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马航或暴露中国反介入战略短板
自马航客机3月8日失联以来,中国的海空搜救力量在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新闻发布会的指引下,已先后在南海、印度洋立体扫描了近40个时日。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谜团重重,一无所获。
在失联马航的多国搜寻中,其玩的似乎是一种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对飞机残骸及其所携带黑匣子信号的寻找上,搜寻国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卫星捕捉、水下监听……现阶段各种能使用起来的搜寻技术、侦测工具,都被派上用场。从天上的卫星到海底的声呐,各国各自圈定海域,立体扫描。透过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各搜寻国的卫星、雷达、声呐等侦测能力各自晾晒出来。
40天的搜寻无果,或已把中国军队现有的各种侦测能力泄露给了它的战略对手。
对付美国的亚太重返与航母威胁,中国祭出的一把利剑就是以区域拒止为核心的反介入战略。靠什么反介入?中国的杀手锏利器就是东风—21D反航母弹道导弹。然而,这个反航母弹道导弹能否高精度地命中它的目标靶子,还须依赖其卫星、雷达探测、跟踪、瞄准2000公里以外移动航母目标的能力。
对于中国的这种体系作战能力,至少透过这次失联马航的搜寻无果,而使外界越发怀疑起来。
西班牙欧亚评论网4月14日发表前印度战略部队司令部司令Vijay Shankar的文章称,MH370航班事件使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受到质疑。这一战略以号称“航母杀手”的东风-21反舰弹道导弹与可探测并瞄准2000公里外敌方航母的监督能力为基础。
该评论网称,很明显,对于40多天的搜寻无果,中国可能辩称其在搜索MH30航班过程中,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并未出动全部军事监控能力。不过,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其一:到3月9日时,中国遥感卫星加入搜索行动。其次: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是一种威慑战略,而MH370航班搜救行动是证明中国监控能力的理想机会。
在这场多国力量参加的国际大搜救中,中国调动的卫星曾报告在越南胡土珠岛(Tho Chu Island)以南约90公里的海域发现疑似飞机残骸碎片,距MH370航班最后失联位置约150公里。随后,搜救中心被转移到这片海域,但搜救部队一无所获。直到9天后,国际搜救工作在美、澳等国线索的导引下又被转移到距离最初报告位置西南约6000公里处的南印度洋。
在马、美、澳等国线索的导引下,中国的搜救行动从最初判断的南中国海,一路搜索前行到最后锁定的南印度洋。这可是它的战略对手暗中近距离观察中国监控能力的难得机会。最终的一无所获,很可能把中国真实的监控能力暴露得底朝天。美国的亚太重返战略也很可能依据这种近距离的观察,重新估量美军如何突破中国反介入战略的短板,而战时依约协防日本这种重大的战略行动。
2014年4月18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