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徐学谟三游武当


 

 一代名臣徐学谟三游武当

 

 王学范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建成九宫八观,使武当山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圣地和明朝皇帝的家庙,同时也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名胜之地。多年来,朝觐游览武当山的皇亲国戚、朝廷重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这其中就包括了明代重臣徐学谟。

  刚正不阿一代名臣

  徐学谟(15221593年)原名学诗,字叔明,一字思重,一字子言,号太室山人,明代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著有 《徐氏海隅集》、《春明稿》、《归有园稿》、《世庙识余录》、《万历湖广总志》、《春秋亿》、《老子解》、《南宫题奏草》和《建漕折议》等。

  徐学谟是一位不畏强权、刚正不阿、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大臣。明人冯时可在他的《少保徐太室先生传》中记载,徐学谟任礼部郎中时就因为坚持原则而得罪了严嵩。当时有一个名叫咎义金的太常寺典簿,因在严嵩夫人欧阳氏生病时做过除灾求福的祭祀,就通过严嵩走后门想破格升为太常寺丞,但作为礼部郎中的徐学谟坚决不答应,对此,严嵩的儿子严世藩恼羞成怒,辱骂徐学谟:“你是个什么东西?敢阻碍我家的事情!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霜降节,吏部侍郎冯天驭应当陪同皇上祭祀山陵,但冯天驭怕吃苦,希望由司务代行,遭到秉公办事的徐学谟拒绝。吏部是管理全国官员考核任命的,得罪吏部官员自然没有好果子吃。冯天驭因此事十分恼怒,便串通一些官员,将徐学谟挤兑出京城,任荆州知府。

  他在荆州知府任上,整治水患,赈灾安民,铲除兴山、秭归、远安三地交界之处的高鸡寨盗贼巢穴,政绩卓著,受到百姓的爱戴。但却因抵制景王朱载圳侵占沙市而得罪景王被罢官。景王当初分藩承天,当时为德安府安陆州,辖地包括今天的钟祥市和京山县。嘉靖四十年(1561年),景王向户部多请田庄,得到户部和皇帝的批准,但“荆州沙市不在请中”。而荆州沙市商业繁华,税收可观,是一块膏腴之地,景王想把它占为己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景王向朝廷催要多请的田庄时,暗自将沙市窜入原奏中,户部则不加审查,随即行文要求给付,引起了沙市百姓的强烈反对,有些偏激的百姓甚至想杀了前来征地的宦官。徐学谟一方面安抚百姓,一方面与景王派来的官员交涉,建议每年给景王府五百两银子,作为免于割交沙市的代价。湖广巡抚张雨为了讨好景王,批示银子要增加到两千两,徐学谟则坚持只给五百两。听说以输租方式使沙市免于被景王霸占的消息后,荆州全城百姓欢呼庆祝,对徐学谟所作所为交口称赞,并因此把沙市称为“徐市”。景王却对此事耿耿于怀,于嘉靖四十二年上书朝廷,说徐学谟抗悖无人臣礼,徐学谟因而被捕入狱。荆州百姓深为不平,作歌谣到处传唱。歌谣说“贤哉侯,留无计;神有知,扬善类”,并为之罢市。朝廷见此,不得不为徐学谟减罪,但仍然将他罢官归家。

  隆庆元年(1567年),徐学谟重新被启用为河南南阳知府,以后又辗转江西、湖北,历任多个职位。万历四年(1576年)六月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接替王世贞抚治郧阳。他在郧阳巡抚任上清丈田亩,核定税收,操练军伍,整饬吏治,事无不举。鉴于郧阳久未修志,他聘请襄王府文学、滇人周绍稷纂修万历《郧阳府志》三十一卷,填补了这一时期修志的空白,为郧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他还十分重视兴办教育,据裴应章、彭遵古纂修的《郧台志》记载,他刚一到任,就从抚治官房、官地出租收入中划拨经费作为府学、儒学生员的伙食费,使两学生员的生活大为改观。徐学谟饱读诗书,从小就受嘉定宗经崇古文化传统的熏陶,自己又是诗文名家,因此他注重以文经世,倡导学习研究之风,使郧阳这一偏僻地区形成了重视教化的风气。他还率先垂范,撰写了大量的诗文,如散文《春雪楼记》,诗歌《郧阳生日》、《郧乡》、《夜渡郧山》、《斋雪枯咏十二韵》、《王长卿文学访余郧台感赠十九韵》、《郧志成,赠别周小史还襄藩,赋十八韵》、《雨雪歌度郧山作》、《初领填郧,捧檄西迈,于时宦楚,拜命凡七,中经退逐,垂十八年矣,感赋四首》、《郧城淹雨,时家报久隔,怅然有作》、《郧城九日雨,喜周纪善绍稷自襄州至清美堂留酌》、《王廷尉以诗来见,谕所以不俟交代之意,次韵奉答》等数十首。在郧阳巡抚任上,他还编订了自己的诗文集《徐氏海隅集》。

  三上武当佳话流传

  徐学谟与湖北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先后任荆州府知府、湖广按察司副使分巡襄阳、湖广副使、湖广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历任七职,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在湖北任职期间,他曾经三上武当山,拜谒真武神像,游览山水,赋诗作记。

  其实,徐学谟对武当山心仪已久,早在他任礼部郎中时就对武当山心驰神往。他在《大岳游稿序》中写道:“肃皇帝时,余为郎,久在祠部。猥以职事,检括天下诸名山祀典,乃太和一山,尤上所毖注。间披图记,心异焉,即以神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明世宗嘉靖皇帝时期,徐学谟在礼部任郎中一职,掌管祠部礼制,从事繁琐的工作中,包括清查天下名山的祭祀典籍,而从太和山的祭祀典籍里,可以看出皇帝对武当山十分重视,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徐学谟也间或阅览了其中的记载图册,他认为太和山十分奇特,心中十分向往。

  正因为他对武当山心仪已久,因此在他于嘉靖三十八年(1560年)出任荆州知府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九年(1561年)正月,他第一次游览了武当山。关于这次游览,徐学谟在他的《游大岳记》中只是一笔带过,没有作详细的记载,具体情况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徐学谟第二次游览武当山,是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三月十六日。当时他到京城接受朝廷的考核后返回湖北,途径郧阳时,顺便又到武当山一游。这次游览由于身为荆州知府,公务繁忙,时间紧迫,仅仅涉览了几大宫观,其他无暇游览,便匆匆返回荆州。徐学谟从宫中名山典籍中早已了解到武当山各宫观的情况,特别是对五龙宫仰慕已久,很想到五龙宫一游,但因为时间不允许,他也只能远远眺望,想象这一著名宫观的神奇灵异,抱着极大的遗憾离开了武当山。

  武当山的雄奇壮观,武当宫观的壮丽辉煌,武当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地吸引着徐学谟。虽然有了两次游览的经历,但这两次游览都来去匆匆,特别是未能游览五龙宫,让他深感不尽兴。为了却这一心愿,时隔七年以后,徐学谟又第三次游武当。

  隆庆二年(1568年)正月,徐学谟升任湖广按察司副使,分巡襄阳。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十九日,他写信给他的好友王应显,约他同游武当山,因为在这以前王应显多次约他同游时,他都因公务缠身而未能如约。

  王应显(15111603),字惟谟,号心泉,明代福建漳浦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太常寺卿。因为与徐学谟同年中进士,所以相互引为同年好友。徐学谟升任湖广按察司副使,分巡襄阳,王应显正好任湖广参议,分守襄阳道,两人既是同年又是同僚,关系自然更加密切。

  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二十一日,徐学谟从襄阳出发,顺汉江逆流而上,当晚宿谷城。二十二日由谷城向西行进,晚上住在界山馆驿。这时收到王应显的来信,说是次日从均州(今丹江口市)出发,约定在沐浴堂等候。二十三日,徐学谟从界山馆驿出发,经青微馆,到沐浴堂,与王应显相会。两人经“治世玄岳”牌坊、遇真宫、元和观、玉虚宫,沿西神道行进,过华阳亭、五龙行宫、仁威观,沿路观览了茅埠峰、紫盖峰、金锁峰景色,当晚宿五龙宫。二十四日,徐学谟和王应显两人换上礼服进五龙宫拜谒真武神像。在道士的陪同下观览天地、日月四池以及五龙峰景色。徐学谟多年一游五龙宫的愿望终于实现,他为五龙宫的雄伟壮观、五龙池的神奇灵异、五龙宫周边景色的险峻幽奇所陶醉,久久沉浸其中而流连忘返。

  辞别五龙宫,徐学谟、王应显跨青羊涧,经仙龟岩、仙侣岩、滴水岩、歘火岩、百花泉、黑虎岩、南岩宫、飞升台、榔梅祠,上一、二、三天门,至太和宫。这时天色已晚,于是他们相约次日登天柱峰观日出。

  四月二十五日,两人一大早就登上金顶,观赏了难得一见的武当日出。此后经摘星桥、太子岩、紫霄宫,至太子坡。在太子坡,徐学谟巧遇诗友赵郡宋生从东来游武当山,于是他们一起观览了圣母滴泪池后相揖告别,经玉虚宫到沐浴堂。当晚徐学谟在沐浴堂歇宿,王应显则手执火把夜行六十里赶回均州。四月二十六日,徐学谟离开武当山,返回襄阳,结束了为期五天的游程。

纵观徐学谟三游武当的情况,前两次都是借公务之便匆匆一游,犹如蜻蜓点水,并未细观。而第三次游览时间充裕,又有好友陪伴,游览得很是尽兴,不仅游历了各大宫观,到了心仪已久的五龙宫,甚至人迹罕至的仙龟岩、仙侣岩、滴水岩、歘火岩、百花泉、黑虎岩等小景点也都一一走到。前后三次游览武当,特别是第三次游览,给徐学谟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对武当山雄宏奇特的风光、辉煌壮丽的道观、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为他创作武当诗歌和游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先后创作了长篇游记《游大岳记》和《均州游净乐宫》、《清微馆旧榻听泉六韵 》、《天桂峰观日出歌》、《天桂峰观月出歌》、《九月晦日太和道中咏枫树》、《雨宿清微馆》、《憩遇真宫》、《秋夜宿清微馆追忆嘉靖庚申与汪襄阳夜话于此感赋 》、《游大岳诗十首并序》等数十篇文学作品,为丰富和发展武当山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诗文特色尤为鲜明

徐学谟游历武当山写的这些诗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记游叙程,准确详细地反映了作者游览武当山的经历。他的《游大岳记》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作品记叙了他第三次游武当山五天的游览行程、时间、地点、所见所闻,内容详细而准确。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简述第三次游览武当山游程时已作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写景状物,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武当山的奇特风光。写景状物、描绘风光是游记的重要功能之一,徐学谟在《游大岳记》中把游记的这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善于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描绘武当山的奇景,如描绘五龙行宫的一段景色:又折而北行四五里,为五龙行宫。宫负茅埠峰。迤宫后斗折而上,众峰攒蹙,腾突撑拒,聱岈逼侧,莫省向诣。转瞩凹处,役者絙舆而上,纵纵作蛇形。崩石临隧,乍异乍合,乍起乍蹶,惝恍万状。

这段描写,作者先从正面着笔,直接写群峰攒聚、高耸云端、犬牙交错的形态,突出山势的险峻奇特;继而通过轿夫行走的艰难,从侧面进一步衬托出山势的险峻;而后再从正面描绘奇石形态,再次凸显奇峰异石。短短一段文字,多侧面、多角度反映描写对象,写作手法巧妙。又如描写金顶观日出一段:王君即起,偕余捉襟傧厌而登顶。霏微飏拂,沆瀣沾衣。东望紫云如盖,泱郁绮结。顷之,昒昕渐爽,朱光迸彻,景风澄廓,踆乌翔空,荡射万山,金碧晃映。炉烛三峰,近联几阁,而皇崖、三公、五老、玉笋、天马、鸡笼诸峰,若动若岌,属峄而来。奔走不暇。埃堨屏翳,宛虹芒荡,游目八极,眇忽万象。”

这段文字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金顶日出的壮丽景观。作者语句典雅,用词古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他的诗歌在写景状物方面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如《登天柱峰四首》中的两首:

其一

七十峰环拥翠旒,中峰一柱正当头。直穷丹级超三界,一上天门隘九州。空外山川驱混合,高悬日月恣沉浮。狂来更欲探奇绝,笑摘银河夜倒流。

其二

盘礴西南插楚都,远襟嵩华控巴吴。蓬壶亦在人间世,灵秘如探肘后符。龙虎雄瞻丹阙迥,烟霞秀莹玉城孤。南岩指点升真处,恍惚仙灵定有无。

第一首诗首联先从正面直接描写“七十二峰朝大顶”的自然景观,突出了天柱峰耸峙云端、高不可攀的雄伟气势。颔联诗人则从攀爬丹梯,跨越三道天门,登临绝顶的自我感受入手,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再次表现出天柱峰的高峻和神奇。颈联紧承颔联作进一步的渲染,把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从而把天柱峰的高峻神奇推向极致。尾联则以抒发诗人“欲探奇绝”的情怀而收束全篇。“笑摘银河夜倒流”一句仍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不仅表达了诗人在武当山探寻奇绝的豪迈气概,也再次突出了天柱峰的高峻。第二首诗首联起句突兀,气势非凡,把天柱峰威震荆楚,地控巴吴,势压嵩山、华山的磅礴气势和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颔联以传说中的蓬莱、方壶两座仙山来比拟武当山,以渲染它的神奇灵异。颈联则通过对穿越云端的丹梯、高耸山峦的宫观、变化莫测的烟霞、壮丽辉煌的城垣的描绘,展示出武当山景观的丰富多彩。尾联作者特意点出神奇秀美的南岩胜景,指出那是人们传说的真武大帝修仙得道升天的地方。是真是假,是有是无,诗人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只是指出景点,提出问题,吸引人们自己去探寻。这样收束全篇,既增添了武当山的神秘之感,又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绘形摄神,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武当山道教宫观的壮丽辉煌。

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方圆八百里的武当群山之中,到处都散落着道教宫观,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构思巧妙、依山就势、工艺精湛、气势非凡,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往观赏并为之吟唱。而徐学谟的武当诗文更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武当道教宫观的壮丽辉煌。他在《游大岳记》中对玉虚宫这样写道:俯瞰平畴,坛曼陁委,徐徊羡沃,有万宇突起,连栋骈延,烟火灼炽,俨然成都邑之观者,为玉虚宫。

作者先勾勒了从远处眺望时所见到的玉虚宫的概貌,单从这简要的几笔描绘中,我们已经感受到玉虚宫的雄伟壮观了。其后,又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玉虚宫正殿形态神韵:座皆缮以虬,柱镂以龙,梁列以云,榱饰以藻,梲翼以飞,栌辟以绮,寮甓以文,砖覆以罘,纲护以綉,楹周以覆廊。殿之外为展台,台之外为石栏,栏之外为丹城,城之下为彤墀,墀之外为二山门。门之外左右列亭二,亦峙以崇台,高可三丈,贮御制穹碑。悉类今绛阙帝居。

这段文字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玉虚宫当年的恢宏气势以及宫殿的布局结构、工艺装饰,把已经不复存在的玉虚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也为近年修复玉虚宫大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献资料。

他的许多诗歌也对武当山道观作了客观而真实的反映。

(四)抒情言志,真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游览武当的独特感受和个人情怀。

武当仙山宫观依旧、风光依旧,但每个登临武当的人都会因为个人的学识、性格、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徐学谟曾七次在湖广任职,两次被贬官,仕途一波三折,这些独特的人生际遇使他在登临武当时情感体验自然与众不同,这些都一一反映在他的武当诗文中。如《九月晦日太和道中咏枫树》一诗:春红点素秋,着叶便堪愁。已失芳菲候,谁将艳异求。地违温室树,天远未央沟。黄落心嗟悴,丹存晚见收。笼霞轻拂袖,濯锦滥盈流。瑟瑟回金勒,萧萧映绮楼。飒看浑是雨,欲去转凝眸。色借绀园夕,沙明朱鹭洲。沾涂泥未辱,曳绂老宜投。寂寞文章着,悲凉鸿雁缪。过时非有竞,鸣夜讵应休。零落留孤干,怀湘等远游。年年行路客,此地拂吴钩。

这首诗以象征手法歌咏武当道观中的枫树,即像宋人李仲蒙曰“索物以托情”,“情附物也”。诗人极力渲染枫树生长的环境恶劣,是“地违温室树,天远未央沟”的蛮荒之地;生长的时机不利,是“已失芳菲候,谁将艳异求”的凄凉秋季;但枫树却“零落留孤干,怀湘等远游”,仿佛看到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虽屡遭迫害却九死而无悔,报国之志从不动摇的气节。徐学谟曾七次到楚地做官,历时十八年之久,其中两次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弹劾罢官。因此武当山道观中那伟岸挺拔、独傲霜林的枫树正是他虽屡遭打击仍然坚贞不屈性格的真实写照。他的武当山诗歌大都不是单纯地描山摩水、咏宫吟观,而是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是典型的“有我之境”,有情在景中、情景交融之妙。《雨宿清微馆》也是他抒情言志的代表作:故馆清秋暮,闲阶赤叶平。惊心一夜雨,侧耳十年声。已是愁无赖,宁堪滴到明。重来多难后,逆旅念残生。

这首诗是作者在某一年的秋季夜宿武当山下青微驿馆时写的一首感怀诗,同样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沉浮宦海、饱经磨难后的满腔愁绪和对仕途凶险的深刻体悟。(潘世东转载于十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