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进入聚变经济新时代——崔长林答北京商报记者问(08)


 


中俄新起点
 
 

  邻里往来,寒冬送暖。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黑海滨城索契,专程同俄罗斯人民共襄奥运盛举。与美法等西方国家对索契冬奥会的质疑和冷眼形成对比,习近平不仅是首位出席在境外举行大型体育赛事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也是履新后连续第二次选择俄罗斯作为新年外交开启国,“雪中送炭”之举得到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中俄两国高层在过去十个月里会晤五次,双方领导人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亲密的个人友谊由此得到充分诠释。随着双方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中俄关系也迈上历史新台阶。

  

政治合作水准高

  过去的一年被视为中俄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对中俄两国关系许多领域来说,2013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年度。中俄两国签署了数十份协议、备忘录和意向书,这些文件表明两国之间的互信水平高,且承诺未来各领域合作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上合组织:

  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建设

  多年来,中俄两国不仅在双边领域和国际事务中的根本利益一致,也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1996年4月,中俄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自此,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2001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加入。次日,上合组织正式成立。

  十余年来,中俄两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交换意见,中俄两国财长曾呼吁加快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银行的经济金融可行性报告的研究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二次会议中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上合组织是中俄开展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双方应保持密切沟通,加快推进上合组织互联互通建设,深化投资和金融合作,加强生态和能源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金砖五国:

  着眼于双方经济互补领域

  同为金砖五国的重要新兴大国,中俄两国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德班峰会为发展契机,努力加强成员国务实合作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配合,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不过在专家看来,中俄在携手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协调共同利益诉求。“中俄双方在周边和国际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需求。”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副教授郭宏宇认为,同为金砖国家中的新兴大国,中俄两国近年来均加大对非洲核能等能源的开发投资。“相似的经济发展诉求也需要双方在深化政经贸合作的同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金砖国家问题专家崔长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俄两国作为金砖五国中的重要新兴大国,双方的确面临着经济发展竞争。“不过双方应该避开企业等经贸竞争点,着眼于双方经济互补潜力领域,如俄方能源、中方高铁等,互通有无,双方经贸发展利益前景广阔。”

  军售:

  中国成俄军火出口最大客户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军火出口的最大客户,俄罗斯平均每年向中国出售2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不过随着近年来俄罗斯武器出口走向多元化,中国购买的俄制武器几近饱和状态,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已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去年3月中俄签署重大军售框架协议,中俄合作建造4搜“拉达”级AIP潜艇出售给中国。中国向俄采购24架苏35战机,这是十年来中国首次向俄采购重大军事装备,双方军事合作再度升温。

  在本次紧张的索契之行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分别与两国正在参加叙利亚化学武器海运联合护航的中俄军舰舰长视频通话,也尤为值得关注。“两国元首共同与军舰舰长视频通话,这一安排是极其少见的。”社科院俄罗斯问题专家邢广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不仅体现出双方高度的政治和军事互信,也体现出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配合更加常态化、专业化。

  联合国:

  投票立场基本趋同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近年来在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开展密切合作,捍卫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国际法基本准则,维护了国际和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中俄两国在诸多安理会投票场合立场也基本趋同。2003年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投票决定取消对利比亚长达11年的制裁,美国和法国代表分别投了弃权票,中俄则持有相同立场。2007年,安理会就美国和英国提出的有关缅甸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俄再度立场一致投反对票,最后该决议草案未能获得通过。2012年联合国安理会对由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提出的一份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了表决。投票结果为11票赞成、2票反对、2票弃权,中俄两国再度投出否决票,因此决议也未能获得通过。

  领土和主权:

  核心利益问题相互支持

  俄方多次表示,台湾和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不会改变,支持台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国和平统一大业。中方表示支持俄方为维护高加索地区和平与稳定所做的努力。双方强调,在维护两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相互支持十分重要。

  

能源合作潜力大

  中俄能源合作从1994年开始接触,至今已走过近20年历程。近年来,两国能源各领域合作取得重要成果,相继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在本次冬奥会期间,习近平强调,双方要继续深挖巨大潜力,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如期实施俄方向中方增供原油和天然气、扩建输油管道、建设合资炼油厂等项目,扩大核能、电力、煤炭等领域合作。

  天然气:

  供应量将占到中国需求量的1/2

  2004年中俄签署天然气合作最初协议,双方将修建东、西两条天然气管道,实现年对华输气680亿立方米,其中东线380亿立方米,西线300亿立方米。分析认为,如果东西两条天然气管线全部建成,将给中国带来每年6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气量,这对于年消耗天然气1400亿立方米的中国,将占到1/2,从而凸显了中俄能源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作为清洁能源,天然气的使用也将改变中国70%依靠煤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雾霾发生概率。

  然而多年来谈判进展缓慢,其中价格问题是导致双方无法就俄对华供气问题达成共识和签署合同的主要绊脚石。不过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日前表示,俄中两国计划在5月前就俄罗斯对华供气价格达成共识。

  原油:

  逐年向中国增供原油

  作为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中俄两国原油合作互补性强,前景广阔。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当前俄罗斯面临着欧洲市场需求的萎缩,而中国在实行多元化能源进口战略的同时,对石油等传统能源仍有巨大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公布了俄向中增供原油长期贸易合同细节,俄罗斯将在目前中俄原油管道(东线)1500万吨/年输油量的基础上逐年向中国增供原油,到2018年达到3000万吨/年,俄方还承诺在中俄合资天津炼油厂建成投运后,每年向其供应910万吨原油。

  地缘:

  管道运输有利于石油供应稳定性

  中俄能源运输管道合作也较为深入。2008年建立中俄副总理级能源谈判机制后,中俄原油管道于2011年1月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正式贯通。俄方20年内将通过该管道对华供油3亿吨,目前通过该管道对华输油已超过3000万吨。专家表示,中俄原油管道是实施中俄关于修建中俄原油管道、支持贷款等一揽子合作项目协议的重要内容,在页岩气革命蔓延全球之际,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大国,正面临着出口方向选择的问题;而我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过去近八成的石油进口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但海上运输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很大,而陆上管道运输有利于石油供应稳定性的增加,也增长了中俄能源的贸易需求。

  电力和煤炭:

  传统能源领域合作上升

  在电力领域,中俄75万千瓦500千伏直流背靠背输电工程于2012年底开工建设,双方签署25年长期合同。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去年曾表示,2012年俄罗斯已通过500千瓦输电线向中国输入26亿千瓦时电力,2013年输电量会达到36亿千瓦时,极大缓解了我国东北地区的用电紧张。在煤炭领域,2012年中国从俄进口优质煤炭近2000万吨,双方还在开展煤炭资源一体化开发、煤制油等一系列合作。“俄罗斯对华煤炭出口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林伯强补充道,目前双方仍处于在煤、炭等传统能源领域里合作的上升阶段,未来也不排除在页岩气、太阳能等非传统能源领域里的相互合作。

  

经贸合作空间广

  “双方不应该仅限制于能源领域的往来,还应该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将中俄贸易利益最大化。”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建议道,双方若能够将各自产业比较优势相结合,衔接上下游产业链,将在很大程度上利于双方携手提高中俄贸易额。

  经贸领域:

  贸易额“一增一减”

  不过与双方的大宗商品合作广度和深度相比,中俄的经贸发展则不尽如人意。中国海关总署上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俄贸易额比去年增加1.1%,约890亿美元,中国也连续第四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国。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中俄贸易额增幅背后的“一增一减”。去年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增加12.6%,达到495.9亿美元。中国对俄罗斯商品的进口比2012年减少10.3%,为396.2亿美元。“中俄双方出口结构是中俄贸易额失衡的主要原因。”郭宏宇说道,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石油、木材等原材料,而中国向俄方出口的产品则以日用品为主。在全球经济颓势的大背景下,本来已经放缓的中俄贸易增速将进一步影响双方出口贸易额。

  “丝绸之路经济带”:

  经贸增长重要突破口

  普京在会晤习近平时表示,“对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充满信心”。去年双方领导人达成中俄经贸发展目标共识,即促进两国双边贸易额2015年前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前达到2000亿美元,并争取实现更高水平的目标。

  业内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成为中俄双边经贸增长重要突破口。继去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10月访问印尼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后,在本次会晤普京时,习近平表示,中方欢迎俄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使之成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平台。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国家。”邢广程指出,欧亚大陆的经济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周边地区经济合作潜力仍然巨大。

  投资合作:

  提升空间巨大

  在俄驻华大使杰尼索夫看来,俄中投资合作水平也有相当大提升空间。“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主要是以参股的方式购买俄罗斯公司,但这种投资方式不利于发展双边经贸合作。”杰尼索夫坦言,中国的投资商很少在俄罗斯境内与俄公司联合组建企业,进行联合生产,并且将商品出售到第三国市场,而国际间的投资合作,主要是通过联合组建企业、联合生产来发展的。

  此外,中俄在一般经贸合作领域也具有相当大挖掘潜力。中俄双方机电产品贸易比重在经历过去几年连年下滑后,目前双方机电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性增长势头。我国商务部此前表示,中俄机电制造业互补性强,俄在航空航天、核能、动力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在家电、电子、通讯、汽车等领域优势明显。

  北京商报记者 刘玉飞/文 王飞/制表

  

中俄关系的三个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互视为友好国家”(1991年12月-1994年8月)

  1991年12月 钱其琛外长致电独联体12国承认独立,中苏大使级关系转变为中俄关系

  1992年12月 叶利钦首访中国,《联合公报》:互视为友好国家

  1993年  成为俄罗斯外交的中国年,中俄全面军事合作启动

  

  第二阶段: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年9月-1996年3月)

  1994年  《中俄国界西段协定签署》:总长55公里,没有争议点

  1995年12月 苏-27生产线交付中国,总价值22亿美元,1999年进入试生产

  

  第三阶段: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4月至今)

  1996年4月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概念的提出,元首、总理、外长会晤及热线联系

  1997年4月  《关于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宣言》:战略协作的三个层次

  1997年12月 两国边界勘界工作如期完成,目前只存在两个待议点

  2001年7月  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理念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2006-2007年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后,“语言年”和“旅游年”活动相继成功展开

  2011年起  俄方开始通过中俄输油管道向中国供应原油,规模为每年1500万吨

  2013年6月  俄罗斯未来25年每年将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石油,协议总价值高达27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