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中国强----聊棍棒教育


 

“棍棒教育”不是体罚和暴力

2013年08月30日 11:0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1)
 1
 
 

  棍棒教育应该是“科学地打”

  众所周知,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凭“仁、义、礼、智、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传承者,靠的就是品格高于一切的家教理念。先贤们悟透了“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的人道,而立下了“玉不琢,不成器”、“号泣随,挞无怨”的教义,进而开创了天地君亲师垂范万世的和谐邦国。无论庙堂多高,抑或江湖多远,“严师出高徒,棒下有孝子”始终是中华美德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入门钥匙。传统教育之所以能成为传统,能发展延绵两千年,必然自有其道理、有其合理性。其中严格、严厉,甚至“严打”的成分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不言自明。

  不知何时何因,国人的孩子突然成了老虎的屁股——打不得。我穿越两千年以穷其究,终有所获:不是老虎屁股打不得,而是没挨打的屁股坐成了老虎。

  短短三十年,一只只因屁股打不得而坐成的小老虎下山乱跑,到处咬人,及至闯下弥天大祸时仍恬不知耻大吼“我爸是……”。远不如那个临刑前咬下母亲乳头的孩子喊出的那一声警醒万世的哭诉:“娘,你当初为什么不打我?!”


如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诱惑,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在如此社会环境下,如果由着孩子被误导之下随波逐流、任意东西,家长不以坚决的手段“扶植”孩子的思想、品性,帮助抵制“东南西北风”的侵染、败坏,孩子的将来则必毁无疑。

  在很多呛过几口洋水的人眼中,“棍棒教育”被粗暴地理解为“体罚”、“暴力打骂”,并被加以拒斥。正是这批东不成西不就的假洋鬼子以伪善的手法捂住了不打不成才的屁股,造成了令人谈虎色变的虎患。实际上,我们应该正确地区分“科学地打”与“不科学地打”。当“棍棒教育”是指“不科学地打”,那我们应该摒弃这种教育方式;反之,如果“棍棒教育”指的是“科学地打”,那我们将坚决支持“棍棒教育”。

  两千年家教史证明,打孩子应该是家教的有机组成部分,无“打”不成好家教。但必须科学地打,要结合着父爱、母爱,并辅之以明确、合理的家规,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地成长。而不能乱打、盲目地打、毫无理由地打,不能为打而打,更不能将父母的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变相发泄在孩子身上。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社会上大多数所谓“棍棒教育”都不是“科学地打”。或许父母打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但往往他们的方式不对、目标不对。具体而言,很多父母只为成绩而责打孩子。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方式,目标错了。打孩子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而应该是为培养孩子的品德、秉性。打孩子应该是针对孩子的不良思想、品行,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品德,那孩子的好成绩自然水到渠成。相反,仅以成绩好坏作为是否打孩子的标准,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是一种浮躁的教育方法,使孩子钻进了“分数”的死胡同,无法健康成长。且这种“为成绩而打”的教育方法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少年强,则中国强。探寻出正确的、优秀的家教方法就是全中国父母的家教梦。而正确的“棍棒教育”、“科学地打”正是实现中国家教梦的必由之路。文/中国狼爸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以前,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用打、骂。认为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孩子成才。可是,这种棍棒教育方式到现在已经不适用了,而且,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人格障碍。
  1、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6、怪僻:
  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7、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对棍棒教育说正确对待年龄段错误

作者:何彬   录入:何彬  点击数:1208   时间:2006-6-1 8:28:36


 

    许波是一名初二年级的学生,为了应对父母的体罚教育,他可是煞费苦心。前不久学校刚出来的语文模拟测试成绩,更是让许波一筹莫展。当他想到父亲即将挥起的皮鞭和母亲严厉的呵斥声时,一阵寒气不禁涌上心头。经过一番苦思冥想许波琢磨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趁着连日来的阴雨天气,他身着单薄的白色衬衣,足足在室外淋了一下午的雨,这招当晚奏效,许波高烧39摄氏度,如此一来不仅没受到父母的体罚,还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头等待遇。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像许波这样的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体罚,而选择一些让大人意想不到举动的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孩子会做出离家出走、自杀等偏激行为。中国人常说,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教育。这些话行之是否有效,让我们来请教教育相关人士有何高见。
  棍棒不是教育的手段
  陆先生是一家大型商场的负责人,在攀谈起孩子该不该打的问题时,他一副很有经验地样子说,打,当然要打。在家里孩子都听我的,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轻易体罚孩子,但打一次就要让他记忆深刻。一席话让旁听者都毛骨悚然,相信孩子被打时更是惊恐万分。
  合肥长江路第二小学副校长杨立新认为,最好不要体罚孩子,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打人是一种施暴行为。孩子被打,往往更多的是恐惧,很难去认识错误,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与孩子,如果缺少沟通、交流,而经常用棍子取而代之,后果不堪设想。教育专家曾指出,孩子就是要在不断地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杨校长说,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应该降低自己身份与孩子先沟通,对孩子要富有极大的同情心和耐心,去理解他。换位思考,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心理其实也很害怕。
  学习成绩不好,不能打
  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而体罚孩子,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扭转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会让孩子对学习更加缺乏信心,最终丧失学习的意志。合肥市第五十中学张斌老师说道。他认为,原则上不应该体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孩子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偷钱、逃学等品德问题;第二,屡教屡犯,讲道理不听的,可以采取适度的体罚教育。孩子遭遇体罚后,心情自然会很低落,此时家长要学会改善自己的情绪,由阴转晴,放低声调试图与孩子沟通,语言上以鼓励为主,如你平时表现都挺让我们满意的,可这次你的做法太让我们失望了……”通过正确引导让孩子慢慢知道和认识错误,减轻对父母的敌意。必要时还可借助学校和媒体,例如,孩子长期沉迷于网吧,家长可与老师先取得联系,切断其源头,让孩子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上网。再利用报纸和电视上对网吧不良事件的报道,给孩子做参照,讲道理。
  最后,张老师还想提醒家长,不要老师一请你们到学校来,就认为孩子给你们脸上摸黑了,不问青红皂白体罚孩子一顿,这样不仅造成老师与家长关系的紧张,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正确对待年龄段错误
  团结新村幼儿园园长唐舒英指出,“13岁孩子的变化非常大,家长要及时正确引导,方法尤其重要,盲目采取棍棒教育显然不合适。有的家长在心情不好时,打了孩子,打的轻也许过会孩子就忘记了,打重了,孩子就会产生对父母不满,对立的情绪。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缓和气氛,保持平等的态度,向孩子道歉。唐园长说,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犯的错误,要持不同态度。年幼孩子的一些行为,不一定都是犯错。例如,上幼儿园的孩子推了或打了一下别的小朋友,就不是出于一种恶意的举动,而是他(她)表示友好的方式,其意是我想和你做好朋友,一起玩。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还无法用语言来清楚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只能用行动来表达。如果家长因此体罚孩子,实属不该。

 
 
棍棒教育 会影响孩子智商
 
[导读]美国调查发现,经常挨父母打的孩子,其智商测试分数往往不佳。 研究人员对2 岁至9 岁的孩子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将被调查的孩子分成两 个年龄组:甲组的年龄在2 岁至4 岁之间。乙组的年龄在5 岁至9 岁之间。研究人员先后分 两次对这些孩子的智商进行测试,时间相隔4 年。 结果发现,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在2 岁至4 岁年龄 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后者低5 分。在5 岁至9 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 不挨打的孩子低2.8 分。 研究者表示,许多人或许认为,“棍棒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但实际情况并非 如此。他解释说,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身心创伤,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 从而造成孩子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