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长生岩寻“长生”


 

 武当山长生岩寻“长生”

 

 

 记者 朱江

 

  碑刻记载皇帝赐名长生岩

  在武当山五龙宫碑亭的侧边立碑《敕书》记:“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朕惟大岳太和山兴圣五龙宫自然庵,乃羽士栖真之所。上为国家祝厘下为生民祈福者也。其地东至青羊涧,西至西行宫,南至桃源涧,北至明真庵为庵中永业。恐年久被人侵毁,特赐护持。凡官员诸色人等,毋得欺凌侵占,以沮其教。敢有不遵朕命者,论之以法。其本庵(五龙宫自然庵)道士张腹心所居之处,赐名长生岩,故谕。成化十二年七月十七日。”

  那么,何为长生岩?究竟在哪里?

  翻开厚重的历史可见,明朝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正是结束荆襄抚治,建立郧阳抚治的那一年。

  郧阳抚治管辖的地域“东西两千五百里,南北一千四百里”。那时的郧阳老城相当于省会。人们常说的八百里武当,也在郧阳抚治管辖范围。

  可见,长生岩是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亲自起的名字。长生岩名字诞生的这一年,郧阳府升级为省级单位。

  据《郧县志》记载:明成化七年荆襄流民百万……明成化十三年,丙申五月荆襄流民十万……这一批流民逆汉水而上,来到鄂西北耕种安家。由此,郧阳抚治是为“流民”而设。

  前往武当山五龙宫探幽,已有十多次,寻找长生岩的念头也萌发已久。因为路径偏僻,又是悬崖峭壁,相当危险,自然久寻未果。

  询问当地村民,多数闻所未闻。极个别知道者,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说是太危险,就是不说具体位置。一次,记者曾在五龙峰的山腰转悠了足足一个下午,还险些迷路,终究无功而返。

  2014年元月中旬,记者终于说服一位村民请他带路。这位村民40多岁,是土生土长的五龙宫村人。他说,只去过一次长生岩,那还是小时候放牛时冒险进去玩过。

  悬崖绝壁开凿险峻石窟

  山林之中,枯叶满地,也许是冬日半尺厚的落叶,为我们铺平了崎岖的山路。这位村民说,如果是在夏天或秋天,穿越这层密林,不仅要忍受灌木荆棘的刺痛,还会时时遭遇毒蛇和马蜂攻击的危险。只有在冬天,万木凋零,百草皆枯之时,更容易寻觅。

  前往长生岩的路并不太远,离五龙宫大约两公里。先要绕过五龙宫大殿,步入通往五龙峰的古神道,半路跳进一岔口靠左边继续前行。他步履轻盈,走得飞快,当看不到我们时,会站在前方摸着古树静静地等待。

  枯木虬枝,万籁俱寂。蜿蜒的羊肠小道越走越窄,大地一派萧瑟。冬日的暖阳透过树梢缝隙轻轻斜射下来,照不见历史沧桑。

  在古人的眼里,在冬天的季节里,天地停止了正常的互动。在我们看来,仿佛时光在倒流,正在走进神秘的时空隧道。静幽的小道,蜿蜒起伏,越走越陡,路越走越狭窄。走着走着,忽然他停下了脚步。小道右边的崖壁上,一条掩映在密林的石凿台阶跃入眼帘。在这攀登极度困难的悬崖峭壁上,居然有当年人工开凿的台阶。若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置信。

  小心翼翼地向上踏过层次分明的石台阶,登上十几米,前方悬崖石壁上正是神秘的长生岩。这是一座怎样的石窟啊!在这山腰的绝壁上,人工开凿的这座石窟,坐西朝东,下临绝壁,只有左侧一条5.5米长的悬空栈道可以通过,过往行人必须面壁扶崖,稍不留心会坠下悬崖粉身碎骨。

  说是悬空栈道,其实就是几根胳膊粗的5米腐木凌空架在悬崖间,一架木头梯子斜倚在崖壁。若要进出石窟,必须靠手扣崖壁、脚登悬空腐木,面壁而过。一旦坠入脚下万丈深渊,是没有神仙腾云驾雾来接应的。

  犹豫之间,见领路的这位村民已经踏着树干进入石窟。于是,记者也双手扶壁,虚汗直冒地一步一挪缓缓过了悬空栈道。

  这应是一个天然的岩洞,但有人为开凿的痕迹。窟顶呈平拱形,高4.7米、面阔4.6米、最深处6.07米,后壁正中凿有高1.1米、宽0.95米的神龛。

  整个窟内为一个整体,无一丝裂纹,窟口为磨砖对缝城砖墙封堵,左侧留一门连通悬空栈道。1989331日,武当山古建筑专家张华鹏来此考察时,还发现龛内有一尊下部残缺的泥塑彩绘道教神像。如今,神龛上已空空如也,神像也荡然无存了。

  据张华鹏考证,窟内西南角人工开凿的这个石槽深1.15米,可装下两万多斤的谷物。在清朝、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土匪很多,因此长生岩曾一度成为五龙宫储粮仓。张华鹏说,长生岩是武当山最大的石窟,也是最险的一处石窟,这里山深林密,曲径通幽,是与世隔绝的一个封闭环境。

  长生岩藏在五龙峰的峭壁中,也难怪很多人都误认为这叫藏身岩。

  那么,长生岩石窟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呢?张华鹏认为,开凿的年代无法考证,但长生岩之名是成化皇帝朱见深所赐,他推断在此之前石窟已经开凿成功。

  置身于长生岩,可见洞口有一炼丹炉的鼎台基,洞内有练功打坐石凳一个,倚岩为一张长2米、宽1.1米的石床,石壁有拓,痕迹已被烟熏。岩内向阳干燥,地面除厚厚一层鸟、鼠粪便外,别无他物。从洞口放眼前方,视野开阔,山峦跌宕起伏,天柱峰远处呼应。不难想像,昔日仙人端坐洞里,面朝金顶,修身养性的忘我境界。

    阴长生修炼丹药的炼丹室

  道教以长生不老为仙人的标志,最高理想是长生。道教中专门炼丹服药的流派,目的也是为了长生不老。

  千百年以来,无数人为追求长生不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虽然皇帝爱听“万岁万岁万万岁”,但这终究是自欺欺人,但在道教传说中有专门炼丹服药后长生不老而成仙的,他就是汉朝在武当山炼丹的阴长生。

  武当山一直远离喧嚣的统治中心,加之这里山高林密,泉甘水清,原本便是隐士们采药炼丹、祈求长生的宝地。

  学术界普遍认为,武当山五龙峰下发现的长生岩,即当年阴长生修仙炼丹的石室。

  据元朝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阴长生,新野人……闻有马明生得度世法,乃入诸名山求之,到南阳太和山(时武当山属南阳郡)中得与相见……如此积二十年,终受《太清金液神丹经》,并入武当山石室中合丹。

  关于武当山长生岩的资料并不多见。2002821日,新华社发布的一条消息称,“一个东汉时期被道士用来修炼‘长生不死’丹药的岩洞——长生岩,日前在武当山被文物工作者发现。据考证,这个岩洞是东汉丹学家阴长生的炼丹室,距今已有两千年。发现此洞之前,武当道人一直传说在武当山五龙宫西岩峭壁中有一岩洞叫‘长生岩’。由于通往石洞的一座独木桥破败腐朽,清末后就再也无人涉足此地。”这一论证,得到武当山道协丹派传人祝华英老道长的支持。祝道长称:长期以来,武当山道教一直将长生岩视为“丹师祖”阴长生故居祀拜、保护。

  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研究发现,东汉末年有一个叫马明生的道士,在武当山五龙宫自然庵修行了三年,他炼的一种丹叫太阳神丹,据说服食以后可以白日飞升。马明生带了很多徒弟,其中有一个徒弟是河南新野人,叫阴长生。阴长生跟着马明生一起学了十几年的道,其他徒弟都懈怠了,纷纷离开了师傅。阴长生始终没有懈怠,十几年以后,马明生就把自己的炼丹术传给了阴长生。

  武当龙门派纯阳门第23代传人岳武认为,史证最早在武当山修炼外丹的,当数汉代的马明生、阴长生,故有“两生丹岩”之称。师徒二人的活动构成了武当山第二个炼丹鼎盛期,在道教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与武当有关的汉朝神仙家阴长生可能实有其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伍成泉指出,阴长生是马明生弟子,此二人传记最早见于晋朝葛洪的《神仙传》,该书未记载他们与武当山有何联系。然而,据元朝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所引齐梁间无名氏撰《雍州记》曰:“长生,汉光武阴皇后之族,邓人,马明生之弟子也。得师太阳神丹之诀,同隐武当,丹成,驭气飞行,周游六合,后至忠州仙都,白日上升。”《太平御览》卷四十三引《阴君内传》云:“君字长生,入武当山升仙是也。”《元和郡县志》武当县条云:“阴长生于此得仙。”

  伍成泉认为,阴长生籍贯是新野人(汉属荆州南阳郡),离武当山近在咫尺,上武当山隐居修炼是完全有可能的。他说,阴长生这位后汉神仙家可能实有其人,由于其活动于武当地区,从事金丹修炼,以致最后飞升成仙。

  相传阴长生在世170年,颜面如童子。后来在蜀地白日升天。

  传说终究是传说。长生不死在古代人心中,一直就只是一件缥缈而神秘的事情。

  文学家袁宏道赋诗长生岩

  峰高壑深、岩洞幽邃的武当山,自古寻仙问道、修真炼丹、祈求长生之人往来不绝。

  明朝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公安派”重要代表人物袁宏道陪着他的父亲及好友游览武当山,前后作诗十余首。朝山沿途,袁宏道撰写《游玉虚岩》、《七星岩》、《入琼台观》二首以及《天柱峰谒帝》、《南岩望绝顶及五龙诸宫有述》、《题紫霄太子岩》等诗。

  在游览武当山五龙宫时,袁宏道有感而发,把炼丹的隐居之地作为题咏对象,撰写了《长生岩逄休粮道者》:只将空榻伴嶙峋,踏遍桃花涧底春;一口也摈为长物,诸缘皆可作飞尘;施来白□都饲鹤,种淂黄精每寄人;留□石炉烟少许,深山遥夜礼高真。(注:□为辨认不清的字)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

  值得一提的是,成化皇帝赐名长生岩的126年后,时年34岁的文学家袁宏道就以清新流利、俊美潇洒、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对这座武当最险石窟给予了精彩呈现。时至如今,《长生岩逄休粮道者》也成了记载长生岩罕有的诗句。

  问世间谁人无忧,唯神仙逍遥自在。皇帝们追求长生的失败,使得世人给予长生的评价是——长生不可能实现。岁月更替,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但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谁能否认,或许将来的人类可以实现长生不老呢?

  长生岩的名字,视同阴长生的居所,成了不老的象征,也成了人类的追求与神往。

(潘世东转载于十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