分工利益较大。而中国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走向市场化道路,中国该自201307月以前一直保持对东盟国家的贸易逆差。在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阶段上与东盟中的很多国家存在的互不性虽然在逐步提高,但是,相同的阶段竞争性却还占据较大比重。

 

2、中国的“解困”之道:多角度进行的多边制度化框架合作几个方向

第一,有个世界博弈大赛的故事:何为胜者?所有复杂的博弈涉及参赛后,最终最高级的博弈设计并未取胜,取胜的则为最简单的方案,即:与所有竞争者展开合作。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各类经济合作,不仅积极推进“10+1”、“10+3”、“10+6”区域合作,同时亦对美国主导的TPP保持关注,在合适时机亦可加入。

第二,积极扩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在东北亚合作中除了中日韩的FTA谈判,更需加强重视与俄罗斯之间的单边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推进步伐,进一步将经济协同与政治安全加以制度化推进。

第三,注重与中东、西亚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制度化合作框架。同时,在积极开拓并保障马六甲海峡经济要塞的安全商贸通道的同时,加强能够绕过马六甲咽喉直接进入印度洋沿岸出海口的商贸基地的建设与安全,促进与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单边多变贸易一体化推进步伐,进而形成政治、军事一个声音说话的战略性制度协调的保障。

第四,19909月我国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的经我国兰新、陇海铁路的新欧亚大陆桥一直未发挥出其经贸合作的战略性作用。这条大陆桥跨越欧亚两大洲,通向中国、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沟通大西洋东岸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港口。而东欧国家巨变后,欧盟展开了与俄罗斯缓冲地带的国家该领域的合作,并提供一系列的信贷开发及石油开发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使单一的原油以来多元化。中国需要进一步开拓该领域的合作潜力,亦可以拓展与该区域国家制度化合作框架,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欧洲国家之间的经贸与投资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