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云母岩:传说中的“万人坑”


 武当云母岩:传说中的“万人坑”

 

    云母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之一。这个岩洞不大,但地位不低。在辉煌的郧阳抚治时代,孙应鳌、王世贞两位郧阳抚治在畅游武当山五龙宫时,先后为云母岩作诗。鲜为人知的是,在五龙宫村,村民们都称其为“万人坑”。那么,这个岩洞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记者 朱江

  1

  依崖有个盛水的小石臼

  “云母岩、杨仙岩,二岩在五龙宫东二百步。二岩对立,桃花夹径,云龛月席,面对群峦,松竹交青,四时如一……”;“云母岩、杨仙岩,右二岩俱在五龙宫东二百步。二岩对立……面拱峰峦……”在元朝刘道明编撰的《武当福地总真集》和明朝任自垣编纂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中,均有云母岩的记载,且被列入武当山赫赫有名的三十六岩之一。

  根据古代志书的记载,云母岩就在杨仙岩的正对面。然而,要想走进这个岩洞近距离观看,并非易事。

  数年前,记者多次在武当山五龙宫村的杨仙岩赏景拍照,都未能发现云母岩。究其原因?是选择的季节不对。春天来时,这里万物吐绿,满眼生机,遮挡了对面的云母岩;夏天到时,这里绿树遮天蔽日,浓荫覆地,更是无法寻觅。

  201311月,在秋草枯黄、落叶飘零的秋天,记者在杨仙岩附近再次探寻云母岩时,在居高临下的水泥游步道上,蓦然看见杨仙岩对面的树丛中果真隐藏着一个岩洞!

  环顾四周,无路可循。于是,就贸然跳进路边的深坎儿,开始步入眼前这片荒凉的树林。

  这里丛林密布,周围布满荆棘杂草,根本就没有路,也无处落脚,分明是一条长满荆棘杂草的死谷。

  没走两步,记者便被长满尖刺的荆棘挡住了去路。明明知道云母岩就在十多米开外处,但也无可奈何,只好遗憾返回。

  到了20141月,此时正值冬季。四处严寒,万物沉睡,树叶凋零。趁着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之时,记者又来到五龙宫。

  出五龙宫九曲黄河墙遗址,向右行进,沿着一直下行的游步道,两三分钟即可抵达杨仙岩。古代志书上说是“五龙宫东二百步”,实际上步行200米左右,即可达到。

  古文里,迈出一足为跬,迈出两足才是步。古代的跬就是现在的步,古代的一步实际上是现代两步。

  那么,古代的一步相当于多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3米至1.4米。古代的“二百步”,也就是现在的260米至280米。

  云母岩四处虽有杂草挡道,但穿过一片枯枝败叶,两三分钟就能抵达洞口。岩洞外冬日暖阳高照,站在洞口,感觉洞内凉气袭人。走进岩洞,只感觉阴凉,岩壁上有流水渗出;但见地面上,铺着一张普通的凉席,其旁边摆放有一块长条木板。显然,这里有现代人住过的痕迹。

  云母岩长约6米,高约2米,深约5米。奇特的是,不大的岩洞内依崖还有一个小石臼,里面装满清亮亮的水。这与武当山的多数岩洞一样,有岩洞就有石臼。

  武当山古建筑专家张华鹏在其所著的《武当山古建筑岩庙存目》中指出,“云母岩位于五龙宫村,始建于元朝以前,现存岩庙遗址是元明时期,占地300平方米。”

  根据“二岩在五龙宫东二百步……昔隐士花杨先生服术于此”,张华鹏分析认为:“花杨先生,即唐代道士。云母岩、杨仙岩都应该是唐朝遗址。”

  时光变迁,岁月荏苒,云母岩昔日恢宏的岩庙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给后人留下的,仅是无尽的遐想与思索……

  2

  得名与道教外丹术有关

  武当山古老的变质岩,记录了近18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约在八亿年前的时候,这座大山从古海洋中隆起;大约在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青藏高原不断隆升,武当山与大巴山同时升起。随着新构造运动的发展,武当山不断隆起,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冰川活动等内外营力的作用下,雕塑了武当山变化奇幻的陡壁危岩。

  岩,又称岩穴、岩洞,指陡险的峭壁之下,或山峦之下,自然形成的各种形状的穴洞。

  在武当山深山密林之中,自然形成的岩洞之多,难以计数。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很多高人羽士到武当山“依岩为屋”,进行修炼。古代在岩洞建庙宇祀神,称为岩庙,因此武当山有“三十六岩”的说法。“三十六岩”多为流水侵蚀断裂面,经风化、崩塌形成的断层崖,岩壁直立陡峭,高低不一,险象环生。陡岩岩面经流水进一步侵蚀及冷热气温影响,在岩壁的软化岩层部位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穴,洞壁蜿蜒曲折,或浅或深,或宽或窄。

  古代虔诚的人们,在武当山这些洞穴中修庙建观,作为供奉神灵的场所,让岩、洞和历史文化相互依存,自然与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相互辉映的奇特景观。

  关于云母岩的来历,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认为,武当山三十六岩之得名,多与古代隐士及道教传说有关。早期神仙道教相信,烧炼金石药物,可以制成长生不死之药,因此,常用朱砂、雄黄、云母、硫磺、硝石等烧炼外丹。道教认为炼丹需选名山,在荒无人烟的隐蔽之处,砌炉立鼎,结伴不过三人。武当山是古代炼制外丹者常驻的名山,如汉代神仙马明生、阴长生师徒就曾在武当山五龙宫炼制“太阳神丹”。

  杨立志分析认为,位于五龙宫附近“三十六岩”中的云母岩、朱砂岩等名称,应多与道教外丹术有关。他说,道教修炼内丹、长生成仙也必须排除杂念干扰,远避尘世俗务。于是,深山密林、岩洞石室便成为求仙之人隐居修炼的首选之地。

  中国的炼丹术,源自远古时期人们对长生不死的向往,战国时期方术盛行,一些方士认为只有金石之类的不朽之物方能成就人的不死之身,用金石炼丹由此肇始。东汉末年随着道教的产生,炼丹术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修炼实践相结合,日趋兴盛。炼丹服药在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蔚然成风,与当时对道教的推崇密切相关。炼丹的主要原料有“五金八石三黄”之说。云母,则是“八石”之一。

云母,也是一种造岩矿物,通常呈假六方或菱形的板状、片状、柱状晶形。武当山多岩洞,且多数高峙悬崖陡壁的腰间,是云母片岩风化所成。岩洞深几米,宽十几米至几十米,高数米,造型奇特,下临千仞。洞中多有庙宇倚山洞而筑,险峻之中透着灵气。地质专家称,武当山的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质结构形成于13亿年前,是探索南秦岭乃至整个秦岭造山带成因的关键之处,是国内外地学界探索大陆造山带演化规律的理想地区之一。

3

  明朝两位名人先后作诗

  关于云母岩的记载,古书上寥寥无几。但在明朝,有两位名人先后为云母岩作诗。一位是明朝著名思想家孙应鳌;一位是明朝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二人都担任过郧阳抚治,地位相当于省长。

  孙应鳌,贵州清平卫(今贵州省凯里市)人。他生于明朝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自幼聪颖,好学上进,9岁能作文。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孙应鳌19岁,考中举人第一名。后来,他抚治郧阳,掌国子监祭酒事(即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官至工部尚书。

  明朝隆庆元年 (公元1567)40岁的孙应鳌来到鄂西北地区,抚治郧阳。他走马上任,力督官兵围剿,平息保康叛乱。隆庆三年(公元1569),孙应鳌以“亲疾乞归,上许之”。到了明朝万历元年 (公元1573)46岁的孙应鳌再度抚治郧阳。直到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王世贞接替了他的职位。

  在鄂西北生活工作期间,喜读诗文、善作文章的孙应鳌势必要登武当。因为,武当山是他管辖境内的名山,又是明皇室的家庙。这期间,孙应鳌在游览武当山时,写下了《七星峰》、《系马峰》、《松萝峰》等诗歌。他在诗作《云母岩》中写道:泛泛桃花春水,萋萋灵草孤洲;烟断石岩欲裂,云飞万木俱浮。

  明朝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山道宫之后,武当山成为明朝文人倾心向往的名山仙境。众多文学家纷至沓来,并留下了许多歌咏武当山风光的优美诗篇。在这些著名文人中,王世贞留下的诗文最多,而且,他对武当山历史的分析也最深刻。据《明实录》等书记载,王世贞之所以特别钟情于武当山,是因为他同古代许多文人一样有寄情山水、游赏名胜的嗜好。

  王世贞是江苏省太仓人,出生于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他21岁考中进士,系明朝文坛“后七子”首领。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48岁的王世贞开始抚治郧阳。他在任职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吟颂武当山的诗歌达40多篇。王世贞在其诗作《云母岩》中写道:朵朵傲风云叶,层层薄日霜华。传得彭篯飧法,移来此地为家。

  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通过研究发现,在王世贞大量歌咏武当山的诗赋游记中,一些诗文表达了他厌倦官场,欲学道求仙的思想。王世贞中年时,因父亲王忬被奸臣严嵩陷害,因而看透了官场的腐败,萌生了隐居修道的念头。到隆庆、万历年间,王世贞虽然重被起用,但仍时有挂冠隐退之意。他在咏颂武当山的有些诗文中,就透露出了这种心境,“传得彭篯飧法,移来此地为家”,《云母岩》等诗句都反映出他的这种思想。

  4

  村民们眼中的“万人坑”

  云母岩的故事,不仅只停留在明朝的两位名人先后为其作诗。这个看似普通的岩洞,至今还蒙上了一层神秘难解的面纱。

  龚常清的家,在距离五龙宫遗址的不远处。为了配合五龙宫的开发,2012年,他举家搬到武当山特区。

  1957年,龚常清出生在偏远的五龙宫村。在当地,村民们都称呼他是五龙宫的“百科全书”。五龙宫附近的哪座山叫什么名字?哪个岩洞在哪儿?他都了如指掌。龚常清说,他对武当文化的热爱,是受了道教文化的熏陶,更是从小耳濡目染,受了奶奶吴开秀的影响。

  他说,奶奶的记忆力特别好,身体也好,活到90多岁去世了。思维敏捷的奶奶,对武当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五龙宫近百年内发生的事情,她都知道。

  提起云母岩,龚常清说五龙宫村的村民们称其为“万人坑”。这个说法,得到了村民的印证。记者曾向当地一位姓陈的村民打探云母岩的具体位置,该村民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叫“万人坑”。

  何为“万人坑”?联想到杀人如麻的惨景,不禁毛骨悚然。

  龚常清听奶奶吴开秀说,古代的时候,一帮土匪拿着大刀横冲直撞地闯进了村子。为了藏身保命,村民们吓得慌不择路地扶老携幼跑到云母岩躲藏。不一会儿,土匪们在村里胡乱抢砸烧了一通后,追至云母岩一带。

  透过浓密的丛林荆棘,藏在岩洞内的村民老少隐约看到不远处土匪追赶的身影,他们个个都屏住呼吸,吓得大气不敢喘,紧张又恐惧。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躲藏在云母岩中的一个小孩忽然“哇”的一声哭了。土匪们循声而去,走进洞内举起砍刀将村里老少全部残酷地屠杀了。

  对于奶奶讲的这个故事,龚常清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年轻时他在云母岩前面开荒种地时,竟然真的挖出了不少白骨。

  五龙宫一带,曾经土匪横行,这是不争的事实。假如真有“万人坑”的故事,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一定会发出悲怆的呐喊。

  但愿是假的。再次游走于云母岩,希望感悟的是古时修炼之人空灵玄远的妙趣悠然。

 (潘世东转载于十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