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出版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管窥科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实践
摘 要 基于科学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发展实践,总结其成绩和经验,提出数字出版应立足于对传统出版的支撑和服务,以内容资源集聚、渠道建设和商业模式探索为基础,大力推进数字出版技术研究和平台建设,积极利用具体项目和产品探索,同时培养和储备人才,为未来全面向数字出版转型打好基础。
关键词 数字出版;转型;探索
1 探索
在数字出版转型发展实践中,科学出版社始终以对传统出版的支撑为原则,集聚内容资源,在战略规划、平台建设(项目管理与团队建设)、国家项目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商业模式研究、外延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现笔者结合在科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实践,就数字出版转型提出一些思路,供同行探讨。
1.1 在实践中梳理我社数字出版业务的发展思路,完成发展规划的制定
从产品设计开始的完整工作流到最终探索推动产业链的形成,数字出版一定是顶层设计比较完备的。基础工作要做,但绝不仅仅是现有资源的数字化和管理,或一个孤立部门的尝试。科学出版社已经明确了“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提出发展目标:“立足知识创新的源头,融入学术活动的过程,将科学出版社打造成为‘中国科技出版旗舰’,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技内容集成商和科技信息服务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的骨干力量”。
1.2 在社发展数字出版重大决策下,一期平台建设如期完成,迈出了出版技术自主创新、传统科技出版产业升级实际探索的第一步
一期平台历时两年(2008—2009年),完成了期刊和图书两个项目的建设。平台上聚集了科学出版社50多年的图书出版资源,全貌反映了其在自然科学领域50多年来的积累,同时为期刊编辑业务及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2.1 图书项目:基础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累计加工图书超过35 000种,实现了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同步
该项目是科学出版社对数字出版进行的实际探索,系统实现了图书加工的流程化,完成了内容资源的采集、加工和长久保存,可满足科学出版社对已出版图书进行数字加工的业务需求;对数字内容资源进行有序、有效、规范化地管理;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内容资源的高效检索和原版原式的在线阅读,初步建立起科学出版社内容资源数字化的展示平台,也初步建立起科学出版社数字化管理的平台,在业界是走在前面的,也为进一步实施数字复合出版工程创造了条件。项目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具有可扩充性,有较好的安全机制。
1.2.2 期刊项目:服务于社内数十种期刊,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方便期刊编辑部的投审稿工作和销售推广
平台的四个子系统涵盖了从期刊的投审稿到发布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现了三大特色功能:流程定制、与国内外科学数据库的互联互引及资源共享。
(1)协同编辑平台:提供作者与编辑在投审稿过程中协同互动的网络支持;
(2)DOI注册平台:为编辑部提供DOI注册服务,打通国际化展现通道;
(3)资源发布加工系统:组织期刊数字资源,形成网络化发布的电子期刊;
(4)科技期刊网:作为科学院的期刊门户网站,全文展示数十家期刊的内容。
通过一期平台建设,我们锻炼了队伍,创立了完备的项目管理机制:实施“计划先行、动态调整、过程监控、引入专家团队、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网格化管理”。
1.3 坚持不懈争取国家项目,主动参与国家标准制定,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稳健发展数字出版,做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储备
科学出版社一方面以数字加工、内容集成和信息传播三个平台建设为核心,形成具有科技出版特色的开放式数字出版资源集成服务体系,实现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的数字化以及传播渠道的网络化转型;一方面根据公司数字出版发展需求,积极跟进并参与国家级数字出版项目,2011年就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示范单位,更在2012年获批科技部“科技文献动态数字出版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使得公司在数字出版技术储备、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能够积累经验,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够摆脱对技术公司的依赖,在行业内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1.4 针对经营环境,探索适合的数字出版模式
1.4.1 科学文库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奖”,成为引领业界的标志性数字产品
2010 年,我社正式推出在线全文阅读平台“科学文库”和移动阅读产品“科学e书房”。两款产品包括了《中国植物志》在内的众多优质资源,全面覆盖了我国科学、技术、医学(STM)领域所有学科,实现了国内科技领域全学科、高水平、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其技术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借助全新的CEBX格式和领先的数字版权保护(DRM)技术,应用独立站点、独立域名的架构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访问需求;而分布式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出版者内容的安全性。“科学文库”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在2010年12月荣获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项——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音像电子网络奖,成为科学出版社的首个数字出版奖项。而“科学e 书房”的独特设计,在历届书展上大放异彩,不仅吸引国家领导人驻足把玩,也作为国礼随科学院领导送访多国。
1.4.2 设计专业图书在线出版生产模式
根据社里提出构建专业图书在线出版的思路,我们以“优先出版”为核心,锁定典型分社,深入研究专业图书的生产过程,分析选题、合同、生产、定价等过程中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差异,完成了可行性论证报告、生产流程设计方案、选题评定标准、定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了以作者为起点、发布为终点的“在线优先出版”平台的功能原型构建。
1.4.3 研发优质内容资源的数据库产品
考虑到植物志是科学出版社的获奖产品,在中科院科学数据库的使用人群最广、使用率最高,按照聚集优秀内容资源的思路,通过多次的调研交流、资源清理和资源架构设计,其搭建出了集图书、科学数据、期刊文献于一体的数据库模型。目前DEMO演示版已经上线。
1.4.4 以业务为导向,支撑社内经营业务的发展与转型尝试创新营销方式,持续强化数字营销能力,数字化与传统营销融合互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1)安排业务沟通和技术开发两方面专人落实推广电子样书服务,并在实施过程中帮助协调各分社和编辑部门,目前社内使用效果良好。
(2)首创纸书捆绑在线互联网(P+W)商业新模式,即读者在购买纸书时通过激活码或二维码可以享受更多在线增值内容和服务。
(3)打通不同销售模式流程,与社内部门联动扩展销售渠道。国内市场与销售中心合作,采用纸书捆绑数字产品(P+E)模式,首次实现面向科研机构的销售;海外市场通过东京分公司代理实现了离线数字产品的销售。
1.4.5 寻找聚集科技内容资源合作途径
走进科研院所是聚集资源、强化科学品牌的重要举措。确定了从资源和技术两方面寻找合作资源的行动路线后,深入了解科研院所图书馆对数字产品的需求,为我们提升数字产品用户体验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在“走进植物所”活动中与所文献中心及标本馆人员就植物数字产品进行了多方位、全面的讨论,彼此加深了在资源优势、产品形态、合作模式等方面的相互了解,为双方今后开展深入全面合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共同研发植物数字产品建立起良好基础。
1.4.6 参与探讨数字出版联合发展之路
科学出版社定向整合专业优势资源,走联合发展之路,不断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1)外延式发展的有效探索。从产品形态、技术体系、知识库系统以及营销渠道四方面进行分析,在社内论证进行合作的可操作性。同时与IT企业的管理团队、产品团队和技术团队进行洽谈,双方就共同实现数据库的应用需求分析、主体结构设计、规范制定和系统开发达成一致。
(2)科技出版社联手技术提供商的模式探索。多家科技社与技术提供商期望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投资打造中国最权威的科技数字出版平台:初期以电子书为主要呈现形态,逐渐延伸到以知识服务为主的数据库产品和服务,通过向机构及个人提供科技内容、智能交互式数字产品服务,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2 反思
前期的平台及产品建设帮助科学出版社在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同时也为后续国家项目的顺利申请与实施进行了良好的铺垫,科学出版社正逐步由出版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变,由产品规模化竞争向专业化竞争转变,由内容集成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
2.1 利用好传统资源优势,内容集聚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数字出版改变的只是阅读方式和出版形式,出版内容的质量不仅不会淡化,还会越发重要。内容资源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会凸显,优质内容资源的集聚是数字出版的核心所在。为此,针对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要采用相适应的转型思路。
专业出版要整合、开发、再利用现有的内容资源,建立适应数字出版的加工和生产流程,打造专业书刊内容发布和电子商务平台,建立POD业务,通过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实现数字化转型,搭建起拥有海量内容的数据库,重点开发有市场潜力的数字化产品,从而面对细分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
教育出版要整合已有教育图书资源及教参教辅课件资源,并借助数字出版的方式,以互联网和信息终端(PC或移动终端)为纽带,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用户群为服务对象,以教学资源库为基础,以数字化互动为手段,以提高用户教学体验为目的,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平台和课程服务支撑平台,向教师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便捷化的教学服务、最新的教研信息服务、个人职业发展的服务,向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及在线自主学习平台的服务,从而实现教材教辅资源的深度利用和价值最大化,为纸本教材销售的持续增长提供支撑。
大众出版可以通过数字化加强出版服务的能力,为图书的资源集聚和营销推广提供更多创新的机会。作为传统出版企业,我们的核心优势还是内容资源和编辑能力,一方面要发挥原有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力度,将数字化深入到大众图书出版的编、印、发全部环节,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数字运营模式,从而实现增值。
2.2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完成科技出版产业生产方式转型、商业模式的探索与产品创新
尽管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很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数字出版作为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如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难题。笔者的判断是前移到选题策划阶段保证内容发布的多样性,大幅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建立良性的商业模式。包括:网络营销体系的建立(电子商务);网上书店;纸媒、电子书、按需印刷的融合与互补;为教育提供的信息服务(e-Learning);为科研提供的信息服务(e-Science);基于文化传播的主题型信息服务;提供面向国际的信息化服务。
同时,要统筹好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关系,用技术手段提升对传统业务的支撑。要想加快数字出版的发展,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一定要处理好整体战略和业务单元发展的关系。先生存、后发展,不能理想化地去工作,要看看时机是否成熟,大环境是否允许,人家是否有接受变化和调整的意愿。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重新构建新的出版流程:实现出版机构内部的信息化与业务流程自动化,提高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效率和质量。包括:实现在线编、审、校的过程无纸化;实现印务、排版、编审过程的平滑关联;完成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自动融合;规范内容采集和多媒体出版素材管理;实现数字内容的长期保存。
2.3 外延式发展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
数字出版平台运营商、国际大型的出版机构以及出版业外的资本力量,已成为企业将来主要竞争对手。量化的资本、规模化的优质内容资源、专业化的团队、商业化的技术平台已成为出版市场竞争的要素。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看,数字平台,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一些成功的案例,都有较大的投入,形成规模,因而占有了一定市场,获得效益。而一个具体的出版单位,要形成规模,谈何容易。比较好的办法是走联合发展的路子,若干出版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整合相对专业优势的资源,再加上正在积极寻求在数字出版领域有所突破的IT企业的加盟,建立一个稍有规模的专业发布平台,较为可行。这样,投入相对要少,风险较低,而且有相对优势,可形成一定规模,从而能产生效益,有利于进一步发展。
3 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首先,明确自身定位,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对核心内容资源的自主研发,构建与内容资源相匹配的技术平台,逐步培养建立一支双栖专业队伍。
其次,在技术路线选取上,应考虑几个方面:自身掌握数字出版平台的总体规划及技术架构,自身掌握内容版权保护等核心技术,自身具备技术评判和分析能力。根据以上要求,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技术实现方案。
另外,大家都在问数字出版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组织机构适宜数字出版的发展?笔者认为可能需要的大体有以下几类:①在线编辑人员。按照用户需求,对于已有内容的重组、重编、简编、缩编。②在线快速排版人员。按照用户终端需求,快速排版生产输出。③深度标引编辑。对概念、词汇、知识点等进行深度标引,编辑、校对引证等。④质量检查人员。对数字内容和产品进行质量检查。⑤产品设计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和资源特点不断进行数字化的产品设计。⑥快速研发人员。如对技术变化产生的用户新型终端类型的内容格式、版式进行快速研发。⑦大系统运行维护人员。⑧标准规范研发人员,等等。
4 结语
国际上,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极大提升了整合资源的能力和经营的质量和效益。相较之下,我国出版企业数字化的基础工作都没有很好地开展,更谈不上设计策划数字产品、进军数字出版市场了。尽快完成出版数字化的基础性工作,依然是数字化转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任职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潘世东转载于颜帅理事长微信)